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大虛法師:《楞嚴經》講記(23)化齋吃飯大問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今天是我們《楞嚴經》的第八講,第八節課。書接上回,大家翻開經文,上節課我們講到了“文殊師利,而為上首”,看到了嗎?下面大家繼續看經文,我們本經的一號男主角馬上就要出場了,大家有沒有覺得八卦之火正在熊熊燃燒?

  「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自迎如來。廣設珍馐。無上妙味。兼復親延諸大菩薩。」從這一節開始,到下面的“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這一大段都是本經的別序,又叫做發起序,是在說我們這部《楞嚴經》是怎麼來的?是什麼因緣引發的?故事就從這裡開始了。

  在當時,住在僧團旁邊的捨衛大城裡的國王、國家之主波斯匿王,這位大護法為了給他早已死去的父親修福,所以就特意挑選了一個日子,正好是他父親的忌日,同時也是僧團結夏安居准備結束這個時間段,在這個時間段內供養僧眾,能令諸佛歡喜,龍天贊歎,那個功德和福德都非常大,據說那功德是翻無量倍的,不可思議。

  像我們從去年開始——參加過的居士都知道——像我們從去年開始,今後每年都會選擇在“佛歡喜日”的時候,去五台山供“千僧齋”,那個目的就是為了一起修積福慧資糧,增上自他的解脫,那個發心和道理是差不多的。

  因此這位波斯匿王就營辦齋供,親自去到精捨,去迎請佛陀和僧團,在宮殿裡“廣設珍馐”,做了很多好吃的好喝的,以此無上妙味供佛及僧,目的就是為了藉此功德,回向先王,幫助父親離苦得樂,希望能得到解脫。大家要注意!這個才是真正的在報父母恩,這才是真正的孝道的極致。

  與此同時,波斯匿王還恭恭敬敬地迎請了諸大菩薩,大家都很給面子,就這樣那麼多人浩浩蕩蕩地,就一起來到了捨衛大城。

  「城中復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伫佛來應。佛敕文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這段是講,可能是因為應供的人太多了,不止是“千僧齋”,也許幾千上萬都有,那波斯匿王的宮殿根本就裝不下;也可能是因為捨衛大城中有很多德高望重的長者居士們也都有強烈的要求,他們也很想發心一起供養僧團和聖眾,所以這個“應供大軍”進城之後就自然分流了——那是何等的盛況,何等的福報啊!

  遙想當年,能跟著佛陀一起去吃飯——呵呵,差點說成是“蹭飯”——這是一件何等殊勝、何等榮耀、何等幸福的美事啊!對不對?都不曉得俺當時在不在場,對吃貨來說這簡直就是不容錯過的一件事兒……呵呵,想象一下!

  那麼,這些長者居士們就在各自的家裡,准備好了美味的齋飯,等待佛陀的安排,等待他的弟子們前來應供。於是佛陀就命令文殊菩薩帶隊,率領大家分頭去吃飯。佛陀作為法王法主,理所當然是來到了王宮,而其他大臣、長者和居士們的齋飯,則分別由一些菩薩和阿羅漢,還有其他為數甚多的比丘、比丘尼和辟支佛們前去應供。

  「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遠游未還。不遑僧次。既無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獨歸。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游城。次第循乞。」在這裡,本經的男主角、男一號終於出現了,“千呼萬喚始出來”。

  這裡講,在捨衛大城的這個供齋盛會誰都來了,但唯獨佛陀的侍者阿難尊者還沒有來,因為他之前已經先接受了別人的邀請,遠游到了別的地方,還來不及趕回。這時的阿難,他既沒有在僧團裡面,獨自一個人,身邊也沒有戒臘二十年以上的上座比丘陪伴,沒有這些老修行的陪伴,更沒有那些有經驗的、具足定慧的大德上師阿羅漢阿阇黎的提攜,他就這樣子一個人獨自走了回來。

  當他回到捨衛大城的時候,因為沒有人知道他的歸期,沒有人知道他回來了(那時也沒有什麼蘋果三星華為的,不能互相發個短信通知一下),所以那天也就沒有誰去邀請他,那這樣一來他吃飯的問題就變成問題了。

  我們看經文的描述,阿難尊者他只好自己拿著化緣應供的器具,比如什麼瓶啊、缽啊、錫杖、手巾等等,按照他平日慣常行走的路線,他就在城裡,就開始托缽化緣起來。阿難是按照戒規,一家一家的、很有次第的去化齋乞食,人家給什麼就吃什麼,既不去分別口味的好壞,也不去分別貧富貴賤的高低——這是要點!修行乞食一法的要點,大家要留意!

