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星雲大師:佛教的時空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一篇時間(剎那不算短 劫波不算長)

  第二篇空間(須彌納芥子微塵容虛空)

  第一篇時間(剎那不算短 劫波不算長)

  1 前言

  晉朝田園詩人陶淵明有一首詩說:「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宜自勉,歲月不待人。」說明人自出生到這個世間上來,就在時間的不斷推移中走過生命的歷程。所以,人活著,便離不開時間的關系。

  時間本是一大長流,實在無法給予分割,但是為了方便人的先後和始終的觀念,不得不從相續的時間之流中,將它區分為若干個單位。

  人類普通計算時間,最短的是「一剎那」。從一剎那往上推是「一須臾」。不過,多少一剎那才是一須臾,這是沒有辦法計算的。

  現在世界所通行習用的是六十忽為一秒,六十秒為一分,十五分為一刻,四刻為一小時,二十四小時為一日,約三十日為一月,約三百六十五日為十二月為一年,百年為一世紀。

  在佛教的經典中,說到時間則有「剎那」和「劫」的不同,剎那是表示極短的時間,劫是代表極長的時間。不管是極短、極長的時間,都是遷流不住而且無始無終的。通常說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循環不已,而在三世的時間流中,它是剎那剎那相繼不斷,如同我們的心念生滅不已,從剎那相續中,累積成一世又一世的生死輪回,乃至一劫又一劫的器界成壞。所以,說小時量的單位為剎那,這是便於體察心念的生滅;說大時量的單位為大劫,這是便於說明物界成壞的相續。

  2 何謂剎那

  「剎那」是由梵語的 Ksana音譯而來,意譯為「須臾」、「念頃」,也就是一個心念起動之間的意思。在佛教裡,剎那是最短暫的時間單位,以現在的時間計算,大約等於七十五分之一秒。所謂「少壯一彈指,六十三剎那」,可見剎那的短暫。

  在《仁王護國經.觀空品》說: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中有九百生滅。具體一點說,一分鐘內有四千五百個剎那,四十萬五千個念頭,可見心念生滅的迅速。

  《摩诃僧祇律》卷十七說: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豫,二十羅豫為一須臾,三十須臾為一晝夜。一念大約是現在的零點零一八秒。

  在《大毗婆沙論》卷一三六說,一晝夜有六四八○○○○剎那。《往生論注》卷上說,六十剎那為一念;一剎那有一百零一生滅。《大智度論》卷三十說,六十念為一彈指。經論雖然有種種不同的說法,總之,剎那表示極為迅速的時間。

  剎那是依心識生滅計算,認真說來,剎那的真量,除了佛陀之外,沒有人能夠盡知,因為能知的心念粗細懸殊,所知的時量也就千差萬別了。今再以《俱捨論》卷十二的說明如下:

  剎那(○.○一三秒)

  一百二十剎那為一怛剎那(一.六秒)

  六十怛剎那為一臘縛(一分又三十六秒)

  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一須臾,四十八分)

  三十牟呼栗多為一晝夜(三十須臾)

  依照這樣的推算,則一晝夜與《毗婆沙論》的六四八○○○○剎那為一晝夜的計算是相同的。因為這樣才便於常人及學者的運用,若要精細的計算,除了佛陀之外,不是一般人的心量所能覺察思辨的了。

  3 剎那的啟示

  佛經上說,一切有情無情,莫不有剎那剎那生住異滅的無常。也就是說,宇宙萬有,剎那之間已經歷生住異滅;乃至世界的成住壞空,都是剎那剎那的漸變,累積成一期的突變。甚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時間,也是由無數的剎那所累積而成,我們說到「現在」,現在剎那已成「過去」,說到「未來」,未來剎那已成現在。所以阿難的「一見不再見」,禅宗的「嬰兒垂發白如絲」,莊子的「交臂非故」,這些都是對剎那無常所作的最佳腳注。

  過去有人認為佛教談「三世」,覺得遙不可及。其實,佛教雖然在時間上講過去、現在、未來,但是,卻重視現世生活的安樂與福祉。佛教不只重視現世生活,甚至重視當下一念,所謂「明心見性」,要明白自己的心,先要能掌握自己的每一念。如禅宗所說:「好好看住自己的每一個念頭,一刻也不能任其放逸!」能夠時時刻刻、明明白白的清楚自己的心,讓每一念都清淨、明了,自能突破生死的樊籬。所以,從佛教對剎那一念的重視,可以知道佛教是最重視實際,最能與現實人生息息相關的宗教。

