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人間天:讀經得利益的決竅,隨文入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普門品》幾乎每段都在勸大家奉持觀世音菩薩聖號。我們把這個事情看明白了,就算懂了佛陀交代我們要做什麼了,這是經文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明確不過的指導,清晰准確的告訴我們要做什麼事情了,這就是經文對修行人的提攜之處。我們看明白了,懂得佛陀勸眾生做什麼了,如果隨順佛陀的教誨,也應該在當下合掌恭敬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诃薩!哪怕三聲也是順了佛心。

  從這樣的小事上我們就可以看出自己的狀態了,就像《阿彌陀經》裡佛陀三次勸大家發願往生極樂,就算最後一次勸發我們才注意到,也沒關系;看到了,就馬上發願:我願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在隨順佛陀的教誨了。亦如《地藏經》裡說要恭敬、贊歎、皈依、禮拜地藏菩薩,我們馬上恭敬稱念:南無地藏王菩薩摩诃薩!就是在順佛教了。如果看到了,也懂了意思了,但是又急忙忙的讀過去了,一個稱念配合的心念都沒起來,就是還沒會學。

  佛陀倡議我們稱念菩薩聖號,我們急忙忙的讀著經,就算經文讀完了,我們也是沒隨著佛的思維,沒跟上佛的節奏,沒明白佛的意思,沒了解佛對我們的指導在什麼地方。這樣的讀經學佛是很麻煩的事情,這就是聽不懂佛在說什麼,雖然文字沒難度了,但是我們跟不上節奏,好像置身事外一樣。為什麼每部經文基本都會有契機眾?《阿彌陀經》是捨利弗;《普門品》就是無盡意;《金剛經》是須菩提?我們想一想他們當時在聽佛陀講法時候的狀態。

  就像《阿彌陀經》佛陀總會提到捨利弗、捨利弗、捨利弗!那麼捨利弗好意思不跟不隨嗎?好意思開個小差、打個小妄想嗎?因為佛陀常常會反問,會提問,如果不仔細聽,不緊緊地跟著佛的節奏是很難回答佛陀提問的。就算回答得不對,你也必須跟著聽,不然你都不知道要回答什麼。就像《楞嚴經》佛陀帶阿難七度征心,又加個十翻顯現,雖然阿難的回答都不對,可如果他不聽,肯定回答不了問題。我們現在學佛,當然不怕佛陀提問了。

  於是,怎麼叫會讀會學啊?就是把自己契合進去!當佛陀問無盡意菩薩的時候,我雖然不是無盡意,我雖然不是菩薩,但要當成佛就在問我,那麼我怎麼回答這個問題?就像很久之前在觀音殿磕頭,磕著磕著忽然被提問了:磕頭的是誰?馬上傻了,沒辦法回答,說我!有我相,執著了一個假我,是不入道的答案;說無,又在否認當下在磕頭的這個事實,明顯是屬於說謊話、打妄語。那麼怎麼說?回答不了,就不回答,亦如佛陀提問捨利弗關於極樂的問題,捨利弗回答不了就默不作聲。

  我們讀經的時候也是這樣,當佛陀提問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要順著經文呱呱地就讀下去,就算你把這部都背下來了,你沒接這個問題,等於少了一次與佛對話的機會。就算我們回答不了,沒那個智慧,無法真正地給出答案,但我們思維了、貼合了、跟隨了,這個節奏就很好了。有的經文全都是句號做標點,當然那也沒什麼毛病,不過現在我們讀來就會發現很多地方是問號,有問號的時候,我們是否能思維一下,自己能否給一個答案呢?

  所以啊,希望大家能跟上佛陀講經的節奏,所謂節奏是什麼?佛陀描述了一個場景,我們想自己設身處地的就在那樣的場景裡;佛陀描述了某菩薩的偉大,我們就當聽到佛陀贊歎某菩薩,升起對此菩薩的感歎心;我們還在那傻乎乎地,等後文裡佛說:你們要贊歎他!然後才想起來贊歎一下,那得多鈍啊?

  所以才說佛陀是真的慈悲,就算已經贊歎完畢了,還要返回頭說,你們應該贊歎他、應該供養他、應該皈依禮拜他!這些對上根人真的都已經是廢話了,可是我們根性不那麼好,還需要反復地、多次地、沒完沒了地提醒:你要誦念啊,你要贊歎啊,你要恭敬啊!也就是佛那麼溫暖慈悲,才能這樣眷顧憐憫我們根性卑劣;換點有脾氣的,說兩遍你還聽不懂,不會再和你說了,你說什麼都對,你說屎是香的都對,為什麼啊?說了你聽不懂啊,再反駁批評你二句,你脾氣上來了,豈不是又要造業了。

  所以經文讀下去,越是深入體會,也就越能感受到佛的那種溫暖和慈悲。佛法經過三千年傳遞到你我的手中,雖然經文是涼涼的,但如果我們讀明白一點經文,就會發現佛經哪裡是涼的啊?是熱的啊!這種熱是來自佛陀的溫度。我們越體會經文深意,也就會越深刻的體會到佛陀的溫暖,當你感受到的那一刻就明白:真的沒有人能那樣的眷顧於我、照料於我、照亮於我、思念著我、掛牽著我、輔成於我,雖然修行的路和輪回路是一樣的,都是歧路個別,想找一個同路者是甚難的事情;但我們感受到佛的溫暖,就不再是一個人趕路了,雖然形單影只的情況沒改變,但我們應該知道:從此不再是一個孤單的人了。

  如果從此不在是一個人,那麼誰相伴左右了?在輪回裡,誰能永久的相伴誰呢?只有來自佛菩薩的眷顧才是走到哪裡都不會丟失的陪伴。我們為能更好的契合佛意,就要契合佛的教誨,佛陀說你當如此奉行,我雖然不懂,我雖然沒明白其中的深遠意義,但我看到了,那麼當仁不讓,哪怕後一個念頭是妄想雜念,哪怕我沒有任何能力對抗隨後的業果襲來,但起碼這當下一刻我隨順了佛陀的教誨,我是一個真正的佛的弟子。就算隨後各種無明又覆蓋過來,各種習氣又翻湧而來,各種煩惱又席卷而來,各種嗔恚貪婪又迸發而來,但我在看明白佛意的那一刻,我隨順了佛的教誨,我這一刻是佛的弟子!

  當我們能如此讀經了,就會處處都是溫暖的感受、慈悲關愛的目光、柔和平緩的言語。所以我們想獲得佛菩薩的加持,這不就正是嗎?我們想獲得佛菩薩的幫助指點,這不就正是嗎?只是我們用的心念心態心量暫時不對,沒有接受到幫助罷了。

  如上的事情想明白了,如此一段經文反復勸說,各種角度、各種理由、各種利益的引領我們受持菩薩聖號。我們怎麼做啊?明白了,就馬上合掌: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诃薩!哪怕三稱也行,這就是契合上了,就是跟隨上了經文的節奏,就是把自己融入到經文的境界裡了,這就是隨文入觀,就是智者大師的一旋三昧了。

  讀經的會和不會就差自己契合進去的這一點!會讀就會找到各種方法把自己契合進去;不會讀就算倒背如流,也依然不知道佛陀到底想讓我們干什麼。就像老師在上面講課啊,學生在下面溜號開小差,身體還在下面坐著,裝作仔細聆聽的樣子,乃至有的人會擺出各種表情配合著;可是心沒在上面,就算配合的非常好,他能懂老師講的是什麼嗎?

  摘自人間天新浪博客《普門品析》

 

上一篇:都說善有善報,首先衡量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善良
下一篇:榮華富貴不是爭來的,是積德來的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