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修心七要》講記(二十九)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達真堪布仁波切宣講於2017年10月7日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修心七要》。

  今當修主要。

  作為學佛修行人不要愚癡,要有智慧。要有何種智慧?即了知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

  是修持佛法重要,還是現實生活中的利益重要?當然是修持佛法重要!如果沒有佛法,沒有智慧,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和快樂。我們成家立業等所做的一切,無不是為了幸福快樂。世人只追求這些,都希望自己能幸福快樂,無不是為了這兩種利益。快樂是怎麼來的?幸福是怎麼來的?如果你有佛法、有智慧,才會有真正的快樂、幸福。否則,如果只追求現實生活中的利益,即使得到了也不會有快樂和幸福,只會與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馳。

  成功、榮譽、文憑等,是否會給你帶來幸福、快樂?不會的!研究歷史可以讓我們明白一個道理,知道一個真相:以前的皇帝都深居皇宮,有些人夢寐以求的是想進皇宮當妃子,或成為皇上身邊的人。除了一些真正看破的人,其他世間的普通人,都無一例外地特別喜歡到皇宮生活。但真正走進皇宮,才知道那裡是人間地獄,是爭名奪利的地方,沒有絲毫的自由,出宮一次難於上青天,始終處在患得患失的狀態,哪有什麼幸福、快樂。

  其他的方面也同樣。比如拼命想賺錢,做夢都想發財,但真正發財了,就如同走進皇宮一樣吉凶未卜。也許沒賺到錢,沒發過財的人會不解:“有錢還不快樂啊?”真的有錢時,不可能有快樂和幸福;真的有榮譽和權力,真正得到了世間的利益時,幸福會離你越來越遠,快樂也無影無蹤,所以有佛法、有智慧才是最重要的!

  佛法就是智慧,得一分佛法就得一分智慧,佛法講的是諸法的究竟實相。當你明白了諸法的究竟實相,明白了無常、空性等,才叫智慧。我們經常講“看破才能放下”,有了智慧,心才能平靜,心才能自在,才會擁有真正的快樂幸福。如果有了佛法的智慧,無論在哪裡都自在,無論處於何種境遇都自在。在山上或山下,出家或在家,有錢或沒錢,有權或沒權都一樣。到那時,寶座上的國王和乞丐沒有區別,都一樣的快樂、幸福。

  如果真能看破、放下,真正把佛講的道理,究竟的實相搞清楚、弄明白了,在你的相續中產生了這樣的智慧,就是快樂,就是幸福。你的心始終能夠保持平靜的狀態,自在沒有束縛,這時才有真正的幸福和快樂。所以佛法很重要,智慧很重要。世間的現實生活中的利益不是主要的,是次要的,主要的是佛法、智慧。

  很多人為了現實生活中的利益,捨棄了佛法,捨棄了智慧,也可以說迷失了自性,失去了方向。很多人都沒有方向,都自找煩惱,自找痛苦,這是顛倒的。現實生活中的利益重要,還是佛法與智慧重要?當然是佛法與智慧重要。

  教法和證法哪個重要?證法重要!但沒有教法就沒有證法。除了上上根基之人可能會隨時見性,隨時在自己的相續中產生戒定慧三學的功德。上上根基之人,前世已經修的差不多了,今生已經到了瓜熟蒂落的程度,一點就開。當時六祖慧能一聽到念《金剛經》的聲音,就喚醒了自性,可以說是見性了。看看歷代祖師的傳記,就能知道有些傳承上師是如何見性的。上師對他說了一些看似無聊的話題,突然吼了一下或拿東西打了一下,就見性了,這種人是特殊情況。

  凡事都有特殊情況,不可一概而論,而其他普通根基者則需通過教法。什麼是教法?三藏(經藏、論藏、律藏)是教法。三藏包括了一切佛經,我們要研究、學習、領會、體悟三藏的內容,然後相續中才會產生證法,證法是戒定慧三學的功德。除了我剛才講的特殊情況、特殊根基者,其他人都要這樣。所以無論是依止上師,還是尋覓適合自己的佛法道場,都要看有沒有三藏。比如上師如意寶,他用自己的一生為眾生傳法、講法,他傳法、講法的內容都是三藏,除此之外,別無其他。我們就要依止這樣的上師,就要親近這樣的道場,其他再好都無濟於事。

