普門品雲:“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诃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因為這樣的緣故,所以你們應該至誠的發心供養觀世音菩薩。這位觀世音菩薩是菩薩中的大菩薩,能夠在恐懼、擔憂、急切、危難的情況下,以無畏布施大眾,因為這樣的緣故,娑婆世界都稱呼他為能施無畏的聖者。
“供養”直白翻譯過來可以理解為是提供生存的給養。所以供養的本意還是在於提供生活資料供給他人以活其身命。供養和布施是很類似,布施和供養是一對上下關系,從上向下叫做布施,從下到上叫做供養。供養出現的目的在《佛說內藏百寶經》裡有所提及,並非是因為佛陀色身饑餓口渴需要飲食;也並非是佛菩薩冷了、熱了、累了、病了,需要衣服、臥具、醫藥,而是因為要給眾生一個培植福德的機緣條件,所以順應方俗如此而示現。為什麼要以供養或布施的方式和眾生接洽緣分呢?因為這樣會形成善緣關系。
相比之下惡緣眾生比善緣眾生更難救度,與其化解的難度、後續延伸出的惡意有可能更難更多。善緣是所有緣分裡較好的,最好的緣分就是法緣了,也可以叫做金剛眷屬或者法伴侶。
1.學佛路上的法伴侶
就像我們都是學佛的,就算沒有見過,也不熟識,知道對方是學佛的,就會略有親近感。但是接觸後就出現新的情況了,也就是道同不同的問題,古人說“道不同不相為謀”,在很多大乘經典裡也提到,大乘人應該做到:不喜小乘法、不喜聽聞小乘經典、不喜和小乘人共坐,就不要說和小乘人談論了,就算坐在一塊都不應該。所以當和其他學佛人接觸下,就會出現道同不同的問題。儒家講君子和小人在和與同的處理上是截然相反的,同樣都是學佛的人,也因為學佛的路徑不同,所謂的道不同,要對應的法也是不同的,對應的行持標准、戒律高低等等也都有不同。如果這樣的兩個人在一起談論,自然也會出現矛盾。
現在很多學佛人發現:同其他學佛人很難講話!為什麼呢?其實就是道不同的問題,因為走的路子是不同的,所需要的條件不同,在談論過程中就會出現非常多的矛盾。就像淨土說“可以帶業往生”,但是禅宗就說“帶業是不行的,不能出輪回的。”就像淨土說“可以持最低的五戒”,而修禅就必須要持更高的戒律,這樣兩個人還怎麼愉快的玩耍啊?所以當我們發現和其他學佛人產生矛盾的時候,不要急於反問自己:我是否走錯路了,我是否認識錯了,我是否學錯了;也不要急於否定對方:你就是學錯了,你學偏了,你學差了!這都不合適,而是應該換個思維,想一想:我和他是否學相同的路子,按相同的法門走?如果這個都不同,產生各種矛盾不同就是可以存在的;如果路子相同,法門一致,在各個角度產生很多矛盾,那必然有做得不如法的地方了。
淨土法門,若往生一路,那就必然是信願持名;而如果是淨土法門實修一路,那就必然是督攝六根、淨念相繼。雖然法門相同,但路子不同,行持標准也不同。如果要把往生的標准改為實修的標准(以實修標准求往生),就是恨自己不死,恨自己活得太好了!往生的標准可以是門檻(很低),但實修的標准對往生而言就相當於門楣(很高),把門檻自我提升到門楣了,這還有路走嗎?這就意味著:自己要撞牆而死、不打算出輪回了。
因為路不同可以有不同,這個我們要學會包容。而法伴侶一定是相同路子才行了,不然走走就會分道揚镳的。學習佛法要把目標梳理清晰,才能有金剛法侶出現的。
2.供養觀世音菩薩
這段經文佛陀直接提醒無盡意菩薩說:汝等應該供養觀世音菩薩!各位注意這是隨後發生那麼一段推三阻四的原因,佛陀提醒無盡意菩薩應該供養,這時說的是“汝等”,那就不是專門指無盡意菩薩一個了,而是與會聽法的所有大眾,都應該發心供養觀世音菩薩,可是這個時候沒人接話(如《地藏經》佛陀贊歎地藏菩薩就很難,常常有大菩薩打斷,就是因為聽到了馬上做)。就算佛陀把這句段說完,大眾也沒領會佛陀的意圖,於是無盡意菩薩站出來了,他來做供養。他第一次供養觀音菩薩沒受,雖然他暗裡說了“這不是財的供養,而是法施供養!”但是觀音菩薩依然沒受。
為什麼是法施?就是因為無盡意菩薩在代表一切大眾供養觀世音菩薩,這時對觀音菩薩而言,是無盡意菩薩在供養;但對無盡意菩薩而言,是在做法施。施捨誰啊?是對與會大眾的施捨。也就是說這位無盡意菩薩在做一個表演,給我們演了一場供養觀世音菩薩的戲,如果我們理解無盡意菩薩的經歷,就知道這大菩薩了不得啊,他都要對觀世音菩薩做供養,何況你我?
