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掀開經本一百四十一面,倒數第六行,請看經文。
【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這一段科題「持說更勝」,這是比較布施的福報。前面一段是聞信就勝過一日三時以極長的時間身命布施,福報比不上聞此經典信心不逆;當然如果能夠受持讀誦、為人演說,福報當然超過前面。我們看小注:
【發心即勝】
是指前面一段經文。
【正因其決定起行】
發心,為什麼一發心福報就超過前面菩薩身命布施?因為他發心裡面有信心不逆;也就是說雖然還沒有去做,已經決定了,非如此做不行,他有這樣堅決的信心。這一念信心,福德超過前面的布施。何況者,顯其更勝。
【書寫】
這是我們可以做得到,而且現在比從前方便太多。古時候寫經,有錢的人家請這些會寫字的人、寫得很好的人,請他們代自己寫經布施,拿金錢來供養,多半是一些比較清寒的秀才們,請他們來寫經;當然費的時間長,分量也有限。現在印刷術發達,成本低、數量也大,功德要比起古時候書寫一定大得很多。可是這裡面還有一點講究,我們必須要知道,那就是真誠恭敬心。今天雖然有錢去印經,一印就幾萬本、幾十萬本,如果真誠恭敬不如古人,那你得福還是有限。古人雖然花的錢很多,時間很長,數量很少,他有真誠恭敬心,所以他得福。所以這是個關鍵,我們以真誠恭敬心來修福,這是人人都做得到的。「書寫,為廣遍法施也。如今日發心弘揚流通,布施供養此經,無論印經、錄音帶、影帶、電腦軟件、CD等等,其功德與書寫等同。」在從前只是書寫,現在除了書寫之外,還有許許多多我們可以流通法寶的。
受持是真正的關鍵,這是前面講過許多遍。
【受持即是解行並進,所行不外離相施供,利益一切眾生。】
前面已經說得很多,在此地就不必再羅嗦。解是對於本經甚深義趣,它的道理,它的功德、目標,我們很清楚、很明白;明了之後,一定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把它做到。做的總綱領,不外乎離相布施供養。施供是布施供養。一定要不著相才行,才符合《金剛經》上所說的,應無所住而行布施,這樣才能夠利益一切眾生。
【讀誦是薰習勝解,增長勝行。】
這是為什麼要讀誦。即使這部經念得很熟,念得都能夠背誦,每天還是要用一個時間來讀誦。《金剛經》的經文不長,如果念得很熟,大概十五分鐘應該可以讀誦一部。一天至少要讀誦三、五部才好,每天不能間斷。讀三部:早晨讀一部、中午讀一部、晚上讀一部;早晚就在早晚課當中,時間只需要十五分鐘不算太多。每天念三遍,天天不間斷,不知不覺就受金剛般若 的薰習,會有這個力量,也會有這個效果,幫助你開悟,悟入這個境界。勝解就是我們平常講的開悟。開悟有小悟、有大悟,還有就是大徹大悟。每天讀誦,必定有悟處,真正悟入你才肯做。勝行,勝是殊勝。什麼殊勝?離相布施。離相布施,菩薩行門當中無比的殊勝,是指這個。
【為人解說,是行法施以利眾。】
這就是說的為別人講解《金剛般若 》的義趣,若不能講全經,佛在這個經裡面屢次教導我們,「為人演說,乃至四句偈」,講四句或者是講一句,都是法布施,利益無量無邊。
【此經甚深,發心為眾解剖無謬,樂說無礙。令聞者得明義趣,啟發其信解受持之心也。足證其真是信心不逆。發此心時,悲智行願,一一具足,故能荷擔如來。】