  道場的規模再大、條件再優越也無濟於事。有些出家人總是看寺院的規模大小,條件是否優越,最好一人一個間房,還有衛生間。有的要求更高,房間要裝修的豪華。難道寺院的規模大,就能成就嗎?一人住一個房間,帶洗手間,就能成就嗎?這些跟你的學佛、成就有什麼關系?沒有關系。應該如何觀察呢?不看規模,也不看條件,就看有沒有能每天傳講三藏內容的法師,有這一項就可以了。

  其實,上師、善知識要有很多法相,要具備很多條件,主要具備這一個條件就可以了,我們應該依法不依人。真正具德的上師,能每天或者隨時給你傳講三藏的內容,依止這樣的上師沒有問題,親近這樣的道場也沒有問題。即使他的功德不圓滿,成就不大,但是只要能給你傳講三藏的內容,用佛法利益你,就可以依止。

  佛經裡有這樣的公案:有一個僧人,是三藏法師,因為犯了三個無間罪,無法留在在原來的道場裡,只能離開,去往一個無人知情的地方。因為他有傳承,有講經、傳法的能力,他不斷地給人講法,結果攝受了很多弟子,其中有幾百個人成就了阿羅漢。

  這些阿羅漢都有神通,但他們並沒有用神通觀察過自己的上師。有一天上師圓寂了,他的一位大弟子——年齡最大、成就最高的長老,招集所有的弟子,想把上師的遺體擦洗干淨供奉起來,在洗手時,突然心生一念,想通過神通觀察一下自己的上師往生在哪個清淨剎土,於是一一觀察,可所有的清淨剎土都沒有自己的上師。他有點奇怪,無法相信,於是繼續觀察,結果發現自己的上師在地獄裡。經過進一步觀察知道,原來自己的上師曾經犯過三個無間罪,他立即招集所有的弟子,請大家一起為上師超度。這樣,上師立刻從地獄裡出來了,解脫了。因果是不虛的,他犯了三個無間罪,必須要下地獄,但是他窮盡余生來傳法、講法,培養了很多阿羅漢,還是有功德、有善根的,以此善根在地獄裡駐留的時間很短,立即解脫了。

  所以,盡管我們要觀察一個道場、一個善知識有點難,但只要有佛法就行,不是偶爾講一講,而是天天講。比如喇榮每天都有很多課,想聽哪種法門都可以,每月除了初一、初十、十五、二十五這四天不講法,因為這四天是會供日、誦戒日,其余時間都有人講法、傳法,上師也是日不缺講。這樣的道場值得我們親近,這樣的上師值得我們依止。如果不講法、不傳法,即使名氣再大、地位再高也不能利益你,只有通過傳法和講法才能利益弟子、利益眾生。

  即便你再有名氣、再有地位,也無法利益弟子及眾生,但凡夫都喜歡虛的、假的。所以教法很重要,尤其是證法——戒定慧三學的功德更重要。我們想要真正到達彼岸,想要解脫,就要靠戒定慧三學。即便懂得再多、講得再好,如果沒有戒定慧三學的功德,你還是個凡夫,還是無法超脫輪回。但是想要產生戒定慧三 學的功德,必須依靠教法。

  現在有些道場只是建些大殿、塑造些佛像,甚至還互相攀比,看誰的佛像高、大,這些都不是佛教。佛教只有教法和證法,護持教法和證法就是護持佛教,護持教法要有傳法、講解三藏的能力,用全部的生命和精力來傳法、講法,就是護持佛教;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能讓弟子、眾生相續中產生戒定慧三學的功德,並讓其增長、圓滿,才有攝受弟子的資格,才可以攝受弟子。

  只有日不缺講地傳法、講法,弟子的相續中才會具有戒定慧三學的功德。最初他們還像個嬰兒一樣,要精心維護他們的功德,直到功德圓滿。這叫護持佛教。

  戒是淨,是受持戒律,讓自己的相續變得清淨;定是不讓自己的內心散亂、動搖,能專注,有定力。專注於某一個對境而不散亂叫禅定;智慧是有辨別、取捨的能力,對諸法的究竟實相了了分明。讓自己的相續中產生戒定慧三學的功德很重要。