  4.何謂劫

  「劫」,梵語 kalpa,音譯為劫波、劫簸,意譯為長時、大時。原本是古代印度極大時限的時間單位,而佛教發源於印度,因此相沿成為佛教計算時間的最大單位。

  劫分小劫、中劫、大劫三種。

  1.小劫:根據佛經記載:從人壽十歲算起,每過一百年增加一歲,加到八萬歲;然後再從八萬歲,每隔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叫做一小劫。

  2.中劫:二十個小劫為一個中劫。

  3.大劫:四個中劫為一個大劫。四個中劫分別是:成劫(世界生長期)、住劫(世界壯盛期)、壞劫(世界老死期)、空劫(世界滅無期)。如此成、住、壞、空四個中劫相續循環一次為一大劫。

  在佛教的時空觀中,以劫為基礎,來說明世界生成與毀滅的過程,而一個世界從成立到毀滅,其過程必經歷成、住、壞、空四個時期,稱為四劫。隨著四劫不斷遞嬗更迭,世界便隨之一次又一次,無窮無盡地成了又壞,壞了又成。

  一、成劫

  成劫是指山河、大地、草木的器世間,以及一切有情眾生的眾生世間的成立時期。

  根據《起世經》說,世界的形成,首先是由於眾生業緣的風刮起,在虛空中形成盤狀的大氣層,此大氣層厚一百六十萬由旬(約三千二百萬裡),周長無數,堅固無比,即使大力士以神器也無法擊破摧毀,此即為風輪。

  接著在大氣層上空中心,由風所集,逐漸成雲,凝聚成雨,下降於氣層之上,形成厚八十萬由旬(約一千六百萬裡),直徑十二萬三千四百五十由旬(約二百四十六萬九千裡)的水層,此水由於業力的緣故,不往外溢,周圍並有風為牆,維持住水層,此即水輪。

  水輪的表面,由於眾生的業風,逐漸形成乳狀的表膜,其中七分之二為黃金層,七分之五為水層,此即為金輪。

  在金輪上生出須彌山、七金山、四大洲等諸海山洲,這是四天王天、忉利天、人類、傍生等各界眾生的居處。其次成立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等四天,此稱空居天。再從空居天到無間地獄,有情眾生由此次第降生,此時期就稱為成劫。

  二、住劫

  住劫是指器世間和眾生世間安穩存住的時期,其間凡二十中劫。根據佛經上說,我們現在正是住劫,在住劫又有減劫和增劫的分別。

  所謂減劫就是人類的壽命從八萬歲,每經過一百年減少一歲,一直減到十歲,所需要的時間。增劫就是人類的壽命從十歲,每經過一百年增加一歲,一直增加到八萬歲,所需要的時間。

  一個增劫,一個減劫,合稱為一個中劫。中劫中定有刀兵、疾疫、饑馑等三種災害產生,稱為三小災。

  關於三災出現的時限,有不同的說法。依《大毗婆沙論》卷一三四載,在各中劫中的減劫,人壽每減至十歲,三災就出現。

  1.刀兵災,是時人心瞋毒增上,相見便興起強猛傷害的心,手所執者皆成利刃,各逞凶狂,互相殘害,經七日七夜方止。

  2.疾疫災,繼刀兵災後,非人吐毒,疾病流行,遇則命終,難可救療,此時期的眾生都不聞有醫藥之名,時間經過七月七日七夜方止。

  3.饑馑災,疾疫災後,天龍忿責,不降甘雨,由此饑馑,人多命終,經七年七月七日七夜方止。

  根據《立世阿毗昙論》說,若佛住世,正法住時,眾生壽命暫住不減,隨正法稍減,壽命漸減。

  三、壞劫

  住劫以後,就到壞劫。壞劫,是火、水、風三災毀壞世界的時期。眾生世間首先破壞,稱為趣壞;其後,器世間亦隨而破壞,稱為界壞。也就是在此劫之初,地獄的有情命終之後,不復更生,此後,其余傍生、鬼趣及人、天等的眾生也漸次壞滅,有情破壞後,世界出現七個太陽,燃燒成災,如此經過七次的火災,把色界初禅天以下的器世界燒壞,此時稱為火災劫,約需十二億八千萬年的時間。其中三億四百萬年之間,有情的生物先壞;然後一千六百萬年之間,自然界再滅壞。