這部經經義確實很深,若從文字乍看,好像《金剛經》並不很深,裡面也沒有什麼難字,我們看看都認識,可是意思太深了。沒有契入,沒有領會,不曉得它的意思深。愈是悟入,愈感覺到它甚深,其深其廣沒有邊際,為什麼?因為它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前面說過,如來將他從初發心一直到證得究竟圓滿法的秘訣和盤托出,統統說出來,絲毫都沒有保留,這是真實的法寶。我們為別人說,沒有說錯,這個非常重要。喜歡說,說法無有障礙。
實在講,真正要發心弘經。無論是出家、在家,現在在台灣,在家居士講經說法的比出家人多很多倍,在家居士講經說法多。居士當中有年歲大的、也有很年輕的,二、三十歲,男居士、女居士都有,熱烈的出來講經。佛法是師道,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我們是凡夫,業障習氣深重,災難重重,而消業障最有效的方法,無過於發心修法布施,就是發心出來學講經。我在年輕的時候,我跟李老師是三十二歲,在那個時候,我們老師好像是七十一歲。他遇到一些年輕人,他年歲大,看人看得多,看這個面相,短命的相、苦命的相,他勸這樣的人,發心學講經。唯有這個方法,轉業力最快,轉得最快。真正發心捨己為人,我這個身體捨掉、放棄,我把身體獻給佛菩薩、獻給一切眾生,不是我自己的。我自己的命苦、短命,一切眾生不短命,佛法不短命,奉獻給佛法、奉獻給一切眾生,所以他的命馬上就轉過來。這是消業障轉命運最有效的方法。講經這個事情難不難?給諸位說,一點都不難。如果要想學講經,講得很像樣子,講得很不錯,叫聽眾聽到都點頭、都稱贊,需要多少時間?一個月。一個月就學會了,你不肯學就沒有辦法,如果肯學確實一個月。
我那個時候在台中,李老師勸我學講經,最初也很害怕。我到台中去聽經的,沒有說是去講經的,沒有想到一去到台中,李老師就要我去學講經。我到他們班上一參觀,覺得的確是不難。我們的進度是一個月學一部經。那個時候,我沒有出家,我跟他老人家一年三個月,就是十五個月,我學了十三部經,十三部都能講。所以以後一出家,離開台中就出家,出家我就教佛學院;我有十三部經,一個學期教一部,他們三年才畢業,六個學期,你看看我十三部一半還用不上,所以非常自在。一個月學一部,這個實實在在的。所以你們如果真正肯發心,新加坡講經說法的人就多,佛法就會興旺起來,要大家真肯發心。
「樂說」,樂是歡喜,喜歡講經,喜歡為人演說。「無礙」,你對於經義很通達、很明白,沒有障礙。你說我這個東西從來沒有學過,沒有學過的最好,保證成功;以前學過一大堆的很難教,那個很麻煩。我們老師教學生、找學生,就是要沒有學過,他最歡喜。一張白紙,教他怎麼做,他就怎麼做,規規矩矩,所以很好教。學過,他滿腦袋很多成見,老師你這麼說,那個法師那麼說,那個書上那麼講,這個麻煩大!老師哪有多時間跟你辯論,他也不喜歡跟人辯論,你要說一大堆,他就對你一問訊,你不錯、你很好,你到別的地方學去,我這個地方不行!不適合你的程度,你的程度太高,請你到別地方去,不教了。這個事情不難,難在什麼?發心,發的真誠心。
「令聞者得明義趣」,叫人家聽到《金剛般若 》,聽一句也好、兩句也好、一首偈也好,真正把它的意思聽懂、聽明白了。明了之後,他就覺悟了,他相信佛講的話有道理,他自自然然發心去做。般若 真的像《心經》上講的,能度一切苦厄。世出世間,無論什麼樣的苦難,有了般若 ,問題馬上就解決。這個經還沒講完,大概講了一半,就在這一半當中,我相信不少同修已經有相當程度的領會,肯定我這句話沒說錯,決定能夠幫助我們解除一切苦難;你真正聽懂,真正依教奉行。