  佛法浩如煙海,其中發菩提心是最主要的。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菩提果的間接因,勝義菩提心是菩提果的直接因,除此之外都不是菩提果的因。一切善根、功德只有菩提心的攝持,才能成為菩提果的因,

  如果有菩提心的攝持,一切善根、功德,才可以成為菩提果之因,否則,都不能成為菩提果之因。所以發菩提心、修菩提心很重要。如果沒有菩提心的攝持,即使再精進,做的善事再多,都不是成佛之因,跟成佛沒有關系。這是《修心七要》裡講的菩提心。

  所有的佛法裡,發菩提心是最主要的,是最珍貴的。

  還有修菩提心。是教證與理證重要,還是上師的竅訣重要?雖然教證與理證很重要,但是上師的竅訣更重要!如果沒有上師的竅訣,不可能明白佛理;如果沒有上師的竅訣,在你的相續中不可能產生菩提心。

  即說教證與理證重要,又說上師的竅訣重要,二者看似有矛盾,到底應該選擇哪個?應該選擇上師的竅訣。那若巴依止上師谛洛巴時,谛洛巴是怎樣教他的?很多事情都不符合教證與理證,如讓他偷東西、打架,干的全是壞事。那若巴是那爛陀寺精通三藏的班智達,谛洛巴在顯現上是一個乞丐。但那若巴就是聽話,上師谛諾巴讓他怎樣做,他就怎樣做,因為這是上師的竅訣。

  那若巴對善法的執著特別強。他精通三藏,是位班智達,有很多弟子,可能裝慣了。為了調伏這種人,谛洛巴給他示現的就是一個釣魚的人。

  那若巴是因智慧護法的指點,說他雖然是精通三藏的班智達,有成千上萬的弟子,但精通的只是詞句,還沒有精通意義,他宿世有緣的上師在南方,叫谛洛巴,應該去找他。所以他才去找上師谛洛巴的。到達南方時,他問有沒有一個叫谛洛巴的上師,所有人都不知道。

  最後有一個人跟他說,這裡沒有一個叫谛洛巴的上師,但那邊有一個釣魚的乞丐叫谛洛巴,也不知道你找的是不是他,應該不是吧。那若巴一想,有些菩薩、大德,說不定以何種形象來度化眾生。於是就去河邊找谛洛巴。當時谛洛巴正在河邊烤魚吃。那若巴一下子跪在地上,祈請他攝受自己。

  最初谛洛巴並沒有答應,“我是個乞丐,是個釣魚的,你是不是搞錯了。”谛洛巴不答應,那諾巴就長跪不起,直到谛洛巴答應。那若巴經歷了大小苦修三四十次,全是做壞事。這時那若巴沒有選擇教證與理證,而是選擇了上師的竅訣。谛洛巴就是要讓那諾巴通過這種方法消業,幫他去除對善法的執著。甚至還讓他跳樓,直到有一天,谛洛巴拿鞋底猛烈擊打他的額頭,那諾巴當場暈了過去,醒來就開悟了,得到了與上師無二無別的境界。

  那若巴選擇了上師的竅訣,沒有選擇教證與理證。其實,你真正找到了與自己宿世有緣的上師,真正對這個上師生起了堅定不移的信心時,可以只聽上師的竅訣,這時上師的竅訣最重要。

  不是佛法重要,不是教證理證重要,因為我們修本尊時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如果你對上師的信心超過了對本尊的信心,這時本體是本尊,形象是上師。如果你對上師的信心沒有超過對本尊的信心,這時本體是上師,形象是本尊,這是有差別的。

  佛法和上師的竅訣之間也一樣,如果你對上師的信心還沒有達到那種程度,可能對你意義不大。如果對上師的信心,真正超過了對佛法的信心,那佛法不重要,上師的竅訣重要。這裡主要講上師的竅訣重要還是教證理證重要,教證理證就是佛法。

  佛法重要還是上師的竅訣重要?上師的竅訣重要。上師的竅訣也是佛法。有時候上師針對你的習氣,當時的狀況,會采取一些調教的方法。這些方法有些不一定符合教證理證,而是針對你個人的,這個時候上師的竅訣重要。

