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這是南宋的慧開禅師在他所著的《無門關》一書中點評“平常心是道”這一則禅門公案時所作的一首禅詩。由於這首禅詩意境深遠,讀來琅琅上口,所以至今仍廣為傳頌。然而遺憾的是,由於眾生“去聖日遠”,所以真正通達這首禅詩本意的人越來越少,不少文人在其作品中引用這首詩時,只是用來表達他們對無憂無慮的悠閒生活的向往而已。
明白這首禅詩的關鍵是理解“閒事”二字的意思,而理解“閒事”二字又必須對“眼耳鼻舌身”前五根認知外境的方式和第六根(意根)認知外境的方式,以及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和聯系,進行深刻的觀察和體驗。
眾所周知,對於“春花秋月、夏風冬雪”這些外境,我們是用“眼耳鼻舌身”這五根來感知的。“眼耳鼻舌身”這五根本身在認知外境的時候,不會產生任何情感和思慮。前五根認知外境的方式就像“明鏡照物”一樣,來什麼“照”什麼,來鮮花也“照”,來糞便也“照”,但“照”到鮮花等外境時絕對不會生半點喜悅和貪執,“照”到糞便等外境時也絕對不會產生半點厭惡和傷感。在佛教“因明”中說,前五根對外境的感知是無有任何分別的、直接的“現量”了知。實際上,前五根這種現量認知事物的能力正是我們常住妙明真心的妙用,這種妙用“絕思慮、超言語、無是非、離造作、寂滅真常、隨緣應物”。
既然前五根本身不會產生任何思想、情感、好惡和苦樂,那麼我們的思想、情感、好惡和苦樂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從第六根(意根)中生起來的!這裡所說的“意根”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心田”。事實上,我們的前五根在感知外境時,第六根就會產生種種和這些外境有關的心念,例如作意、想像、思慮、貪執、厭惡、懷疑、執取等等。這首詩中的“閒事”指的是什麼呢?就是指前五根了知對境之後,第六根所生起的種種分別心念。
為什麼說第六根的分別心念是“閒事”呢?這是因為以下三個原因:
一、前五根對外境無分別的了了分明實際上是我們本有心性的妙用,然而意根生起分別心之後,凡夫就會被分別心所左右、所籠罩,而對五根的妙用功能失去“自知自明”。例如,《西游記》中要做“齊天大聖”的孫悟空實際上就是我們的分別心的隱喻。“齊天大聖”中的“天”是指在前五根門頭所顯露出來的“默默無聞”的心性;“齊天”是分別心伴隨前五根了知對境而起之意,只要我們的前五根一對境,分別心立即就會跳出來;“大聖”是指分別心從第六根中跳出來之後對前五根識“稱王稱霸”之意。確實,仔細觀察體驗一下就會知道,當我們的分別心生起的時候,分別心本身會完全“俘虜”我們的全部注意力,讓我們的“全部生命”隨其奔騰不息,只知道它的存在並且沉浸其中——它苦我們就苦,它樂我們就樂,它憂愁我們就憂愁,它焦慮我們就焦慮……,此時我們對前五根的“功勞”一無所知、對在前五根門頭默默放光的心性一無所知。所以,意根中生起的分別心障蔽了我們對本有心性認知,猶如明鏡之上的污垢一般。
二、分別心必須依靠語言而生起,離開語言,分別心寸步難行。而分別心依靠語言所制造和想像出來的一切“對境”永遠不可能成為前五根的真實對境,所以實際上都是子虛烏有的虛構而已。譬如,分別心所炮制的美丑、大小、善惡等一切二元對立,在前五根識前根本不可能真正存在。事實上,前五根所感知的對境和意根所虛構的對境,一個是眼根所知,一個是意根所思,兩者就像黑白兩根繩子一樣,永遠搓不到一起。
三、意根中所生起的煩惱心念是一切痛苦的源泉。須知我們曾經體驗過的一切痛苦、悲傷和混亂,都源於意根中的煩惱心念,而不是產生於前五根或者前五根的對境。例如,我們看到糞便時感到很厭惡,此時我們所體驗到的不愉快是糞便和眼睛帶來的嗎?絕對不是,眼睛本身只能看,不可能有任何情感和思慮,所以我們所感受到的不愉快不可能來源於眼睛。不愉快不是來源於眼睛,就更不能來源於眼睛外面的糞便了!事實上,我們所體驗到的不愉快只能來源於我們意根中的厭惡心念。
所以,在前五根了知外境時,第六根中所生起的分別心確實是多余的“閒事”,它不僅掩蓋了在前五根門頭默默放光的心性,虛構了種種虛幻不實的戲論和幻境,而且還制造了心靈所體驗到的一切痛苦!認識到上述事實的人就會自覺自願地從心靈這個根本下手,創造現前的安樂,並認識本具的光明心性;而不了知這個道理的人,就會從前五根及其所對的外境這個枝末上著手,試圖通過調整外境創造所謂的安樂或尋找所謂的覺悟,這樣的人因為沒有觀察到苦樂和覺悟的源泉是心靈,所以最後終究像流浪兒一樣,依舊在苦海中漂泊和流浪。
如果我們能夠做到心中無“閒事”——也即前五根對境之後,第六根如如不動;或者雖然有妄念生起,但自心深刻體驗著妄念的空性本面,那麼此時我們的內心感受和體驗“便是人間好時節”。一方面,我們的前五根對外境的“春花、秋月、夏風、冬雪”會保持了了分明;另外一方面,由於我們的意根沒有制造種種分別戲論,或者雖然制造了分別戲論,但內心已經深刻了達了其空性的本面,所以我們不僅不會有種種煩惱痛苦,而且會對在前五根門頭默默放光的心性漸漸有深刻的體驗,從而契入大光明和大安樂。
什麼是禅定?無論座上和座下,禅定的本質就是“不於境上生心”——也即在讓六根中的一根(或多根)在對某個對境了了分明的情況下,意根保持如如不動。如果我們不具備止息或消融分別心的禅定能力,就不具備止息痛苦的能力,甚深的智慧將永遠與我們無緣。
所以,首先在對境單一的座上學會保持意根如如不動或者認識其空性本面,然後在對境復雜的座下,依然訓練意根,使之保持如如不動或者認識其空性本面。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勤修禅定,我們一定可以遠離種種混亂、煩惱和痛苦,而且甚深的智慧境界必將在我們心裡漸漸生起!
摘自《放生心語》(明如居士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