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從過去到未來都是決定性的影響修行的因素,信為道元功德母,能夠長養諸善根!而善根裡又包含了信根,所以信根和善根是一對相互支撐互為基礎的關系。
信根和善根既然互為基礎,看上去好像是一個封閉的環,但是《華嚴經》的這句,信為道元功德母,就把這個封閉解除了。此處強調的是信而沒有強調信根,或許我們咬文嚼字的才摳到這一塊,但如果正常理解:信根好的人,善根也好;因為善根好,能奉行種種善法,所以增進信根的發展;再因為信根的長養,信力蓬勃,對諸善法更能信奉落實,從而促成善根的長養!
這就是一個封閉的環,我們沒有善根,或者沒有信根,怎麼介入其中?所以對這樣的一個互為基礎的狀態,想要突破進去,就只能靠短暫的培養信力,以這個信力的積累慢慢地接續信根,從而介入這個封閉環中。當然在般若部也提過接續諸根的方法,但般若部本身就很高深,對我們來說不那麼受用,追求那個接續的方法不如更簡單直白點。只要能保持在正確的路上,終究會看到對的路標。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推行三部走的修學系統,因為學佛是拼福報的,你想積累福報、保持自己能在學佛的路上不丟、不掉隊,就要更扎實的培福;而培福的前提又是要消業,把水桶的漏洞補好,才會更容易的見到水滿則溢的受用。所以學佛初期的壓力就在消業上了,你能有消業的手段方法,能多高效?你消業的狀態多好?中期培福的效果就會做出對應證明。消業不扎實,培福就會總有漏洞,總是努力也見不到反應,這樣的人就算再有毅力,恐怕也很難堅持做沒有收獲的付出。
可能還沒到達增加信力的那步,這個人已經不能再學佛了。所以三步走的系統最基礎的要求就是要拿定課去堅持做,起碼不會丟得太遠。注意措辭:不會丟得太遠!不代表你做了定課就不丟不散,大不了丟了能再找回來,再繼續走,這樣也算是一種保障。可現在的學佛人連這種最低端的保障都沒有,真的很可能出現今天還在興致勃勃的學佛,明天就不能再堅持了,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這些年來看到了太多的反面教材。
對世間人來說,他們只能看到一個負面的學佛失敗的案例;可對本人來說,沒能及時培植福報,學佛的路程就會坎坷不斷。現在可能有的同修也依然面臨這樣的情況,種種反對的聲音,種種壓力,種種圍困,讓自己學佛的路程舉步維艱。所以明白消業和培福的關系,才能長線解決這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