  火災劫過後(即七次火災),次起水災,將第二禅天漂蕩殆盡,稱為水災劫,大約需要一億二千八百萬年。

  如此經過七次的水災,最後產生風災,將第三禅天以下全部吹落,稱為風劫,需要六十四大劫,十億二千四百萬年的時間。

  火災劫、水災劫、風災劫合稱大三災。所謂火燒初禅、水淹二禅、風吹三禅。壞劫之期,欲界悉皆壞盡,色界中,唯第四禅不為大三災所壞。

  四、空劫

  空劫時,世界已壞滅,在欲、色二界之中,除四禅天尚存,其它則全入於長期的空虛之中,形成世界未成,萬物未生時期的狀態。

  空劫之後,又開始另一期的成、住、壞、空,也就是另一個世界又開始成立、持續、破壞。如此世界從成到住、住到壞、壞到空、空到成,各需要大約三億二千萬年,宇宙就在成住壞空的過程中,反復生滅,每一周期大約需時十二億八千萬年。

  5.劫的譬喻

  劫的時量悠長,非算數所能計量,是凡人的思想概念所難以理解,所以佛經中每以譬喻來形容。

  根據《大藏一覽集》卷六所載,茲舉以下五種譬喻形容之:

  1.草木喻:將大千世界的草木,盡皆寸斬為籌,每逢人間百年即取一籌,直到取盡此籌,是為一劫,名為「草木喻」。

  2.沙細喻:周邊寬廣四十裡的殑伽河,內中裝滿如面的細紗,每逢人間百年則取一粒,直到取盡此沙,是為一劫,名為「沙細喻」。

  3.芥子喻:有一座城,四面寬高各百裡,當中堆滿芥子,每逢人間百年則取一粒,直到取盡此芥子,是為一劫,名為「芥子喻」。

  4.碎塵喻:將一化身佛所化的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每逢人間百年則取一塵,直到取盡此塵,是為一劫,名為「碎塵喻」。

  5.拂石喻:有一石廣一由旬,厚半由旬,每經過兜率天一百年,即有一天人以六铢衣輕拂一遍,直到拂盡此石,是為一劫,名為「拂石喻」。

  此外,佛經中常以「阿僧祇劫」來表示長得難以計算的時間。其中又有大、中、小的差別,三個阿僧祇的大劫,稱為三大阿僧祇劫,是菩薩積聚菩提資糧的時間。佛經說,佛陀的修行過程是「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也就是為了度眾而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持,不僅廣植無量福慧,並且為自己成佛之身感得三十二種相好,所以說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

  另外,佛經稱過去的住劫為莊嚴劫,現在的住劫為賢劫,未來的住劫為星宿劫,各劫中各有千佛出世,稱為三劫三千佛。

  第二篇空間(須彌納芥子微塵容虛空)

  壹.前言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包括心外的空間與心內的空間。心外的空間是指我們生存的外在環境,譬如我們居住的房捨、活動的場所,甚至於宇宙自然界等,都是我們心外的空間。其中尤以「家」是我們最直接、最密切的生活空間,當一個人經過了白天的辛苦工作,到了晚上,總希望回到溫暖的家,以養息疲憊的身心;即使一只小鳥,飛過千山萬水,也要回到窩巢裡棲止。不論「家」也好,「窩」也好,這就是生活的「空間」。一個人如果不能把生活的空間安排妥當,就無法過著舒適的生活。根據歷史記載,有不少的戰爭,起因都是為了爭奪土地,這就是「空間的爭奪」,空間對於人類的重要,由此可見一斑。

  然而,一個人平常活動的心外世界,不論是過去的君王諸侯或將相百官,他們的權勢威力不論有多大,他們所能到達的空間仍然是有限的。盡管科學文明已經發展至太空時代,美國人也已率先把人類送至月球,但是在這個宇宙虛空之中,除了月球之外,還有其它多如恆河沙數的星球,人類還不曾見聞過,更遑論登陸了。所以,一個人除了有心外的空間,更要有心內的空間,心內的空間就是心胸的開闊。