足證其真是信心不逆。信心不逆要真的,不是假的。一定要照這個經典、理論、方法去做,一定要把這個方法以種種善巧方便,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我開悟、離苦了,希望一切眾生人人都覺悟、人人都離苦,這才是菩薩心。所以發這個心的時候,「悲智行願,一一具足」。這個心一發,這四個字都有了。要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是悲心。以《金剛般若 》的義趣來介紹他,這是智慧。自行化他,就是行願。所以這個人就是荷擔如來。荷擔如來是法王子、是菩薩,擔負起弘法利生的使命,這是如來家業,如來家業就是弘法利生。弘法利生這個工作,不講求任何形式。在路上遇到朋友,也可以跟他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到處都可以講。他喜歡聽給他講,不喜歡聽也給他講;不喜歡聽,講了他也聽進去;「一歷耳根,永為道種」,種子也是強迫把它種進去了,都是好事情。不管他懂不懂,只要我們沒講錯。所以,沒有一切形式,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人,乃至於一切畜生。遇到這些畜生,甚至於小蟲,你都給它講,你勸它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是給它授三皈依,然後跟它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給它說法;它有感受。真誠,誠則靈。怎麼樣跟它溝通?真誠。因為真誠心裡頭沒有界限,感應就通達;有妄想分別就有界限,這就講不通。所以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一切眾生我們都能夠跟他講得通。
【若於此經不能信心不逆】
凡是不能信心不逆,這個經裡面的義趣沒搞懂、沒有明了。他真正明了的話,一定是信心不逆,決定他從看破放下下手。為什麼?得自在、消業障、斷煩惱、開智慧,他為什麼不干?一定他去干的。我們接著看底下這一句:
【若於此經不能信心不逆,自不能受持解說,廣為弘揚。】
這他做不到的,前面講就是他做不到。
【則佛法究竟義不明,佛種便有斷絕之虞。此中關系,極其重大。則信心不逆之人,豈彼但知長劫苦行者,所能及哉。】
這一段話意思很深,是我們必須要知道。因為不少人修行觀念當中有問題;什麼觀念?守舊的觀念。守舊有的時候是正確的,有的時候未必正確,得要看什麼事情,得要看時節因緣,必須要有智慧。佛法要弘揚,特別是這部經,這部經最大的特色是言簡意赅,它的好處在此地。文字少,只有五千八百多個字,義理非常豐富、非常完整,這是難得的。可以說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不能超越《金剛經》理論的范圍;所有的行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也不能超越《金剛經》行門的原則,這是這個經不可思議之處。所以這個經一定要弘揚,一定要常常讀誦,如其不然,佛種就有斷絕之虞;虞是顧慮,換句話說,佛法會在這個世間斷滅掉。你弘揚一切經論,你沒有抓到中心;換句話說,你沒有能找到根本。弘揚很好看,像這個花五彩缤紛。花是什麼花?插在花瓶裡頭的花,沒根。是好看,過兩天就死了,枯死了,不是活的。《金剛經》是根,是根本,沒有金剛般若 ,弘揚所有一切法門,說得天花亂墜,都是花瓶裡頭的花。你們諸位想想這個道理,想想這個事實的真相,你要是真明白,那個弘揚不行,那個弘揚法不能消業障,不能斷煩惱,不能開智慧,無濟於事。將來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該怎麼輪回還是怎麼輪回,那怎麼行?
