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位漢傳佛教界富有盛名的老和尚接踵離世。
有朋友問,為何一直未見你表示追思感慨,或有吊唁諸事呢。
我說,從未與這幾位老和尚有些過從,對於他們的言教和行跡也不甚了解,才從你們的朋友圈,看到各種頓失依怙、人天悲恸、早登極樂、乘願再來,也就仿佛置身於老和尚末後的壇場,所以也就不需要冗余地平添許多不寂靜的驚擾,只在心裡默禱一句願涅槃無余就好了。
朋友說,難道你就不想最後多說幾句話嗎,或者念佛助念、念經回向啦,畢竟老和尚們一生盡頭,終於能夠往生淨土,常住極樂,到達修行的終點。
我說,聽你這麼講,我倒是想要多說一句話了,是對老和尚的祈願,也是對於自己的勸勉——若修行有盡頭,那該是涅槃!
我記得佛陀涅槃前,告訴阿難:
「汝莫愁憂苦惱!所以者何?若生、若起、若作,有為敗壞之法,何得不壞?欲令不壞者,無有是處。我先已說:一切所愛念種種諸物,適意之事,一切皆是乖離之法,不可常保。」
「汝今,阿難!如我先說,所可愛念種種適意之事,皆是別離之法,是故汝今莫大愁毒。阿難!當知如來不久亦當過去。是故,阿難!當作自洲而自依,當作法洲而法依,當作不異洲、不異依。」
阿難問佛:「世尊!雲何自洲以自依?雲何法洲以法依?雲何不異洲,不異依?」
佛告阿難:「若比丘,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閒症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處,亦如是說。阿難!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
涅槃,意為‘被吹滅’或‘被熄滅’,表示熄滅了世間的貪、嗔、癡之火。
對於涅槃之法,佛陀曾這麼描述:
予所得此法,甚深難見、難解、寂靜、殊妙、慮絕、微妙,而唯智者所能知。
涅槃大樂(圖源:網絡)
然此眾生實是好執、執於愛著、歡喜執,而以好執、執於愛著,歡喜執者,此事是依於緣,難見緣生之法。
此事即靜止一切行,捨離一切依,以滅渴愛,以去貪欲,滅而難見涅槃者。
予若說法,其他者不能解此者,予唯有彼疲勞,予唯有彼困惑而已。
佛陀還曾自說涅槃之地:
諸比丘,有彼一處,無地、無水、無火、無風,無空無邊處、無識無邊處、無無所有處、無非想非非想處,無此世、無他世,無日月兩者。
諸比丘,我也說該處無來、無去,不住、不死、不生,無住處、無轉起、無所緣,此乃苦之終盡。
佛陀、辟支佛、阿羅漢所體驗的涅槃,名為“有余涅槃”,這是因為雖然一切煩惱已滅盡,但由於過去無量劫裡無明貪愛而執取所產生的諸蘊還有余存。
佛陀、辟支佛、阿羅漢壽終時所證得的涅槃,名為“無余涅槃”,這是因為五蘊已完全被捨棄,不再後有,不再繼起,而清淨解脫,無方所無依存。
並且,涅槃又有幾個關鍵點需要注意——
涅槃可以說是常,但不是世間的常。
佛陀:“是有不生、不長的非緣生法(涅槃、無為法)存在。如果沒有了這不生、不長的非緣生法,則一切生的、長的、因緣和合的就無從解脫。因為有了這不生、不長、非緣生法,生的、長的、因緣和合的才有所解脫。”
涅槃可以說是樂,但不是世間的樂
捨利弗曾說:“此涅槃者是樂”。
涅槃無受,而樂屬於受,怎能說涅槃是樂呢?
當時,他人也有同樣的疑問,捨利弗答說:“此處無所受故,此處正是有樂。”
因為由於涅槃無諸苦,所以涅槃是樂,此處涅槃的“樂”並非是指樂受,而是徹底捨離了煩惱,卸下了重擔,而獲得的輕松、自在,是於世間再也不執取與黏連一絲毫一微分的束縛與羁絆。
涅槃可以說無我,但不是世間的有或無。
佛陀說:“一切法非我”。
非我,就是指涅槃不為我所有、不是我、不是我的自我、在我裡面沒有涅槃,在涅槃裡也沒有我。
涅槃不是形而上,不是什麼沒有貪嗔癡的精神體驗,不是某個地方或境界,更不是智慧圓滿、梵我合一、一即一切的某一處遙遠世外的奇幻仙境,涅槃也並無來、去、進、出、住、不住這些概念,涅槃的對立面是輪回世間,是親證世間五蘊寂靜而徹底的滅盡,是完全超越有為世間的無為不死界——對於一個佛法的修行者,那麼他修行的盡頭,該是這樣的涅槃!
所以,佛陀在《阿含經》中才對摩羅迦子說:“當你在這些感知對象上面失去了立足處,你將不在這個世界這裡,也不在其他世界那裡,不在任何世界的任何地方,這意味著苦的結束。”
因此,我想說對於一個真正的佛法行者,最為體面而尊敬的祝願,不是那些世間熱烈感動的哀思,而該是願自他見道究竟,解脫於常樂寂靜又非我的涅槃。
願老和尚此生終了,末後究竟,無余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