  在佛法中說,我們的「法身自性」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因為法身慧命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無處不遍,無所不在;我們的真心本性是不生不死,是永恆如一。所以,佛教的時空觀認為,時間是豎窮三際,貫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是無始無終的;空間則是橫遍十方,橫:此方世界、他方世界、十方世界,是無量無邊、無窮無盡的,這就是我們心內的空間。一個人能體會心內的空間,便能了解「微塵不算小,虛空不算大」的道理,便能領略「須彌納芥子,微塵容虛空」的奧妙了。

  貳.須彌納芥子

  「須彌」,由須彌山轉借而來,喻指極大的空量。佛教的宇宙觀主張:宇宙是由無數個世界所構成,須彌山是聳立於一小世界中央的高山。據《立世阿毗昙論.數量品》卷二記載:「須彌山周遭為須彌海所圍繞,高為八萬由旬,深入水面下八萬由旬,基底呈四方形,周圍有三十二萬由旬,繼之為八山,山與山之間,隔著七海……」由此轉喻為極大的意思。

  「芥子」,原是芥菜的種子,顏色有白、黃、赤、青、黑之分。因為它的體積微小,因此借以比喻為極小之物。

  《北本涅槃經》卷二說:「佛出世之難得,猶如芥子投針鋒。」因為芥子與針鋒均為極微小之物,因此以「芥子投針鋒」來比喻極為難得的事。《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七,將芥子與菖蒲、沉香等,共列為三十二味香藥之一。又,《大日經義釋》卷七說,芥子性辛辣異常,多用於降伏障難的修法。因此,密教中,將白芥子置於火中燃燒,作為退除惡魔、煩惱,及加持祈禱之用。

  「須彌納芥子」一語,禅宗用來表示超越大小、高低、迷悟、生佛等差別見解,而達於大徹大悟、融通無礙的境界。《維摩诘所說經.不思議品》說:「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住不思議解脫法門。」

  在華嚴宗,則用來表示華嚴境界中不可思議的「法界之顯露」,意思是說法界的體性廣大不可思議,無所不包而大小無礙;因此即使以須彌山放入一芥子中,須彌山不縮小,而芥子也不膨脹。這種「大小無礙」的思想,是佛教所特有的思想。

  過去有座寺院,掛了一幅對聯,對聯上寫著「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有位讀書人看了對聯,百思不解,問道:「須彌山那麼大,藏一粒芥子是沒有問題,可是小小的芥菜子裡如何能容納得了那麼大的須彌山呢?未免言過其實了!」

  寺院的知客師於是反問道:「你是讀書人,想必聽過『讀破萬卷書,下筆如有神』這兩句話吧!現在就請你把一本書放進肚子裡!」

  「一本書怎麼能放進肚子裡呢?」

  「萬卷書都能讀進去,為什麼一本書就放不進去呢?」

  書生聞言大悟,原來空量的大小是可以兼容的。

  華嚴哲學一乘十玄門中的因陀羅網境界門,是借著覆蓋於帝釋天的因陀羅宮殿上的網目,每一個網目上結有一顆明珠,無數的明珠彼此光光相涉,相入相即;每一顆明珠含攝一切珠玉的光芒,一微塵可以容納一切佛剎,來說明大小無礙。譬如我們小小的眼球有數萬個眼細胞,一張小小的計算機磁盤片,可以儲藏無數的資料,都是芥子納須彌的證明。這也都是在說明,我們不應該把事和理二分,而是要把事相和義理融會貫通,這便是覺悟之後對空間的客觀性和超越性的認識。

  參.微塵容虛空

  「微塵」是眼根所取最微細的色量,諸經論中每以「微塵」比喻量的極小。在小乘佛教如薩婆多部認為,構成宇宙最基本最細微的元素叫做「極微」,也就是物質分析到極小不可分的單位,稱為「極微」,又稱為「微塵」。

  《大毗婆沙論》卷一三二記載:極微雖然沒有長短方圓等形狀,也沒有青黃紅白等色彩,不是肉眼所能看得見的,但是極微確實為一實質存在的色法,一切物質均為極微所組成,因此極微在虛空中占有一定的方位空間。

  《俱捨論》卷十二說:以一極微為中心,集合上下及四方等六方的極微而成一團,稱為「微塵」。合七極微為一微塵,合七微塵為一金塵,合七金塵為一水塵,合七水塵為一兔毛塵,合七兔毛塵為一羊毛塵,合七羊毛塵為一牛毛塵,合七牛毛塵為一隙游塵量。這個隙游塵飛散在空中,就是我們肉眼所見到的色塵。其逐次增加的數目,表列如次:

  微塵──七個極微

  金塵──四十九個極微

  水塵──三百四十三個極微

  兔毛塵──二千四百零一個極微

  羊毛塵──一萬六千八百零七個極微

  牛毛塵──十一萬七千六百四十九個極微

  隙游塵──八十二萬三千五百四十三個極微

  以八十二萬三千五百四十三個極微,成為一個隙游塵。如此,則極微的渺小,實在令人驚歎。又極微集合形成物質之時,至少必須具足地、水、火、風的四大,以及色、香、味、觸的四塵,才能形成。

  「虛空」,依《大乘義章》卷二說:「虛無形質,空無有礙,故曰虛空。」《宗鏡錄》卷六舉出虛空十義:

  1.無障礙義:虛空雖然遍一切處,但是絕不障礙任何一個色法。因此《大毗婆沙論》說:「虛空無障無礙,色行於中,周遍增長。」

  2.周遍之義:虛空遍滿一切,無所不至。

  3.平等之義:虛空無有簡擇,於一切平等。

  4.廣大之義:虛空廣大,無垠無際。

  5.無形相義:虛空無有形狀相貌。

  6.清淨之義:虛空恆常清淨,無有垢染塵累。

  7.不動之義:虛空恆常寂止,離一切生滅成壞之相。

  8.有空之義:把一切有限量的事理徹底否定、消滅。

  9.空空之義:徹底否定一切自性和摧毀一切空執。

  10.無得之義:虛空不可取得,不可把捉。

  在一般人的觀念裡,微塵是極其渺小的質量;相對的,虛空是廣大無邊,是不可測知的空量,兩者是不能互相比擬的。但是,若以佛法的觀點來看,微塵不算小,虛空不算大。因為佛說一微塵中有無數剎(一剎即為億萬太陽系),無數剎中有無數佛,一一佛身各毛孔中有無數剎,剎中佛身,佛身毛孔,毛孔中剎,重重無盡,這樣看來,極小的極微又不知大於太陽系多少倍了。由此可知,一般人所知的空量,都是此世界有情的幻相,因為有情界各有各的不同空量。譬如從中國到日本,相隔數千裡,即使坐噴射客機,也需要若干時間;西方極樂世界,離此十萬億佛土,一念之中,即可往生。因此可知,空量的距離,近不在眼前,遠亦不在天邊。

  如果我們能從上述的義理了達事相,從一粒微塵中,可以看到三千大千世界,這粒微塵就是一個虛空,所以說「微塵容虛空」。

  肆.結語

  「大廈千間,夜眠不過八尺。」外在的虛空世界,一個人窮其一生,所能到達的,只不過如微塵般而已。所以對於心外的空間不必去爭執、占取,重要的是,必須去體會心內的空間。佛經上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就是告訴我們,心內的空間比心外的空間更大,俗謂「宰相肚裡能撐船」,一個人心內的空間之大,可容納三千大千世界。我們如果能把自己心內的空間擴大,就能夠如大海容納百川,不捐細流;泰山承受土壤,不辭寸土。心內有了寬闊的空間,就能包容宇宙虛空,就可以任性逍遙,隨遇而安。

  要獲得心內的空間,佛教有許多經典都能提供我們正確的方法與指示,譬如《維摩诘經》中的「不二法門」,就能開展我們心內的世界;《華嚴經》中重重無盡的「華藏世界」,就能擴大我們心內的空間。所以,一個人如果能夠把握自己心內的空間,也就可以同樣獲得心外的空間。

  ‘劫’是梵文劫簸(kalpa)的音譯,它在印度,並不是佛教創造的名詞,乃是古印度用來計算時間單位的通稱,可以算作長時間,也可以算作短時間,長可長到無盡長,短也可以短到一剎那。(注七)

  不過,通常所稱的劫,是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長時代而言。

  佛經中所說的劫,分為三等:

  第一、小劫:依我們地球的人壽計算,從人類八萬四千歲的長壽,每一百年減短一歲,減至人類的壽命僅有十歲時,稱為減劫;再從十歲,每一百年增加一歲,又增加到人壽八萬四千歲,稱為增劫。如此一減一增的時間過程,總稱為一小劫。