【此中關系,極其重大。】
因此信心不逆之人,他的功德不可思議!不是長劫苦行能夠跟他相比的。每天入定,一盤腿面壁就坐上半個月、一個月都不出定,就佩服得不得了;但是他不能弘揚佛法,不能開人智慧,不能令人覺悟,這個不行。因此解跟行一定要相應,有行無解跟有解無行都不行。清涼在《華嚴經疏鈔》經題裡面說得很好,「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一個墮在邪見,一個墮在無明裡面,都沒有辦法出三界,都無濟於事,一定要解行相應。信心不逆,他能夠書寫、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就是解行相應。
【5、觀行二門,雖然並重,而以觀慧為主。而觀慧要在實行中見。經中處處以布施與無住並說,即明此義。】
觀行二門就是解行二門,觀是解。二門雖然並重,但是要以觀慧為主。在佛法裡面,大小乘佛法的差別就在此地。大乘佛法是以觀為主,行不能沒有,決定要有行,但是解行以解為主;小乘是以行為主。就是說觀行兩個,大小乘他們的重心不一樣。大乘法門著重在智慧,所以大乘法成就快。智慧能夠斷煩惱,能夠破無明,成就快。如果沒有慧,單有行,行修定也能夠把煩惱斷除,但是諸位要曉得,定是伏煩惱,把煩惱控制住,沒有辦法斷它,伏煩惱,他那個斷叫伏斷,不是滅斷。滅斷要靠智慧,沒有智慧沒有辦法。這是大小乘不相同的地方。
而觀慧要在實行中見。你的智慧用在哪裡?用在生活上,日常生活當中、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當中,充滿了智慧。他表現出來,智慧表現出來的,我們經上講的字句簡單,但是意思之廣真的是沒有邊際。經裡面處處講布施,布施是我們生活的全部。布施是做,做出來。你活在這個世間,活得很快樂、很幸福,活得叫別人羨慕你。為什麼你這麼快樂、這麼幸福、這麼自在?因為你無住。你要有住,你就不快樂、你就不幸福。什麼叫無住?道場跟學校不一樣,學校學生是固定的,天天就是那幾個人;道場是流水席,天天都有新面孔,今天才來,前面就沒有聽到了。不能細講,也要略說說,否則的話就辜負你。無住就是心地清淨,沒有牽掛。如果你在生活當中,你心裡面沒有煩惱、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憂慮、沒有牽掛,你樂不樂?當然快樂。一切眾生他的生活為什麼過得那麼苦?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他不肯放下,那有什麼辦法!這些牽腸掛肚的,就是他生死、煩惱、苦痛的根源。誰給他?沒有人給他,他自己要往裡頭攬,那有什麼辦法!佛說這是錯誤,統統放下,無住就是放下。心裡頭沒有一絲毫的妄想執著,這是無住的意思,那你的日子過得當然自在、當然潇灑;凡是與你相處的人,沒有一個不羨慕。佛菩薩就是這個生活,我們凡夫跟佛菩薩不一樣,凡夫心裡頭有住,佛菩薩心無住。經上常常把這兩樁事情連在一起,就是這個意思。無住是智慧,真實的智慧。
也有同修說:有許多事情,不行,我不能不想。實在說,你想了能有用處嗎?如果你想了真管用,釋迦牟尼佛都來拜你作老師。所有一切那個想都叫妄想,不管用,妄想!你以為我們想要多想才能解決問題,把那個問題愈搞愈糟糕。很用心、很仔細去想,為什麼事情還搞糟糕了?因為你是妄想在做事,你事情怎麼能做得好?一切都不想,統統都放下,你樣樣事情都做好。為什麼?智慧現前,心裡面沒有妄想,那個心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一切事情,照得清清楚楚,一點都沒有錯誤。妄想多了,常常把事情判斷錯誤。不打妄想,沒有一切分別執著了,這心清淨了,智慧現前。這是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學了佛又不敢相信,還是犯老毛病,有事還是要去想一想,你說糟糕不糟糕?這樣的人就不是信心不逆;真正信心不逆,不再打妄想了。
可是又有一個現實問題,我不再打妄想,妄想偏偏起來怎麼辦?我是不想打妄想,可是妄想偏偏就像泉水一樣往外面湧。這是什麼?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用什麼方法?念佛或者是讀經。我讀經的時候,妄想這個念頭就少。念佛的時候,所以平常我們讀經、念佛不能中斷,就是把無始劫來的習氣把它伏住、把它控制住,使我們常常有一個清淨心現前,真實的智慧現前,這個人才叫真正學佛。真學佛的人不多,真學佛的標准就是此地講的信心不逆,他真干。
