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古八德全書》廉的故事(三)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疏廣知止

  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姓疏名廣的人,他是當時的太子太傅(輔佐太子的官),他的侄兒疏受則為太子少傅(同樣為輔佐太子的官,比太傅小一階)。

  疏廣當了五年的太子太傅後,有一天他告訴疏受說:“老子的道德經中曾說一個知足的人不會爭奪,無事的人是不會受到屈辱的;而一個知道進退的人不會冒進爭功,知進退的人不會有生命的危險,這就是在天地中立身的道理。”疏廣對侄兒說完之後,叔侄二人就一同告病還鄉。

  當時滿朝文武都在城外沿路送行,大家都覺得這叔侄二人如此謙讓,能夠急流勇退,真是不簡單。當疏廣回到家後,他把所有的錢財都分送給鄰裡之人,有人見到就勸他何不買些田宅?

  但疏廣則是回答說:“我哪裡不知要替子孫著想,但是留下太多錢財,只是會墮落子孫們的志氣,讓他們養成不勞而獲的習氣。他們如果沒有品德,錢財只是會讓他們為惡;如果他們有高尚的品德,他們自然就不需這些錢財。”鄉裡的人聽後都非常贊歎疏廣的品德與見識。

  各位讀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這是立身處事的道理。古人又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當罪人。與其留財給子孫,倒不如積德給子孫,因為財者明也,為眾人爭奪之目標;而德者暗也,為天地鬼神暗助之標的。因此明者招嫉,暗者得助,一出一入,相去甚遠,不可不知。

  隱妻助廉

  晉朝的時候,有一個名為吳隱之的人,他從小為人就很清廉耿介,侍奉父母則非常孝順,時常得到族人的贊賞。

  吳隱之長大後當了官,他的夫人早晚紡紗織布,親自撿柴炊煮,非常克勤克儉。在冬天的時候,夜裡沒有棉被保暖,則以草薦裹身而睡。因為沒有多余的衣服,所以洗衣的時候,則先把衣服裡的棉絮取出被在身上,當衣服曬干後再把棉絮縫入,她的勤苦就如一般平民百姓一般,讓人毫不覺得她是一個官夫人。

  有人見到這種情形後問她:這樣會不會太辛苦了。她則回答說:“我的丈夫為官清廉,所得的俸錢必須贍養孤苦的族人,與救濟可憐的百姓,他所必須花費的費用很大,所以我應當更勤苦的來幫助他。”族人與百姓受其恩惠者不計其數。

  各位讀者,一個惡人身邊若無小人,則無法成其惡;同樣的,一個好人身邊若無君子,也無法成其功。因此君子與小人才是成善為惡的關鍵。古人又說:為善大者在於不為人知,助人為善者雖沒沒無名,然其無得而得之心,正可配天地之德,故天地助之,鬼神敬之,功德浩蕩綿綿不絕,此即勝過三千大千世界珠寶布施之功德,此即是般若波羅蜜多。

  程骧散財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姓程名骧的人,他的父親原本是個大盜,年輕時劫掠了不少人,因此積了一大筆錢財,到老的時候才改邪歸正,避居家中十五年沒有出門。

  直到程父去世之後,程骧尚不知父親曾經為盜之事。有一次,程骧無意間犯了過錯,程母非常生氣的責罰他,無意間說了一句:“這不良的種子,怎會生出好的東西呢?”

  程骧聽了覺得很奇怪,於是就哭泣著請教母親究竟是什麼回事?程母於是將程父以前的所作所為,一五一十的告訴程骧。程骧聽後接連幾天都吃不下飯,並且將所有家財都散盡給需要幫助的人,過了一年他們家就變得很貧窮了。他在鄉裡中讀書,老師很看重他,時常拿一些饘粥布帛讓他拿回家供養母親。後來他的文學與德行越來越有名了,宰相彭公還特地以禮來聘請他當官,但還是被他拒絕了。

  各位讀者,子曰:知恥近乎勇。一個真正知道過失的人,他就不會再犯,所以說無恥之恥,無恥矣。舜何許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古八德全書》)

 

上一篇:黃柏霖:求世間的藥不如用萬病總持的阿伽陀藥
下一篇:淨因法師:邪YIN會帶來五大危害,奉勸天下男女潔身自好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