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把這句擺在第一,第一條,跟釋迦牟尼佛講經教學一個鼻孔出氣。釋迦牟尼佛第一句講什麼?「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你看是不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聖賢教育,頭一句你聽懂了,你就會很喜歡,想學,不想走了,攝受力有這麼大。為什麼?我想離苦得樂,有人跟我說離苦得樂的方法,他有,我還能離開嗎?真給我們講離苦得樂,是聖人、賢人,不是凡人。我們今天很不幸的,把這些聖賢人都看作凡人,沒有人相信他們是聖賢,麻煩可大了。
我學佛學了六十年,才真正體會到中國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都是佛菩薩再來的。早年我在求學的時候,我有這個懷疑,我問李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我說這些人是不是佛菩薩化身到中國來教化眾生,來示現的?老師告訴我,理上講得通,從理上講講得通,事上沒證據,他沒有暴露他的身分,我是什麼佛再來的,我是什麼菩薩再來的,沒有暴露身分。可是這六十多年的學習,愈來愈肯定,愈來愈有信心,不但對古聖先賢有信心,而且對世間所有宗教創始人、所有族群裡面的聖賢,大聖大賢,是一不是二,全是佛陀、法身菩薩化身再來的。可惜我們今天把這個教育丟掉了,那就是尊賢敬聖。中國古來,五千年來,有歷史記載,中國人對聖人敬重,尊重聖賢,聖賢的話不敢不相信,聖賢的話不敢反駁,不懂也要接受。為什麼?我們境界不一樣,他站在高處,我們站在低處,他看得比我們遠、看得比我們清楚,我們聽他的就對了。現在怎麼?現在自己獨大,世間人眼裡不是聖人最大、不是佛最大、不是天最大、不是祖宗最大,是我最大,麻煩了。我認為是對的就是對的,我認為是錯的就是錯的,造成今天社會動亂。
古人有一段話說得好,在四書裡頭,《大學》裡頭有一段,好像他把現在的世界都看清楚了,這都是古人的預言。「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明明德是什麼?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我們要幫助這些眾生達到這個境界,為什麼?因為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個世界本來是極樂世界,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追究其原因。這一句話用佛法來說,欲明明德於天下者,這是「眾生無邊誓願度」。佛出現來什麼?是希望所有一切眾生個個都成佛,這就這句話的意思。從哪裡做起?得「先治其國」。這就是一個示范點,中國古人講京師,京是大的意思,大都會,師是老師、師范,就是這個城市是我們所有城市的模范、榜樣,要跟它學。給我們啟示,今天我們要救這個世界,怎麼辦?趕緊搞一個示范的都市,讓大家來看,看了,他覺悟了,他明白了。讓天下太平,天下安定,社會安定,就要從這裡,要發大心,這一句就是發菩提心,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從哪裡度起?「煩惱無盡誓願斷」,從自己斷煩惱開始。斷了煩惱再學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然後就成佛道,「佛道無上誓願成」。成了佛,你才能做得到,才能普度眾生。
普度眾生的方法,《大學》也是佛菩薩示現的,教我們要做個示范點,要先治其國,那個時候治國就是一個城市,城市國家。你想把國治好,「先齊其家」,你要搞一個家的榜樣,這一個地區、這個城市所有的家都向你學習,你要先齊家。要想家做好,「先修其身」。你看最後是自己,一個人正,天下就正了;一個人走歪了,天下就歪了;一個人邪了,天下就邪了。這哪個人?我們自己,不是別人。這自己是什麼?學習聖賢傳統文化的人,從自己做起,修身。我想修身,從哪做起?身是物質,它從哪來的?它從念頭來的,所以要修身先要修心。修心先要求正心,正心從哪裡來?從誠意。誠意什麼意思?誠,《中庸》說理論,一部《中庸》就說這一個字,誠,簡單的給你講,不自欺,你能做到不欺騙自己,這就是誠,所以從這做起。怎麼樣才叫能誠意?誠意要致知,你覺悟了、明白了,不自欺了。怎麼樣能夠覺悟?放下,放下煩惱、放下習氣。所以最後總結一句,「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說出來了。
這個東西能不能幫助現在社會?能,指出一條光明大道。從什麼地方入門?從敬祖宗入門。所以我們提倡一年三次祭祖,我們從尊重聖賢入門。聖賢東西哪有糟粕?現在你看多少人,聖賢東西可以學,學其精華,去其糟粕。一個明心見性的人還有糟粕,那不就完了?所以今天要把這個疑惑斷掉,要斷疑生信,把真誠心找出來、恭敬心找出來,你才能夠接受聖賢教化。這個難!不走老祖宗的路。老祖宗的路沒有新舊,為什麼?它超越時空,它沒有空間、它沒有時間,它就是真理,它就是永恆,那就是自性的性德,是每個人自性裡都有,只要你明心見性,你完全證得。你證得了,跟一切諸佛菩薩平等,都融入常寂光。常寂光是什麼?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自性,《三字經》上頭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本善裡頭第一德,就是孝、就是敬,孝親尊師。今天這個社會,根出了問題,孝不見了,敬不見了。一個人對於父母不知道孝順,對老師不知道尊重,就沒法子了。聖賢典籍留下來了,起不起作用?不起作用。為什麼?你去念它,把意思全解錯了。你所看重的那叫精華,你所不懂的就都叫糟粕,真正精華變成糟粕;沒有糟粕,你裡頭把它制造許多糟粕,這是我們眼前遇到的困境。這個困境怎麼化解?只有一個辦法,求阿彌陀佛;我們要學海賢、要學楊紅梅,這句佛號決定不能丟失。我們的心正,我們的意誠,心正、意誠,我們就身修了。我們尊重聖賢、尊重典籍,這裡面肯定它是精華、它沒有糟粕,這是對於大聖大賢的態度。他留下什麼?經。中國古籍分四分:經、史、子、集,只要被古聖先賢稱之為經的,那都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留下來的教誨。我們肯定它,它沒有糟粕,我們不懂的地方去研究、去學習,學習當中慢慢會領悟到,所以「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說它是糟粕,你有沒有念一千遍?沒有念一千遍,不夠資格講話。念了一千遍還不開悟,再念一千遍。還沒有開悟,再念一千遍,念到開悟為止。真能念到開悟?真能,為什麼?心清淨就開悟了。是用念佛的這個手段修定、修清淨心,只要清淨心現前,就開悟了。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九四集) 2015/12/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1-0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