【上來四次較顯經功】
從世尊開始講經到此地,較量功德的殊勝,這個地方是第四次,我底下都注出來了,一次比一次殊勝。初次在經文第三十六節;我們每一段經文,都標上一個數字,這一段是第九十九節。
【第一段,第一次是在三十六節生信文中,能生信心,以此為實。乃至一念生淨信者,其福勝一個大千界七寶布施。以明其趨向佛智,便是承佛家業也。】
這是第一次。第一次是聽到佛講經,他能生信心,覺得佛講的話沒錯,能肯定、能夠接受,佛講乃至於生一念淨信,他的福報超過大梵天王以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這是第一次。他為什麼能超過?因為他能生信心,以此為實,這個人在般若 上已經奠定了基礎。很可能再增進,那他的境界就殊勝,他這一生可能成就。
【第二次,在五十四節,開解文初。第三次,在七十節,開解文中。今第四次九十七節,說在深解義趣及自證之法後。明其既能信心不逆,便不必經長時之苦行,便能如佛所證得者,而證得之。】
這個經典境界不斷的向上提升,到這個地方可以說是很高的一個層次,能夠生起信心不逆,這相當不容易。由此可知,他對於經中的義趣,有相當深入的理解;否則的話,信心不逆是不能夠生起來的。這個心一生,就是剛才所講的,他就能夠荷擔如來,就能夠續佛慧命、弘法利生,就得三寶加持。末後兩句這是贊歎的話,便能如佛所證得者。佛所證得是什麼?無實無虛。佛所證得究竟圓滿,他所證得雖然不圓滿,他分證,他證得一分、兩分,那就非常可貴;能夠證得一分、兩分無實無虛,他那個信佛那是真信,他在行持上那是真干,一絲毫懷疑都沒有。肯定佛經上字字句句是真實語,只要照做決定正確;你要不照做,那就錯了。底下再解釋信心不逆。
【信心不逆,是一一如法。】
這一句解釋得非常好,但是說得太簡單,恐怕初學不太容易領會裡面的意思,就是樣樣都如法。法裡面有教法、有理法(理論)、有行法、有果法,我們佛法裡面常講「教、理、行、果」,一一都如。教是教導,佛為我們說一切經,這是教導,我們從經裡面覺悟了,這就是如理,理懂得了。行是生活,是儀規。穿衣有穿衣的樣子,吃飯有吃飯的樣子,坐有坐的樣子,站有站的樣子,一一要如法,這是在行法上講。理法上講的什麼?無實無虛是理。你看行,在事相上,樣樣都遵守規矩,我們佛門叫儀規,我們說通俗一點,樣樣都合乎規矩,無虛;心裡頭若無其事,沒有一絲毫分別執著,無實,這就如法。穿衣吃飯,生活裡頭點點滴滴都要如法。所以這四個字裡頭,含義就太廣太廣了。世出世間法裡面,無論是什麼身分,無論從事於什麼樣的行業、工作,都不出這四個字,一一如法。
【由其已開慧解,知非如此不可。】
非如此不可就是信心不逆,一定要照這樣做。
【故能堅決其心,實行不違,正是所謂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之人也。】
如發決定願心,求生淨土,這是舉一個例子,這一發心就成就。這一樁事情我們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看過,婆羅門女要救她的母親,這一發心,她母親就離地獄了。還沒有修行,沒去做,發的心,她那個心是真心,後面一定真干,不等到她修行有成就,她母親先離開地獄生忉利天。由此可知,發心功德不可思議!但是這個心是真心,不是說發了之後又忘掉,就不干了,那個沒有用處的;發了之後真干,一發心這功德就不可思議。我們在經上看到,婆羅門女跟光目女用什麼方法度她的母親。她們的母親在世間都造極重的罪業,墮阿鼻地獄。她們所用的方法是念佛,她不是念阿彌陀佛,她念的是覺華定自在王佛。一樣,這是念佛。念佛念到什麼樣的功夫才能有效?我們淨宗裡面講的功夫成片、一心不亂。她念了一天一夜,定中到地獄裡面去了。由此可知,能夠在定中去訪問地獄,地獄不是一般人能進得來的,那個鬼王明明白白的告訴她,到這個地方來只有兩種人:一個是來受罪,一個是菩薩來巡視地獄的,來參觀地獄的;她能夠去,那就是菩薩了。換句話說,最低限度她念到事一心不亂;她念到這個程度,她才有能力去參觀地獄。她進去一打聽,問問她的母親,鬼王告訴她:你放心,你的母親三天前到忉利天去享福去了。三天前,她剛剛發心。你就曉得,剛剛一發心,那個功德就現前,不可思議!這裡面有個道理,你要不把這個道理搞清楚,你對於超度的事情,你會感覺到很茫然。我們念幾卷經就能把人超度,哪有那麼便宜的事情!
