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安士全書新白話版29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國策去毒

  戰國七雄蜂擁而起時,沒有不是斗智斗力的,全是機巧用事。小人見了,鼓掌贊賞,以為高明;君子看了,唯有感慨歎息,覺得可憐而已。譬如鸩酒,暫時解渴,那毒卻難醫治。平湖的陸稼書先生,選《戰國策》,將說客的用貪用詐等事,全都刪掉,只留那善的部分,數十篇文字,取名《國策去毒》。可算是讀書有真眼,不被古人欺瞞的了。

  [按]知道《國策》中有毒,秦漢以後的書,也都不免有毒就可知了,但那毒的不同,就在於明眼人的靜觀罷了。就如陸先生的著述,說明道理的固然多,其中因循照舊的,附和俗見的,也偶爾有。所以我讀陸先生的書,就用陸先生讀《國策》的方法,不是敢隨便有非議啊。書是天下古今公共的東西,道是我本性中自有的天理。愛先生,就不敢迎合先生,順從先生了。

  “捐赀以成人美”

  [說明]成人之美,是君子的本懷;在成就中,便有花費;若不捐錢財,勝事就難完成。因為世間不費錢財的恩惠固然很多,而需要用錢財的事到處都有。就如婚姻喪葬,治病扶危,以及救人利物的事,都依賴錢財,作為經營。無論是我單獨做這種事,或者單任一半的事,或者做很少的事;再或者我先倡導,眾人相助做這種事;甚至有人創始,我又贊歎隨喜做這種事。捐錢就不同,主要是成人之美啊。細細品味“美”字,應當是修善修福,利益世間為第一,成就一人一家為其次。至於廟會迎神,張燈演劇,開設茶坊酒肆,建造水陸神祇廟宇,這都是誨YIN誨盜、殺生斗毆的根源,只招業果,不算是美事,不可不知。下附征事(一條)

  樂善不倦(《懿行錄》)

  明朝的張振之,字仲起,是太倉蔡泾人,曾經鎮守吉安。有吉安丞張大猷,晚年他的妾生了一兒子,剛三歲,張大猷與妾相繼病故,兒子就流落在民家。張振之知道了,就為張大猷的兒子安排僕人回歸張家。長邑縣令沈某,一家人相繼死亡,張振之買棺材送他們遺體回老家,僅有一個孫子,委托別人照顧。天台縣令死在官任上,不能回歸故裡,他家人流落在杭州,有一孫女剛幾歲,落到奸人手裡,淪為妓家女。張振之聽了流淚,把她贖回,選擇良家配婚。這樣捐錢救人的事有很多。張振之的兒子際陽,成為一時的名流,子孫特別昌盛。

  [按]救濟困難,使別人還鄉,是成人之美在生前;延續別人的後代,救拔別人在患難中,是成人之美在身後。

  “作事須循天理”

  [說明]“天理”二字,與人欲相反。所謂天理,是作事的准則,猶如工匠的有規矩,射箭的有靶標。遵循的就對,捨棄了就不對。遵循的就是公,捨棄了就是私。遵循的就是上達仁義,捨棄了就是下達財利。遵循的就是宅心仁厚,天道護佑,常有福隨身;捨棄了就是立意苛刻,惡運伴隨,常有禍隨身;那得與失,相距是天淵的差別。這句與下句,文義互見。說作事,那出言也在其中了,猶如下文的“言順人心”,那遵循天理也在其中啊。下附征事(四條)。

  不棄瘋女(《懿行錄》)

  福清文紹祖的兒子,與柴家商議婚事。定親後,柴女忽然患瘋病。文因為那是惡病,要更改。文妻大怒,說:“我有兒子,應當讓他順天理,自然久長;背禮傷義,是要禍來得快啊。”仍然娶柴女進門。第二年兒子考中科舉,柴女的病也好了,三個兒子都是貴人。

  [按]古來娶盲女病女的,大多是身榮子貴。沒有別的,就是因為立心仁厚,能為那蒼天包容一人,那蒼天也將優待一人了。

  棄妻重娶(沈永思說)

