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佛陀親口所說的十種方法做到了很少會生病!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身體健康,少病少惱。

  但是,人吃五谷雜糧,又經冷暖不同的天氣變化,加之情緒的低落都會影響一個人的健康狀況,多種因素的集合,常會使人生有各種不同的疾病。

  為了尋求健康的方法,歷朝歷代都有許多人通過不同的養生手段來強身健體,以達到少病長壽的目的。

  作為以出世為目的的佛教,對現實人生也十分關注。在佛教的許多經典中,都有對健康少病的論述。

  在《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中,佛陀為首迦長者講說了眾生造作不同善惡之業所遭受的不同果報,並為首迦長者講說了眾生得少病報的十種修法。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少病報。

  一者不喜打拍一切眾生;二者勸他不打;三者贊不打法;四者見不打者,心生歡喜;五者供養父母及諸病人;六者見賢聖病瞻視供養;七者見怨病愈,心生歡喜;八者見病苦者,施與良藥,亦勸他施;九者於病苦眾生,起慈愍心;十者於諸飲食,能自節量,以是十業,得少病報。

  十種修法中的前四種修法為行為的要求,第五至第九種修法側重對父母師長和病人的瞻視供養,第十種是對飲食的要求和限制。

  佛陀認為,眾生若能從這十個方面的善業要求去做,就能夠得少病報。

  一、“不喜打拍一切眾生”

  佛陀所說的“不喜打拍一切眾生”中的打拍並非只指嬉戲般的打拍,更多是表示對其他眾生的打擊和傷害。

  在現實生活中,常有很多人對於那些自己看不慣,或是與自己有怨恨的人,會想盡辦法加害,以達到洩憤的目的。

  從新聞媒體和網絡傳媒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因為微不足道的恩怨而殘害他人的案例。

  這些人中有的會置人於死地而後快,也有的通過各種卑劣的手段造謠中傷他人。這些人在傷害他人的同時,也給自己帶來了禍患。

  佛教因果報應思想告訴我們,那些殘害他人的人,將會因為自己的惡行有的現世遭受苦報,也有的因為自己的“打拍”行為,帶來心靈的不安。

  特別是對那些因為自己的惡行造作殺業之人,他們將來會因為償還殺業遭受短命之報。

  一個人若想少病報,就應當遠離殘害他人的惡行,處處與人為善,以冤親平等的心態來對待他人,以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來關愛他人。

  若人果能做到“不喜打拍一切眾生”,不僅可以化解恩怨,還能與眾生建立和睦的關系。

  二、“勸他不打”

  對於修道之人來說,不僅要自己不傷害其他眾生,而且還應當勸誡其他人不打擊一切眾生。

  佛教的一個基本思想是自利利他,自己不傷害一切眾生只是自己不造作惡業,但並不能禁止他人不加害眾生。

  為了讓所有的眾生都能得到平等的生存權,生命安全得到有效地保護,我們對周圍那些總是想著傷害他人的惡人,應當及時加以勸說,使他們不僅從行為上放棄傷害眾生的惡行,而且還要真正從心靈上消除對他人的怨恨。

  《維摩诘經》雲:“若欲淨土,先淨其心,隨其心淨,則國土淨。”

  心清淨則一切怨恨皆可消除,善念自然產生,也不會有作惡的行為。因此,勸化他人不打的功德,遠勝於自己不傷害他人。

  三、“贊不打法”

  勸誡他人不打還只是被動地教育他人不造惡業,若是見到不打擊報復他人的行為,我們則應當贊歎。

  贊歎他人不需要我們付出物質的代價,只要我們稱揚他們的善行,就能夠使這些人得到心靈的莫大鼓勵,從而繼續自己的善行,並以自己的善行來感化他人,使大眾都能養成好的品行。

  四、“見不打者,心生歡喜”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每個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但由於後天生長環境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導致不同人的善惡習性有天壤之別。

  在這些人中,有的因為受到善的熏陶從小就能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有的人卻游手好閒,無惡不作。

