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布施之意義及功德,你都知道嗎?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布施是一種付出,而在付出前要有捨己為人的發心。發心為了利益他人而付出,付出自己喜愛的、執著的。

  例如一般人對於色身、錢財、名利最貪著,朝思暮想汲汲營營就是為了這些,以這樣的貪愛為生活的目標,所以生活便有種種的“求”,求不到時很憂惱;求到 了又害怕失去;一旦真的失去了真是痛苦萬分。所有的煩惱痛苦,仔細推想起來皆源自於我們的“貪”,所以當我們不再執著自己所貪愛的,那麼人生必定是無比的 自在與歡喜。

  行布施時,付出的行為,就是在讓我們放下貪愛執著的心。一旦不執著、不貪愛,便不會因貪求而產生種種煩惱。同時藉由布施還能利益比自己更需要的人,真是自利利他,修善積福無上大法門,也是行菩薩道的根本,藉由布施去除貪心、增長慈心,與眾生廣結善緣。

  人生在世必須有福德資糧,福德是我們過去種的因,現在的果報成熟了。善法福德的果報現行,做任何事皆有助緣,也容易成就。相對的,福德善法不具足,做 任何事都是障礙,就算有再好的才能都很難有所成就。過去種悭貪的因,沒有一點善法利益他人,跟眾生沒有結任何善緣,果報成熟了便是貧窮下賤;缺乏助緣。所 以想要人生順遂,沒有障礙便要有福德資糧。佛法中將修善積福所累積的福田,分為三種,悲田、恩田與淨田。

  如果我們發心,捨下自己最愛的錢財、心力與時間,資助貧窮病弱的人,便是成就悲田的功德。為何稱為悲田,因為這當中有我們悲憫、同情、憐愛的發心而成 就的福田。古人雲“救急不救貧”,如果了解三世因果的道理便知道,今世貧窮的業報來自過去所種的惡因,現在貧窮的果報現前,沒有福德資糧所以才貧窮下賤, 他人的資助也只是暫時的解困,或者因為福德不具,也無法享用別人的施予。因為這樣的布施,利益眾生未能徹底,所以在三種福田當中福德較小。

  第二是恩田,父母長輩劬勞養護、師長教導禮義,成就我們的身心安定,正常的成長。因為有他們,我們才能健全的成長,父母師長的恩德很大,知恩、感恩報恩,因為這樣的發心,布施供養、孝養父母師長,所成就的便是恩田。

  第三是敬田,我們發心布施的因是種在清淨的田中,清淨的因,未來便是清淨的果。我們對佛法僧三寶的恭敬布施供養便是敬田,此種布施福德最勝,因為唯有 三寶住世,佛法才能宣流,所有見到佛像、聽聞佛法的人,都能因此種下清淨的因,慢慢因緣成熟,開始修行,最後脫離三途惡道的果報,不再輪回受苦,這樣的布 施供養,能徹底的解救眾生脫離苦難。供養三寶,就是護持佛法久住世間,佛法久住,無量眾生便能因聽聞佛法而得解脫。

  《佛說布施經》雲:供養三寶可得五種利益: 1.身相端莊 2.氣力增盛 3.壽命延長 4.快樂安穩 5.成就辯才,清淨的供養,當下遠離煩惱,除心束縛,得清淨心。也因此生生世世與三寶結清淨善緣,功德無量無邊。所以諸福田中以供養三寶福田最勝。

  就布施的種類而言,有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是指錢財的布施供養,法施,是能宣說佛法,令人聽聞解脫煩惱。無畏施,是指能施予人遠離恐怖憂懼,例如安慰話語或關懷的態度,這些都是布施的種類。

  就廣義而言:一個善意的微笑,一句體諒的話、一個親切的眼神都是在行布施,周遭的人也會因為如此,心情、心念都得到良好的提升。本著這樣的發心而布施 言語、笑容,就是一個慈悲的發心、利他的發心。日久功深,就是圓滿的人際關系,周遭都是善緣、也是助緣,這樣的人生也會愈過愈順遂、愈過愈光明。

  明白了布施的意義、種類及布施的福德,更進一步,還要了解布施的真義。有時我們一旦行布施,天天便掛念自己做了一件善事,或許也期望著別人有好的回 應、或者希望馬上有好的果報。一旦事情不如己願,馬上又指天怨地,這樣有所求的布施,仍屬於一種貪著,仍是離不開貪求的煩惱痛苦。

  行布施是一種付出,而付出首要在發心,是一種捨己為人的發心、一種利他的發心、一種眾生歡喜諸佛歡喜的慈悲。常存此心,在付出的當下,心中自然清涼、法喜、快樂,當下便猶如身在淨土,因為我們清淨的心念就是在淨土。

  更進一步要體達三輪體空之理,世間所有萬法皆在剎那生滅變異當中,何有布施的人、布施的物、受施的人,無常遷異了不可得,了達緣起性空之理,雖行布 施,而不執著布施之相,心始終安住在不動、清楚明白的覺性當中。心雖不動清楚明白,亦不礙運用因緣,建立因緣廣行布施,雖行種種布施,心中對所做的布施又 不執著,便是最高的菩薩行,便是真功德。

  最後用一個故事,做為這個問題解答的結束,也許我們都能從中加深體會,布施的真義。

  過去,有一個人悭貪的習氣很重,對於任何他喜歡的,總是說“我要!我要!”從來沒有說過:“我不要”。

  一天在佛陀托缽回程中,他遇到了佛陀,向佛陀索求缽中的歡喜丸,佛陀告訴他:“你要歡喜丸可以,但這當中有條件,我可以給你兩顆歡喜丸,然後你必須把當中的一顆再還給我,並且說道,我不需要這顆歡喜丸。”

  為了得到歡喜丸那人欣然答應了,但是當他要把手中已拿到的歡喜丸再拿出來時,顯然相當的困難。因為他這一生,不,事實上應該說好幾世以來,從來沒有把 已拿到的東西再拿出去的舉動,但是為了得到歡喜丸,他用顫抖的手,掙扎的交出一顆歡喜丸,結結巴巴的說道:“我……我不……不需要……不需要這顆歡喜 丸。”

  旁邊的弟子看了好笑,好奇的問佛陀,為什麼要這樣大費周章的給一顆歡喜丸。

  佛陀慈悲的說道:“這個人悭貪的習氣已經許久,從來未曾有過一絲想要布施的心念,如果再這樣下去,未來必定是惡道中輪回的命運,所以我要在他的心念中 種下一個布施的因緣,不要小看今天這樣小小的一個善念,將來這個善念的因緣成熟了,憑這這個善念他將脫離惡道,開始修行,未來將會解脫諸苦,永斷煩惱。

 

上一篇:嘎瑪仁波切:不要以愛的名義互相傷害,這是最起碼的尊重
下一篇:淨空法師:如何度不信佛的父母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