  婁縣的顧元吉,最初作官吏,愛讀書手不釋卷,後來成為秀才,考試是冠軍,學生越來越多。但每次入考場就見有婦女跟隨,文思就亂了。原來顧在少年時曾經訂婚,因為對方出自寒微啊,竟然不娶,致使對方抑郁而死。顧晚年得狂病,屢次要打自己的下身,學生們曾經堅持維護他。稍有松懈,就要奮力擊打。後來走到橋上,見河水很清徹,歎道:“這裡可以安葬我!”於是跳河死了。當時是康熙某年六月初一日啊。

  [按]因為寒微就拋棄,上天必使他終於寒微了。理應他具有這樣的文才,卻沒有成就,最終葬身江中魚腹啊。

  雷誅母子(郡人親見)

  康熙乙亥年,蘇郡發大水,某村有孕婦,因為丈夫生病沒有食物,就抱著三歲小兒,進城借米,得到四斗米回來。遇到下雨又困又乏,離家一裡遠,走不動了。見一家門口有童子,就把米寄放他家,約定送回兒子再來取。童子和他母親商量,把米藏起來了。婦人怕丈夫,沒米不敢回去,而且肚子很餓,就吊死在屋旁。丈夫失去依靠,不久也死了。第二年六月,藏米的人家搬到郡城養育巷,忽然說鬼話:“我在某處告你了,就是雷部也告准了。”不到三天,雷電交加,提母子在院中劈死,那婦人死還抱著童子。當時是康熙丙子年七月初三日啊。

  [按]若是根據後來儒生的說法,這母子兩人,不過是陰陽不和,偶然震死罷了。世人聽了,心中坦然,就沒有忌憚了。

  邪YIN負托(沈永思說)

  太倉的秀才王靜侯,為人謙和謹慎,忽然遭到雷擊,眾人都驚訝。有一天請仙判斷這事,求問後,回答說:“他在某年月日,去蘇州府考試,借住飲馬橋的居民家,主人已關在獄中,主人妻子見王謹慎厚道,把錢財托負他,囑咐他幫助丈夫出獄。王見主人妻子可以脅迫,就逼奸她,並且私吞了銀子,致使主人死了。所以有這樣的報應。”

  [按]這種隱密的罪,王法不能懲治。若是沒有罪福報應,小人樂得為小人了。所以開示因果的道理,暗中協助王法教化,又輔助禮教,意義不淺啊!

  “出言要順人心”

  [說明]言行二端,是君子立身的要務。作事遵循天理,行為就很少後悔了;出言隨順人心,言語就很少怨尤了。孔子說:“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有德的人一定會說,會說的人不一定有德)又說:“仁者其言也讱(難)。”(仁者說話也慎重)又說:“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不該說就說是急躁,該說卻不說是隱瞞,不察顏觀色就說是瞎說)所以知道立言的道理千難萬難。從來道高德厚的人,一定不輕易說話;隨機應變的人,一定不輕易說話;謙遜守己的人,一定不輕易說話。輕易說話的,大多是心浮氣躁,遇事喜歡顯示自己。所以他發的議論,只在口頭上,心中未必仔細思考過。縱然是得罪世人,讓人笑話,也不顧及,哪裡還會考慮語言適當不適當呢?

  所謂人心,是最公正最恰當的心,就是蘇轼所說的,“不言而同然”的情形啊。人心所在,就是天理所在,所以須要順從。但是順從也不是谄媚的意思,只是須要察言觀色,正直無欺。說出的是詳慎,表現的是謙和,這也是謹慎到極至了。至於大喜大怒大醉的時候,必有過分激情的議論,尤其應當緘默無言,以防過失。前輩有話是,凡是宴會交際的時候,大庭廣眾的地方,其中人品不齊,或者品行不端,或者相貌丑陋,或者現今雖然尊顯,而家世寒微,或者前代昌隆,而子孫零落,以此類推,忌諱很多。必須檢點一番,不可以冒犯別人的隱諱,使人羞愧憤恨。如果不能了解所有人,最忌諱的是妄談時事,以及直呼別人姓名,恐怕觸犯別人父兄親戚的忌諱,常有意外的禍患啊。昔日有一友,在眾人中,談到一貴客,那友因此說到,與那貴客交情最厚。不久,貴客偶然到來,那友不認識,與貴客禮讓,然後問旁人他是誰,旁人說:“這就是剛才你說的與你交情最厚的人啊。”在座的人都相顧微笑。可歎啊!這也可以作為輕易出言的戒鑒了。下附征事(三條)