婆羅門女的母親為什麼能夠從地獄生忉利天,憑什麼?就憑她叫她的女兒作菩薩,她要不墮地獄,她的女兒也就不認真去修行,換句話說,她就證不了果。她女兒之所以能夠成為菩薩,超凡入聖,誰幫她的忙?她母親幫她忙,這個功德多大,她當然要生天享福,憑這個。所以超度的時候,超度的人真的超凡入聖,那個被超度的人得福報。如果我們去給人家超度念經,有口無心,嘴裡念的經,腦子裡胡思亂想,一點用都沒有。假如我們在那裡念經,恍然一下開悟、證果了,這個人立刻生天,道理在此地。你細讀《金剛經》就恍然大悟,原來是這個事情,一點都不假。
光目女她也是念佛,她的功夫比婆羅門女要次一等。為什麼?她是夢中見佛的,她不是定中。夢中見佛,我們凡夫誠心誠意有感應,可以得到,定中我們就沒有把握。夢中見佛,我們可以說她至少也念到功夫成片,真誠心,夢中感得佛菩薩把這些事情告訴她,都是真干!要是沒有真誠的心如法修行,提升自己的境界,被超度的人憑什麼?如果說是我們對地藏王菩薩恭敬,天天拜他,天天拿香花、水果供養他,他就來保佑我們,那地藏菩薩不是接受你的賄賂嗎?哪有這種道理。那人家供養再多一點,拜得再多一點,地藏菩薩跑到他家去了,不跑你家了?沒有這種道理。諸位熟讀《地藏經》,你就曉得那個超度為什麼,它真有效。為什麼有效?就在此地。
我們如果給人作佛事,這個東西很難,一卷經念下來,自己有沒有悟處?沒有悟處就白讀了。一卷經讀下來,自己真的有定有慧,定慧增長,被超度的人就得利益;所以七分功德,他得一分,自己得六分,他只能得一分。現在一般人超度,請七個法師;七個法師念,他也可以得一分,每一個人分一分給他,他就得一分。七個法師真的念得有定有慧,才行!如果沒有定慧,那就很難講了。這些基本的道理,我們要懂,懂得之後就不會毀謗、不會疑惑,要真正明了。所以慧解非常重要,智慧現前,真正明了事實真相,才曉得確實非這麼做不可。為什麼?過去無量無邊的諸佛,都是這麼修成的;現在這些諸佛菩薩,也是這個原理修成功的;將來一切佛菩薩,也沒有一個是例外的。離開這個原理原則決定不能成功,這才曉得非依照這個方法不可,不能不放下,不能不看破。
【雖尚是凡夫,其功德已超長劫苦行之菩薩也。】
長劫苦行的菩薩,我們常講權教菩薩。在四教裡面,藏教的菩薩、通教的菩薩、別教的菩薩,他們的確長劫苦行;圓教的初學者,初信位的菩薩,超過前面那些菩薩多多。原因在哪裡?那些菩薩智慧沒有開。你要問:他們有沒有聽過《金剛經》;在我想,一定聽過。這部經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宣揚,哪有不聽的道理!聽了怎麼樣?沒懂、沒肯做。聽了沒有懂,等於沒有聽;聽了要沒有做到,也等於沒有聽,一定要做到才算數。真正契入無實無虛,真正做到無住布施,這個人才算是通達般若 。修行不管修學哪個行門,八萬四千行門、無量行門,他都是從根本修,他把根本找到了。行門不一樣,那就是方法不相同;方法無量無邊,原理原則是一個,掌握到這個原理原則,沒有一個不成就,而且成就非常之快。
【信得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信得應生清淨心,豈非正念真如之直心乎。】
這是講發菩提心。大乘佛法發心第一,菩提心這個名詞我們都知道、都會念,也都會講,但是什麼叫做菩提心,不知道。天天嘴皮上在發菩提心,實際上也不曉得菩提心是什麼。以為我念一念,我發菩提心,真的就發了,哪有這回事情?菩提是梵語,覺悟的意思;菩提心是覺悟的心,覺而不迷。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給我們解釋,菩提心的體是直心,菩提心的相是深心、是大悲心,大悲心可以說是它的作用。相是深心,用是大悲心。佛在《觀無量壽佛經》也給我們講菩提心,菩提心之體是至誠心,真誠到極處;它的相是深心、是回向發願心。我們把這兩個經論合起來看,意思就比較明顯。它的體是真心,不是妄心,真誠到了極處。