  所以下文緊接著就講到了很詳盡的修法細節。

  「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無問淨穢。剎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本經剛開始沒多久,就來了這麼一大段專門的針對性的開示,說明這個化齋吃飯的問題相當重要。所謂“民以食為天”,又經常說“身安而道隆”、“借假而修真”,所以這個調身和飲食的問題是我們所有人、所有修行者都必須要面對,必須要解決的,對我們修行人來說這個問題尤其重要、尤其如此。

  因為修行人吃飯,並不是像一般人那樣僅僅是填飽肚子、滿足口腹之欲就行了,修行者在吃飯的時候不僅要吃得感恩歡喜,還要吃得清淨解脫,要吃出法樂法味來,那這個難度就不是普通的高了。呵呵,喜歡吃海鮮的同志們,要吃出法味來、法樂來,那可不容易。

  我們可以來看看這裡,看看佛陀是怎麼定義這個化齋吃飯,是怎麼把這個平常日用的一件小事轉化為莊嚴的佛事的,下面我們簡單解釋一下。

  “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無問淨穢。剎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這是說,阿難尊者在心中就給自己定了一個要求,他希望在那些供養佛陀和僧團的大檀越、大施主之外,還有人能發心供養他,成為他最後的齋主。他發願不論對方是什麼樣的身份、地位和職業,不管是清淨的婆羅門貴族還是污穢的街邊乞丐,不管是高高在上的剎帝利王族,還是卑微低下的從事賤業的旃陀羅奴隸階層,他都會按照“平等慈悲”的菩薩道精神,去次第行乞。他不會刻意地去選擇化緣對象,更不會刻意地去避開那些卑微下賤的人家,他發願一定要像佛陀那樣的去圓滿成就一切眾生,給他們培植福報和修積無量功德的機會——這段經文是這個意思。

  這裡面,我們要注意經文透露出來的幾個問題。第一,阿難尊者似乎已經有所預感,他知道自己這回化齋可能會不太順利,因為幾乎所有的人都去供養佛陀和僧團了,都去供養諸大菩薩、供養聖者了,所以他做好了要最後一個才化到齋飯、乃至化不到齋飯的准備。

  你們可能不知道,這個出家人化齋吃飯是有規定的,佛制戒律,出家比丘每天中午化緣的時候,最多只能化七家,不能超過七家,這是為了對治我們修行人的貪欲,也是為了不要過分的打擾眾生,給眾生壓力,這是佛陀的慈悲和智慧。如果七家人都不願意供養齋飯,那就說明你今天福報不夠,那你就只能餓肚子了,活該餓肚子。所以阿難才會在心裡想“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這是很現實的考慮。

  那麼第二,比丘化緣乞食的時候,是不能對食物挑三揀四的,更不能對施主挑三揀四。你不能專挑好吃的,不能有口味上的喜好偏好;或者專挑富貴人家去化緣,不能嫌貧愛富——這是為了破除對飲食的執著,以及對治我們的分別心和驕慢心,所以一舉一動都有深意。

  第三,從經文裡我們可以看出,比丘乞食的目的,絕對不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他們最大的目的,其實是為了“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什麼意思?就是為了要去利益眾生,給眾生種下佛法的善根,給眾生種下解脫的種子,種下“法”的善因緣——這個就是發菩提心,這就是發菩提心包含的一項內容。

  所以雖然這個吃飯,可以說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是如果有智慧、有善巧的話,那就能把它轉為道用,轉為修行的助緣。

  像我們漢傳大乘佛教的寺院,每天早上和中午要過堂用齋,在飯前飯後都要做一個念誦和觀想,其中最最重要、最最關鍵的一句,師父覺得就是“當願眾生”——所謂“當願眾生,禅悅為食,法喜充滿”,“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等等。你必須要有這樣的發心,你必須要生起這樣無我利他的心,那麼這碗來自於十方供養的飯,你才能吃得下、才能消化得了!明白這意思嗎?

  (待續)

 

上一篇:大虛法師:《楞嚴經》講記(22)文殊的提示
下一篇:大虛法師:《楞嚴經》講記(24)吃在梧桐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