  魯使對薛(《左傳》)

  媵侯和薛侯,來朝拜魯國,二國爭當長者。薛侯說:“我先封。”媵侯說:“我是周朝的占卜官。薛是庶姓(非嫡傳),我不可以落在後面。”魯隱公派羽父和薛侯商量說:“先生與媵君,來慰問我。周人有俗話說:“山上有樹,工匠就衡量;賓客有禮,主人就選擇。”周的盟約是,異姓在後。我若是朝拜薛國,不敢與各位任姓並列。先生若是恩惠我,就讓媵君為先吧。”薛侯同意,讓媵侯為長。

  [按]薛的話固然有些直白,媵的話也太迫切,惟有羽父的話謙和宛轉,文彩動人。細細品味他的話,應當分作六層看。首二句,說明事情,以下便是委婉的話。將“山上有樹”一層,“賓客有禮”一層,用借賓引主的方法,不說賓無禮,反說賓有禮,就好像子產不說曲鈞,而說直鈞。多麼善於辭令啊。周的盟約,異姓為後,正是因為推究本源要讓媵為長。要說“先生若是恩惠我”,先說“我若是朝拜薛國”,語言謙婉平和,令人聽了自然歡喜。正如秦伯對晉使,不說抓他的主人回去,而是說“我隨從先生向西去,也是應驗晉侯的妖夢”,豈不是巧妙用詞嗎?這些都是出言隨順人心的地方,並非谄媚逢迎可以相比。

  隨宜說法(《高僧傳》)

  劉宋朝高僧求那跋摩(這裡中文意思是功德铠),族姓剎利,是罽賓國王的兄長。元嘉八年正月,來到建業。文帝接見,問候殷勤,並且說:“我常想吃齋戒殺,而實在做不到,怎麼辦?”法僧說:“帝王的修行,與普通百姓不同。普通百姓身賤名劣,號令不能實行,若不約束自己節制用度,怎麼修身?帝王是把四海作為家,萬民作為子女,說一句好話,那百姓都歡喜;發布一善政,那神人都擁護;使用賢才能人,減輕稅賦,就會睛雨時節恰到好處,桑麻遍野。這樣的持齋,齋也太大了;這樣的戒殺,什麼戒能比呢?哪裡一定要缺半天的餐,全一禽獸的性命,而後才算宏揚救濟呢?”文帝拍案歎道:“俗人迷失遠大的道理,沙門有礙淺近的教法。如師父的話,真是開悟明達,可以談天與人的微妙了!”因此安排法師住在京城的祇洹寺。法師臨終,頭頂有東西,如龍蛇的樣子,沖上天空,見到的有數千人。

  [按]法師的話,句句是我儒家的議論,但佛理也在其中。正所謂出言順人心啊。

  巧為諷谏(《懿行錄》)

  明朝的王友賢尚書,是山西寧鄉人,曾經買妾,受妒妻的困擾。王做官時,被關在樓上,快餓死了。妻子的兒子毓俊,剛幾歲,對母親說:“他若是餓死,別人就要誹謗母親了,不如每天送粥一碗,讓他慢慢地自己死,別人才不會認為母親不賢惠了。”母親聽從。而毓俊暗中用小布袋藏食物在裡面,趁著送粥時偷偷給王,因此不死。過了一年妾生一兒子,毓俊藏在別處養育。直到王死了,毓俊撫愛他弟弟特別周到。

  [按]用語言應對世人,固然應當順乎人心;即使用語言事奉親人,也不可以逆乎親人的意願。孔子曾經說對父母說話“幾谏”,所謂“幾谏”,就是取悅親人順從親人的意思啊。王毓俊勸谏母親,或許是這樣的吧?

 

上一篇:勸患者轉心瘉病文
下一篇:一則觀音菩薩的感應事跡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