也許我們自己覺得我的心很真很誠,已經到了極處,那這個沒有法子!真誠標准在哪裡?過去,在清朝末年,曾國藩先生對於誠字下了一個定義。這是讀孔子書,孔子書裡頭也講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也講到誠意,跟我們佛門的菩提心意思非常接近。什麼叫誠?一念不生是謂誠。這個話說得非常有道理,一個妄念沒有了,那個心是誠心。「我的心很誠」,這就是一個妄念,哪裡誠?誠在哪裡?六祖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有一物就不誠,就不是真誠心。由此可知,真心難!
直心,古人的解釋,直心是正念真如,沒錯!這個解釋很准確。正念真如就是曾國藩先生講的一念不生。一念不生是正念,一念不生,真心現前,那個真的是正念真如。可是凡夫做不到,如果你做到,那恭喜你,你是圓初住的菩薩;超越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多多,你超越了;《華嚴經》上講「法身大士」,那不是普通人,可以參加世尊的華嚴法會,有資格。在別教是初地菩薩,初地菩薩斷證跟圓初住是相同,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但是別教初地菩薩的智慧,比圓教初住就差很多很多,他沒有圓初住智慧那麼樣的圓滿,智慧比不上。觀行,圓教觀第一,別教是行,著重在行上,觀比較差一點,所以他定功可能很殊勝,但是慧解就差很遠。就像《楞嚴經》裡面富樓那尊者懷疑阿難。世尊講《楞嚴》,講到第三卷的時候,阿難開悟了,說了很長的偈頌,也贊佛,真的開悟。富樓那在旁邊聽了覺得奇怪,阿難是初果,他是四果羅漢,所以提出質疑。這什麼原因?阿難所知障輕,所以他一聽經開悟;煩惱障重,所以他定力不如人家,煩惱沒斷,煩惱障重,所知障輕。富樓那正好跟他顛倒,富樓那是煩惱障輕,所以他證得九次第定,證得阿羅漢果;他所知障重,聽了半天沒開悟、沒聽懂。障有二種,各人不相同。由此可知,凡是圓教根性的人,所知障輕,煩惱障重。像別教、小乘,他們是所知障重,煩惱障輕,所以他修定容易得定,他容易成就;眾生這兩種根性不相同。但是開悟的人快,他斷煩惱、破無明,他用智慧斷,他不用定功;定功是伏,很苦、很不容易!智慧馬上就解決,快得很,真叫快刀斬亂麻。尤其是金剛般若 智慧,開這個智慧那還得了!煩惱、無明、習氣很快就斷掉。這是講,豈非正念真如之直心。你看這個在經上,只要你能夠信得,真正信得過,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好像我們也信,真的信了嗎?不見得,仔細想想不見得。為什麼不見得?因為你沒有到信心不逆。如果真的信了,你決定修清淨心。為什麼?因為修清淨心,金剛智慧就開了,金剛智慧是如來果地上究竟圓滿的智慧,這個智慧一開,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不通達,你再不會搞其他法門去了。如果說我相信,可是還是胡思亂想,還是是非人我,還是貪瞋癡慢,那你與這一句根本就不相應,你完全沒有相信。信得應生清淨心,那就是直心正念真如;換句話說,菩提心的體、菩提心的本體就現前,你就得到。
【信得利益一切眾生,應空有雙離,行布施六度,豈非樂集一切諸善行之深心。】