  尤其是剛開始時,懶懶散散地學佛重要,還是閉關修行重要?閉關修行重要!剛開始時還是遠離一些外在的干擾比較好。世間不有這樣一句話嘛,眼不見心不煩,少看少聽,少接觸,這樣你就可以避免很多煩惱或造業的機會。

  也許有些人會說“沒有事,世間不離佛法,生活不離佛法。”確實是這樣,但是你現在還沒有這樣的功夫,生活還是生活,佛法還是佛法,就別吹牛。尤其是剛開始時最好閉關。如果做不到,也可以每天安排固定的時間修行,早上一小時,晚上一小時,或者早上兩個小時,晚上兩個小時,這很重要。隨時隨地修行是很重要,也很好,但是剛開始時不會有這種功夫。

  你看我們是隨時隨地念佛,隨時隨地安住。但仔細觀察一下自己,何時安住了?一天都過去了,一小時也沒安住;一天都過去了,一句佛號也沒念出來,這說明你還是不行。

  所以剛開始時,最好有閉關的時間。閉關有很多種,哪怕是少接觸也行。怎麼閉關?你現在可能還沒有修本尊、安住,還沒有這個能力,但是可以閉關時,多看書,多思維,多觀想。有些人閉關了之後念咒,有的是修五加行的數目,有的是看書學五部大論。有的閉關時不是念咒這樣安住,而是看書,不接觸別的,心容易收回來,這樣學更快。如果沒有這樣的條件,也可以利用早上和晚上,在固定的時間裡學修。還可以在早上,其他人都沒起床時,你先起來打座、觀修。晚上大家都睡了,也可以修法。最好是這樣。

  還有回避外境,對治內在的煩惱。我們經常有這種心理狀態,凡夫都有這個問題,就是想逃避一些外境,想逃避一些事情。其實這樣逃避是很難解決根本問題的,應該去對治煩惱,對治自己的內心,去調整自己的心態。這點很重要,因為你無法逃避。

  《入行論》裡講的,逃避外境,是愚者的做法;對治內心,對治自己的煩惱,調整自己的心態,是智者的做法。《入行論》裡還有這樣的教言,比如,如果光著腳走路,會把腳扎傷,為了保護腳,有兩個人提出兩種不同的解決辦法。一種辦法是,把整個大地都鋪滿棉布,但這是不現實的,根本不可能成功。去哪裡弄那麼多棉布?即使弄到了,誰鋪啊?另一種辦法是,拿一塊棉布,做一雙鞋子穿上。一塊棉布很容易就能弄到,做雙鞋子也很快,穿上就解決問題了。

  如果去對治煩惱,調整心態,就可以擺脫一切煩惱,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否則,只是在外境上找原因,想逃避外境,像剛才第一種選擇,無法解決根本問題。所以,自己很重要,去對治自己的煩惱,調整自己的心態。心態調整好了,問題就都消失了,也就沒有煩惱了,這點很重要。

  不顛倒是非。

  第一點忍辱不顛倒,就是安忍不顛倒。這裡講的忍辱即安忍,安忍不能顛倒。我們講的忍辱波羅蜜,就是安忍波羅蜜。為什麼說安忍波羅蜜是忍辱呢?因為忍辱是最難的,所以以此做代表,其實就是安忍。安忍不顛倒,指為了世間的利益,我們什麼都能安忍,可以起早貪黑,當牛做馬。有的人為了賺錢不擇手段,為了世間的利益怎樣都行。

  現在的社會更變態,因為人們把利益看的特別重,為了利益,可以不要仁義道德;為了利益,可以不要自己的生命;為了利益,可以起早貪黑、沒日沒夜地奔波忙碌。為了一百萬怎樣都行,即使是有人辱罵,甚至騎在頭上都可以,這是不應該的。

  但是為了學佛修行怎麼就不行呢?現在是夏天有點熱,尤其是高原的紫外線有點強,就覺得太熱了,就不願意修法。冬天的天氣稍微有點冷,就覺得太冷了,就往山下跑。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一篇:嘎瑪仁波切:修行,需要長情的堅持!
下一篇:淨空法師:有這個概念,這個世界上永遠不會有和平,永遠不會有安定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