  在我們周圍,畢竟還是善人多,他們處處能夠做到與人為善,不念舊惡,寬容待人。這些德行修養比較好的人,從來不會計較他人的善惡,更不用說打擊陷害他人了。

  佛教認為,佛子沒有能力做善事之時,若能見到他人做善事,自己隨喜贊歎,也是在為自己積聚善業。

  見到不打者,我們若能做到隨喜功德,則可以營造從善如流的文明氛圍,並感化更多人遠離惡行,多做善事。

  故而見到不打擊他人的人,我們應當心生歡喜。

  五、“供養父母及諸病人”

  父母是生養我們的恩人,沒有父母含辛茹苦的撫養教育,我們無以長大成人。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偉大無私的,為了子女,父母任何痛苦都能夠忍受。

  人世間有許多展現偉大母愛的動人事跡,“孟母三遷”、“岳母刺字”、“捐腎救子”等很多古代和現代故事,都向我們展示了母親教育的重要意義和父母捨己為子的感人情義。

  對每個人來說,父母都是我們最大的恩人和第一任老師。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付出了很多心血和犧牲。

  近幾年流傳大江南北的《母親》、《父親》等表達無私父母之愛的歌曲,真實感人地道出了父母為子女所付出的艱辛與心血。

  父母為我們付出了一切,當父母年老之後,子女應當有“烏鴉反哺”之舉,供養父母衣食之需,給他們心靈以安慰,讓他們在老年之後,能真正享受到來自子女的照應和關愛。

  對於子女來說,供養父母應當及時,在自己能夠盡孝的時候,不要以任何理由來拒絕行孝。

  古人言:“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世間有很多人在年輕時忙著創業,想等到自己有條件時再贍養孝敬父母,可是,世事無常,很多時候,還沒有等到子女事業有成的時候,父母已經遺憾地離開人世,留給子女的是永遠的內疚和遺憾。

  供養父母之外,我們還要供養生病的人。

  佛陀住世之時,經常教育弟子要供養和探視病人。

  佛陀一次外出弘法,在路上遇到一位奄奄一息的病比丘。佛陀看到後無限憐憫,為了救治這位病人,佛陀於是將他接回自己的住處,親自為病人煎藥喂藥。

  經過佛陀的精心調養,這位病比丘對佛陀的善行感恩不已,聽從佛陀為其說法。

  此後,佛陀常在各種說法的場合,告訴弟子要關愛和探視生病的人。

  佛陀曾說:“八福田中,探病第一。”供養探視病人,不僅是佛子慈悲心的具體體現,也是我們為他人種植福田,為自己積聚福報的重要途徑。

  當他人生病時,我們能夠供養他們,為他們提供醫藥救治,並精心護理他們,使他們能夠早日康復,這是我們行善的最好方式。

  病人在飽受病苦折磨,對病情滿懷恐懼之時,探病者若能說上幾句安慰的話,給患者一番鼓勵,對病情的恢復不亞於有形的藥劑。

  六、“見賢聖病瞻視供養”

  俗語有“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一般的凡夫俗子常會有各種各樣的習氣毛病,只有在不斷修正錯誤的過程中才能逐漸趨於完美。而賢聖之人則是德行都可為人典范的人。

  賢聖之人不僅能夠使人“見賢思齊”,而且還能給我們多方面的教育和指導,使我們在德行、學問、人品等方面都能不斷得到提升。

  賢聖之人是人類靈魂的塑造者,正因為有了賢聖之人,人類的文明程度才能得到不斷地提升。也正是在賢聖之人的影響下,才出現了許多“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菩薩行者。

  對於賢聖之人,我們不僅要對他們恭敬,而且當他們生病之時,我們要以“人病己病”的精神去瞻視供養他們,為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關愛和照應。

  古人有很多賢者,對於賢聖生病給予無微不至的照應,堪稱後世探病的典范。

  孔子生病時,孔子的很多弟子都在跟前端茶倒水,但孔子弟子子貢因事沒能在身邊照應,孔子過世後,其他弟子在墓前守孝三年,子貢為了補過,守孝六年方才離開。

  《四分律》說,瞻視病人有五德:

  (一)知病人可食與不可食,可食的才給他;

  (二)不嫌惡病人之尿屎及唾吐之穢物;

  (三)以慈悲心看護病人,而不要求病人衣食之報酬;

  (四)能調理湯藥等事;