於是我們在這個表演裡升起稀有心、難得心、難逢心:
對此菩薩能如此供養觀世音菩薩難得稀有;
對此菩薩能聽聞佛陀教誨馬上以身表法,其善根智慧難得稀有;
對此菩薩為一切大眾起身,以慈悲心涵養大眾而行法施難得稀有。
3.聞佛所言,既當信受
這一起身供養,完全表達出一個真正佛弟子的行持標准。佛說你們應該供養觀世音菩薩,我們聽完了任何念頭都沒起;而無盡意菩薩做了!想一想這個差距?這就是大菩薩和凡夫的差距,凡夫就是這樣,表演都落幕了,還沒明白是怎麼回事;而大菩薩聽到佛陀這樣說了,就算不理解,我也馬上如說奉行。亦如《地藏經》開篇文殊菩薩說:世尊啊,我因為久遠劫來廣泛的修行善根,證得了無礙的辯才智慧,所以我聽聞到佛陀如此宣講,我馬上就應該相信;但是那些小乘人啊,其他眾生啊,他們是沒辦法相信的。所以我請求佛陀為我們開示,這是為什麼呢?
《地藏經》裡的文殊菩薩,和《普門品》裡的無盡意菩薩都做出了一個相同的舉動——聞佛所言,既當信受!這就是久修善根的證明了,所以當我們聽聞經法,不生歡喜,聽不出來門道,在那一頓妄想紛紛,佛的話左耳朵進右耳朵出,這不能算是一個真正佛弟子的行持。奈何我們根性魯鈍,沒有大菩薩那樣的智慧善根,所以佛菩薩才慈悲我們,給我們演戲。給我們演完了,還要加上旁白,加上對話,加上總結,可就這樣,我們還是看不明白。這個根性各位就自己品,不需要找人看你根性好不好,經文拿來一對照就知道了。
亦如《佛說阿彌陀經》佛陀三次直白又直白的說:是故你應該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我們發了嗎?我們真的跟著發了嗎?如果跟得上佛陀講經的節奏,一部《阿彌陀經》念完最少發了三次往生願;可是我們真的讀完一遍就發了往生願嗎?往往真的沒有。我是讀了很多遍都快要背下來了,後來在發現原來佛陀這樣說了三次,可見自己的根性真的也不怎麼樣。
施捨和供養是相對的關系,比如某人的狀態很好,他分享東西給不如他的人,這個分享就可以叫做布施;如果相反,這個分享就可以叫做供養。只是供養略多一義,就是資助道業。我們供養出家僧人,不僅是因為他是出家人,更是希望支持他修行,令他不為生計憂愁,能專心辦道。所以這個供養裡就因此多了一層維護三寶的意思了。我們也聽過那樣的一句話: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僧人接受了大眾的供養以此在支持自己的修行,如果這樣大的支撐都沒有修出結果來,那就欠債了,辜負了大眾支持他修行的希望,以後就要做牛做馬的償還了。也正因為如此,《地藏經》裡提到“毀壞寺院常住的財物”這是極大的罪過。
4.來自觀世音菩薩的救度
觀世音菩薩因為能夠救苦救難,在這樣的情形下能夠幫助眾生、安穩眾生、救度眾生、利樂眾生,所以受到他幫助的眾生都稱呼他為——施無畏者!各位注意這裡隱藏了一個“此娑婆皆號”,這句展開來說就是: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都是受過觀世音菩薩救度、施捨、安穩、利樂的。這就應了佛陀說“你和這娑婆有大因緣”。觀世音菩薩和娑婆的大因緣在哪裡啊?就表現在觀世音菩薩宿世裡救度娑婆眾生。佛說“此娑婆皆號”,那就必然是在娑婆世界的所有的各形各樣眾生,全部都接受過觀世音菩薩的幫助;如果有眾生不在其中,佛陀就不應該用皆。
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回頭審視一下了:我過去接受過菩薩的幫助,但是我為什麼想不起來了?為什麼不記得了?再向上看,此句緊緊銜接在三十二應身之後,哦哦哦,原來佛陀是這個意思:我們所有的眾生都接受過觀世音菩薩的幫助,只是我們不知道罷了,觀世音菩薩以三十二應身的狀態出現著,他不計較名相樣子,他不會計較貪吝於我就叫觀世音、我就是大菩薩、我就應該顯示個菩薩的樣子!這才是大菩薩的樣子,因為完全沒我相了。以無我相,隨眾生求願而示現對應的相,再適宜地幫助教化,這就是觀世音菩薩幫助眾生是真實寫照了。
所以他到底這樣幫助了多少眾生?這一個皆字就把觀音菩薩的底給交了,其他世界我們不知道,但這娑婆世界的眾生觀世音菩薩都救度過。只是我們傻乎乎地求其他的事情:我求健康、我求福報、我求財富、我求婚姻、我求長壽、我求子女、我求有個好工作等等等等;反正就沒求出輪回、證菩提、入涅槃!如果我們求這些,觀世音菩薩也會圓滿我們,對不對?我們沒得到啊,那就是我們沒求,或者就沒會求。所以經文摳到這裡了,是否應該慚愧一下我們自己呢?我們過去應該無數次的在娑婆遇到觀世音菩薩的幫助,可是沒一次求出輪回的,沒一次求我要徹底的證菩提的,沒一次求靠譜的事情;都在求不靠譜的事情,對不對?這就應了《無量壽》的“世人共爭不急之務”了,都是不急的事情,反而在那搶個你死我活的。
5.今天我們向菩薩求了什麼?