  第二、中劫:經過二十個小劫,稱為一個中劫。因為,據佛典中說,我們所處的地球,共分‘成、住、壞、空’的四大階段,每一階段的時間過程,均為二十個小劫,在這四大階段中,唯有‘住’的階段,可以供人類生存。初‘成’的階段是由氣體而液體。再由液體而凝固,所以不堪人類的生活。到了‘壞’的階段,正在劇烈的破壞之中,也不適合人類的生存;據說是經過四十九次大火災,七次大水災,一次大風災之後,地球便歸消失。壞劫終了,‘空’劫開始,在空無一物中再經過二十小劫,另一新的地球便又逐漸形成,進入另一期的‘成’的階段。佛教把這成、住、壞、空的四大階段,稱為四個中劫,分別稱為成劫、住劫、壞劫、空劫。

  第三、大劫:經過成、住、壞、空的四個中劫,便是一個大劫;換句話說,地球世界的一生一滅,便是一個大劫。然而,壞劫中的每一次大火災,可從無間地獄,一直燒到色界的初禅天;每一次大水災,可從無間地獄,一直淹到色界的二禅天;最後一次大風災,可從無間地獄一直吹到色界的三禅天。也就是說,每一次大劫的范圍,除了色界的第四禅天及無色界的四空天,三界之內的動植飛潛,一切萬物都是在劫難逃。不過,不用悲哀,當壞劫來臨,此界的眾生,或者已轉生他界,或者已直升第四禅天,不會有一個眾生沒有安身之處。

  佛經上所稱的劫,如不標明中劫或小劫,通常是指大劫而言。在三界的眾生,未了生死之前,最短的壽命短到即生即死,最長的壽命是修四空定的無色界眾生,最長的有想無想天壽命長到八萬四千大劫,他們的生命,相當於地球的八萬四千次生滅的過程,所以在他們自以為已經是不生不死,其實,八萬四千大劫終了,仍然要接受生死,在佛眼看來,八萬四千大劫,也僅剎那之間的時光而已,唯有修持解脫道,空去了‘我’,才入涅盤——不生不死的境界。唯有再進一步空去了‘法’,才能稱為菩薩,自己解脫生死仍不住於涅盤,隨類應化眾生,走向成佛之道。

  大家也許要問:我們的地球還有多少長的壽命呢?這個嘛!可有一個比喻,如果地球的‘住’劫壽命是一百歲的話,那末,如今的地球,尚在四十五歲的階段,住劫共有二十小劫,目前是在第九小劫的減劫時期,所以,請大家安心地生活下去,不用擔心耶教所說的‘地球末日到了’。不過,在每小劫的減劫減到十歲的壽命之前,也有疫疠、饑荒、刀兵的三災降臨人間,由於減劫人心的日益墮落,自作自受,可是,這三種小災是局部性與暫時性的,人類雖將死亡慘重,但不會消滅。相反的,倒有一個好消息報告大家:在此以後的十個半小劫之中,尚有九百九十六位佛陀,將在我們的地球世界成佛,今後第一位來此成佛的,就是彌勒佛,所以佛教稱彌勒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彌勒下生地球成佛,是在第十小劫的增劫人壽八萬歲時,大約距離現在是五十六億年(以千萬為億計算)。(注八)

  至於人壽的增減,乃至增長到八萬四千歲,我們不妨信為事實,因為大小乘經中,都有如此的記載,並說‘其壽減至十歲時人,女生五月便行嫁;是時世間酥油、石蜜、黑蜜諸甘味,不復聞名’。又說:‘八萬歲時人,女五百歲始行出嫁;時此大地坦然平整,無有溝坑丘墟荊棘,亦無蚊虻蛇蚖毒蟲,瓦石沙礫變成琉璃;人民熾盛,五谷平賤,豐樂無極。’(長阿含經卷六)

  注七:劫與三世劫的千佛。時間參看佛祖統紀卷三○(大正藏四九冊二九七~三○二頁)。

  注八:阿僧只為華嚴經中百二十四個大數的第一○五個。若以萬萬為億,萬億為兆,則一阿僧只相等於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又各為無央數。

 

上一篇:淨空法師:沒有阿彌陀佛,我們自性裡頭有,現不出來
下一篇:聖嚴法師的遺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