  (五)能為病人說法,令他歡喜,並使自己之善法亦有所增進。

  因此,當賢聖生病之時,我們應當按照戒規的要求來瞻視供養他們,這樣不僅有利於病人身體的恢復,也有利於自己遠離疾病。

  七、“見怨病愈,心生歡喜”

  佛教說人生八苦中有“怨憎會苦”,意即與自己有怨之人要經常相處一起,而與自己親密的人卻經常分離。

  對於與自己有怨的人,一般人都會有這樣的心態:當與自己有仇怨的人遇到疾病或其他災難的時候,會幸災樂禍,心生歡喜。

  佛教認為,這種心態是嗔恨心的表現。

  詛咒甚至希望與己有嫌隙的人遭受災難,不僅與己無益,而且還會增加自己的罪惡。

  佛陀主張“冤親平等,等念眾生”,一切眾生都有可能是我們前世的六親眷屬,若是對仇人遭遇災難生歡喜心,會使自己經常遭受禍患。

  對於仇怨之人罹患疾病,作為一個有慈悲心的人,則應當盡棄前嫌,前去探視並供養他們,善言安慰他們,使其早日擺脫疾病的痛苦。

  其實,你能夠探視仇怨之人,是化解彼此嫌隙的最好方式,由於你的探視,會使彼此的恩怨盡消,重歸於好。

  不僅如此,當我們見到仇怨之人病愈,應當生歡喜心。當你能夠善念待人,自然會得到他人善的回報。

  八、“見病苦者,施與良藥,亦勸他施”

  一個人從幼年到成年再到老年,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可能遭受病魔的困擾。

  對於遭受病苦之人,我們不僅要關心他們,還要盡自己所能去施與良藥,解除他們身心的痛苦。

  如果你是一位醫生,可以依靠自己的醫術來解除病人的痛苦,同時施與他們醫藥。

  救人疾苦,將會有很大的功德,是真正的菩薩行者。

  有一次,我乘坐的飛機上有一位乘客突發疾病,飛機廣播請醫務工作者幫助救助,不一會便有一位醫生主動來到病人身邊,診斷病人的病情,施與醫藥。

  時間不長,病人便轉危為安。當時,我就想,這位醫生真是“苦海常作度人舟”的菩薩。

  在現實社會中,並不是每個人都懂得醫藥,也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醫生。但是,當我們見到遭受病苦之人,我們卻可以勸告那些懂得醫藥知識的人給予幫助,施與醫藥,解除病人的痛苦。

  這種勸人施與醫藥,救治病人的功德與自己施與良藥並無二致。

  九、“於病苦眾生,起慈愍心”

  菩薩把眾生的痛苦,當作自己的痛苦。

  人類對於自己親人的痛苦,往往會感同身受,憂心操勞,而對與己無關的人,則冷若冰霜,漠不關心。

  佛教認為,慈悲心是我們都應當具有的。

  對自己的親友罹患疾病時,應當懷有慈悲心,幫助他們擺脫病苦;對於與己無關之人,也要有慈悲心,並盡自己的力量來幫助他們。

  切不可對他人的病苦置之不理,否則便會失去慈悲之心,遭致多病的苦報。

  十、“對諸飲食,能自節量”

  俗語說:“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類生存的根本和依靠。

  對於飲食,我們經常會貪圖美味佳肴,而厭棄粗劣之食。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飲食習慣,對於好的飲食貪心不足,對於粗劣食物非常厭棄。

  逢年過節之時,由於飲食十分豐盛,很多人養成了暴飲暴食的不良習慣。對於飲食不知道節制,往往會帶來很多消化道的疾病,損害人的身心健康。

  俗語說:“要想身體好,吃飯八分飽。”若是吃飯十分飽,便會給自己帶來疾病的隱患。

  因此,在平時生活中,要學會均衡營養,飲食按時節量,才能使自己保持健康的身體。

  以上十種修法,是我們保持健康少病的基本條件。我們若能夠嚴格依照十種修法的要求去實踐,不僅使我們培養良好的德行,而且還可以保持健康的體魄。

 

上一篇:我的修行之路與命運的大轉變!從痛苦不堪到幸福安穩
下一篇:呷絨多吉上師:破瓦法開示之破瓦法的來源(4)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