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六根直接與六塵產生作用。六根即工具,六塵即財富,六識即智慧,合起來為十八界。十八界是同一體,彼此會產生連鎖反應,傷害一界就傷害十八界,尊重一界就尊重十八界。
罪大莫過浪費我們的六根、六塵和六識。何謂浪費?就是對十八界不尊重,不認可,不運用。所以才有先天六根不健康、不健全,乃至後天六根不健康、不健全的現象。所有這些都是當初不正之因導致今日不良之果。
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指的就是明確了自己追求的目標,給自己的人生確立了方向,從三十歲開始努力。努力十年之後明白了生命的真相,才“四十而不惑”,不再迷惑、不再彷徨猶豫。繼續努力,在五十歲就達到了“知天命”。知天命就是開悟了,所以孔子是在五十歲開悟的。但是開悟之後還要繼續修啊,所以到六十歲就“耳順”了,無論你說他好還是壞,他都不在意,他安住在自己內在無比愉悅寧靜的心靈世界裡,不受外界的干擾和影響。所以孔聖人也是修了幾十年,道業才穩定的。
修行並非只打坐不做事,禅坐與做事必須相結合、兩不誤。所謂的修行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倘若我們的內心不輸入戒定慧,當聽到看到智慧的經典和言論時,就無法與之相應。內在沒有這樣的信息,又怎麼可能與外在同類的信息相應呢?
可是很多修行人都沒有把理論學通達,開口就是“本自具足,本自圓滿,一切現成”。既然本自具足,一切皆有,為什麼不能與外面的好事相應,與智慧的經典相應,偏偏與壞事相應,與邪知邪見的言論相應呢?
因為我們內在既有好的信息、正面的力量,也有不好的信息、負面的力量,甚至有時候負面的力量還大過正面的力量,所以縱然有智慧也釋放不出來,流露出來的往往是“貪嗔癡慢疑”五毒。尤其在覺照丟失、迷失方向的時候,甚至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說什麼、做什麼,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大家問問自己,是不是如此?
倘若你不能提起一個念頭(尤其是你追求的理想)三年以上不動搖,你的理想是很難實現的。現在人心浮躁,整個社會都浮躁,最需要的是祥和與安定。我們出家人被稱為傳教士,我們傳什麼?傳的就是佛陀的思想、佛陀的智慧、聖人的言教。佛教就是教人如何獲得內在的寧靜與解脫。
作為一個傳教士、作為一個法師,思想、心靈的健康非常重要。信徒來到我們面前,無非是對前途、事業、人生感到迷茫,希望我們幫助他們解除內心的煩惱與痛苦,解開他們心中的迷惑,撥去遮蓋在他們眼前的人生迷霧。倘若我們自己的思想、心靈都不健康,對人生都感到迷茫,又怎麼為信徒答疑解惑呢?
佛教徒,尤其是修禅宗的佛教徒,都知道我們的自性具足了萬法。但正是這句話把很多學禅的人害慘了,導致他們什麼都不學,什麼經典都不看。實際上我們的智慧之所以打不開,就是後天的知識太少了。後天的知識是開啟先天智慧的一把鑰匙,沒有這把鑰匙,先天的智慧是打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