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無苦集滅道,這叫四谛法門,也叫四聖谛。谛是真實無虛假之意,也就是真理的意思,稱為谛,依四谛法門而修可以超凡入聖,所以也叫做四聖谛。四谛法門是聲聞所修之法,聲聞是佛教中的小乘聖人,他們因為聞佛的聲教而開悟的,所以叫做聲聞,因為聽佛的聲音,聽佛的講經說法而開悟,所以稱為聲聞。
聲聞聽聞佛說四谛法,而知道眾生輪回六道生死的苦,這是苦谛。同時了解這個生死苦惱的根源,都是因為眾生內心有貪嗔癡,種種的煩惱,在煩惱的驅動下,身口意造作惡業積集而成的,這就是集谛。能夠把貪嗔癡斷滅,就能夠離苦得樂,得到寂滅之樂,這就是滅谛。但是要離苦,一定要切實修道,這個就是道谛。這就是所謂的知苦,知道苦是從集谛來的,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想得到寂滅之樂,就要修道,這就是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我們先來看苦谛,苦是逼迫性。眾生自從迷真逐妄以來,就與苦結下了不解之緣,不管壽命長短,苦一直伴隨著我們。除了身心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八苦逼迫外,還要受到自然界和人事方面的侵擾和惱害,所以又叫做苦苦。我們的身心本來就已經非常苦了,因為我們的貪嗔癡,就非常的苦,所感招這個身體就非常苦,然後還有外界的種種侵擾侵害侵犯,所以苦上加苦,這是三苦中的苦苦。即使有人能夠幸免苦苦的襲擊,但是世事無常,美好的生活不能夠永恆,或者因為事業的失敗,宣布破產,或者家境衰落,不堪回首當年的富貴榮華,樂的境界失去,那這個內心也是一種痛苦,這就是由好轉壞,這叫壞苦。第三個叫行苦,行苦就是我們這個人,有生老病死,物有生住異滅,諸行無常,遷流不息,這就是行苦。行苦雖然沒有什麼痛苦感,也沒有快樂,就像我們由嬰兒到青壯年,到中老年,最後到老年,這個就是行苦。這個行苦雖然沒有苦感,也沒有什麼快樂,但是這種時時刻刻的變化,讓人身心不得安定。
欲界三苦俱全,色界有壞苦、行苦,無色界只有行苦。《法華經》中,對我們六道三界給我們說的非常清楚,“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六道當中都脫離不了的,三界內有這麼多的苦,人世間更是三苦俱全。
那麼苦又是從何而來的呢?佛說苦集滅道,集是苦因,苦因為集而有,也就是說,苦是從集谛而來的。這個集就是積聚招感的意思,積聚什麼呢?就是積聚無量無邊的煩惱。眾生正是因為心中的煩惱,而造作種種的惡業。這個貪嗔癡的煩惱,貪了,我們就想得到,他就會有行,我們造作了種種的惡業,造了惡業就會招感苦果之因。所以人生之苦,都是因為眾生心中積聚的煩惱而來的,這是集谛。由此看來,我們所受的苦,不是誰強加給我們的,也不是天地降生的,而是我們自作自受,自食其果。第三個就是滅,滅就是寂滅,斷盡的意思,看清了苦的根源都是自己招感而來的,那麼斷除一切煩惱業力,就可以了脫生死,證得涅槃寂滅之樂。《雜阿含經》中說:“貪欲永盡,嗔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名為涅槃”。聲聞人斷盡見思煩惱,解脫生死束縛,證得我空真如的生命,精神上獲得寂靜與輕安,清涼與自在,內心不被煩惱所束縛,這就是滅谛。但是這是有余涅槃,只了了分段生死,變易生死還沒了。第四個是道谛,既然我們已經知道人生是苦,而且找出集是苦因,同時又知道真如生命之所在,那麼我們就應該放棄五欲,著手修道。佛指示給我們,通往涅槃的修道方法有很多,從小乘而言,廣的有三十七道品,略的有八正道,再略的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依戒修定,由定發慧,自然可以斷除煩惱,解脫生死,證得涅槃寂滅之樂,這就是道谛。我們把苦集滅道四谛歸納為,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由於佛說四谛法,使小乘聲聞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而證悟證道。苦集滅道是聲聞法的境界,如果聲聞悟道後,還是執著在苦集滅道四谛法上,就只能了分段生死、從三界生死流轉中解脫出來,但是不能夠了變易生死,因為還有法執,所以只能夠得到有余涅槃,而不是究竟涅槃。
正因為如此,為破除聲聞有苦可離、有集可斷、有道可修、有涅槃可證的法執,《心經》中說,無苦集滅道。這是要讓聲聞乘人知道,生死涅槃也是空花幻有,實相當中哪有生死涅槃?本來沒有,一切法自性當體本空,哪有涅槃可得?四谛法也是當體即空,所以無苦可離、無集可斷、無滅可證、無道可修。也就是經中所說的,無苦集滅道。
真空顯妙有,生死即涅槃,痛苦即解脫,煩惱即菩提,就是我們的涅槃。我們的清淨本性本來具有,那還要從什麼再得一個清淨?我們的佛性本來就有,所以佛性不是從外面得的,他本來就有,本來處處顯露,處處有作用,而我們還非得要從外面去找一個佛性,從外面去找一個自在,這就是頭上安頭。我們本來就有的,你只要放下他立刻顯現,你只要回光返照,原來我們都在涅槃當中的,我們都在涅槃中的,沒有離開。我們都活在佛性當中,沒有離開佛性,那為什麼還要去找呢?這個無苦集滅道,就是要讓聲聞回小向大,明白這個大乘真空妙有之理,本來就是具有的,這樣你才能明白,本來我們具有,我們的清淨本性本來具有,清淨本性處處顯露,清淨本性無一法可得,對一切都不去執著,從而真正的得大自在、證究竟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