經文進行到此,我們如果略有善根,是否應該想一想:我要求菩薩做點什麼呢?如果你還求什麼健康、財富、長壽、子女、工作等等,也沒什麼不對;但是這就可能還要繼續輪回,還要再次受菩薩的幫助而沒有實際成效。菩薩千辛萬苦地來到我們面前,我們求了一個芝麻綠豆的事情,多浪費菩薩的辛勞?這就如佛陀常常在經文裡說“恣汝所問”,你隨便問吧,我回答你。
這就是心量決定一切了,如果遇到菩薩的那一瞬求的是“我要救度眾生”,菩薩就會教導我們契入菩提,對不對?如果我們當時在想著“如何把佛法發揚光大”,菩薩就會教導我們如何成為佛教的中流砥柱,呈龍象之祥,對不對?如果我們求菩薩說:哎呀這個娑婆我不要再待了,我要往生極樂世界!這對觀世音菩薩而言又有什麼難度?
所以為什麼持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等於盡形壽四時供養稱念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我們可以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來做解釋,可以用超高的華嚴境界來做解釋。也可以這樣思維,因為在娑婆救度眾生的還有其他的大菩薩,如地藏菩薩那樣“十方菩薩共皈依”,觀世音菩薩也是這樣的大菩薩,也是無量無邊的菩薩都皈依於他,這就完全解釋了三十二應身的救度效果,哦,哦,哦,原來只是我們沒會求;而會求的,早已經成了菩薩了。所以我們才是那個真正的傻子,如果不想再繼續當傻子了,不想再繼續輪回了,不想再沒完沒了地承受生死苦難和煩惱,我們就要會求觀世音菩薩啊。這個“皆號”證明觀世音菩薩的工作能力是完全沒問題的,只是我們有問題,我們的求願有問題,我們的心念、心態、心量有問題,所以我們現在還在輪回裡。
話說到這個份上了,再深刨一句就覺得很沒意思了。各位如果聽明白上面的內容了,我們要如何發願啊?我們要如何行走以後的生命歷程啊?真的還在為吃喝拉撒這些事情要勞煩菩薩幫助嗎?生活遇到困難求菩薩幫助,這是我們在想著菩薩,菩薩當然也樂意奉上;可在輪回裡,我們這樣接納著菩薩的幫助,卻遲遲不肯出輪回,打算如此消耗菩薩的能力到什麼時候?最後菩薩也不幫我們了,我們也沒福報聽聞菩薩聖號了,再遇到多艱難惡濁的事情,一經流轉生死,都不知道要求菩薩幫助了,那個時候我們也就同深處邊地、被佛法流放沒任何區別了,不要等到那個時候才後悔。
我們以《普門品》觀音系列做第二段功課,其中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借用菩薩的廣大德能的深心慈力和救苦救難的宿願悲心,我們會求,知道要如何求,能求到菩薩幫助,自然會在隨後的修行中有更深刻的體驗和感受,從而增加信力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如果我們連菩薩都不會求、不懂求、不肯求,真的就會求佛陀接引往生嗎?所以在觀音菩薩處,我們就是要去驗證自己學到的佛法是否真正的能做到改變生命歷程!如果在如此大力的菩薩幫助下,我們都得不到改變,我們真的能往生極樂嗎?我們學的那個佛法真的是對路的嗎?
如果我們學的各種所謂的佛法,但是連解決自己困境的能力都沒有,何談扭轉生命走向?何談把握生命目標?那都是廢話,一文不名的廢話啊。所以在觀音菩薩處,我們要驗證自己學到的佛法是否是對路的?是真是不虛的?是簡單有效的?這才是增信的關鍵。而很多人學了一大堆,好辛苦,越學越疑惑,越學感覺離佛越遠,你沒學會,所以你才遠離啊。沒學會持續增加你的信力,出生帶的那點信力也就只有坐吃山空的份了。
今天的部分就到這裡,阿彌陀佛!
摘自人間天新浪博客《普門品析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