深心是相,菩提心的相。菩提心的相是什麼?不起心動念則已,起心動念就是要令一切眾生得究竟圓滿的利益,他沒有別的心,就是這個心。究竟圓滿的利益,一定是空有兩邊不住。我們在一生當中,一切時、一切處,一切都奉獻給一切眾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就是樂集一切諸善行,深心是這個意思。深心是什麼?喜歡善行。這個樂是喜歡,這個不念ㄌㄜˋ ,念一ㄠˋ,樂是愛好。集就是我們講的積功累德,跟積的意思是相通的,修集一切善行。這個善行不是為自己,為一切眾生,這叫深心。
【拔眾生苦之大悲乎】
你看看利益一切眾生,這是大悲心。直心、深心、大悲心,圓滿的菩提心。
【則信心不逆者,圓具三心也。】
所以一發這個心,非這樣做不可,菩提心就圓圓滿滿的現前。直心、深心、大悲心,跟《觀經》所講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回向發願心就是大悲心。三心圓發,圓滿的發心,這是真干!一開端信得這兩個字就是信心不逆,信心不逆後面一定有這些現象。
【此經觀行,觀門、行門,極圓極頓。】
圓滿到了極處,頓是頓超、快速、沒有次第。小乘人修行有四果四向,是次第;大乘菩薩修行有五十一個階級,是次第。《金剛經》上講的,沒有次第。《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還是有次第,它有次第、有圓融。清涼大師所說的,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是次第。利根的人學《華嚴》,頓超;鈍根的人學《華嚴》,就次第,都能得利益。可是本經裡頭沒有次第,所以是圓極頓極。
【果能深解義趣,信心不逆,其為圓頓根器無疑。】
我們在這個經裡頭,也能夠勘驗自己是什麼樣的根性。如果根性差一點,不怕!可以培養。只要你對這個經典有興趣,就像前面講,你真的能夠信得過,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只要肯努力,不斷的薰修,會把我們自己這個根性變成圓頓,都是要在認真實行上,真做,點點滴滴去做。首先,就是要發心捨己為人,從這個地方下手,肯犧牲自己、肯幫助別人,要發這個心。這個心發了之後,一定要遵守無實無虛。為一切眾生做再多的好事,心裡頭若無其事,絕不放在心上,這是無實;又肯認真努力去幫助別人,這是無虛;這就受持金剛般若 。真正能這樣做,又能每天讀誦,假以時日,那就看你個人的根性;有些人三、五年開悟,這一悟就是圓頓根性;也有人十年、八年入這個境界。所以我們的根性可以轉變的。要懂得理論、要懂得方法,如理如法的修學,改造命運。我們是個鈍根,可以把它改成利根。由此可知,頓漸根性也不是一成不變,它是會變的。
【而圓頓人乃是一位攝一切位,且可一超直入。】
圓頓根性的人,跟《華嚴經》上講的完全相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譬如我們這裡講的發心位,這是最低的,初發心、發心位。發心位是初住,初住叫發心住,菩提心剛剛發出來,三心圓發。他的果報、功德一直上輸到等覺菩薩,等覺菩薩的功德、受用,他能夠享受得到。所以一個位次就攝一切位,五十一位通攝。在上位的,譬如等覺菩薩,他也一直攝圓初住位;圓初住所修學的,等覺菩薩不能說他不做,他不能不做,他天天要做。等覺菩薩初學要守的那些規矩,他還是要照做。我們在本經一開端,看到釋迦牟尼佛入捨衛大城乞食,著衣持缽;著衣持缽是初學人學的,你們剛剛受戒就學了。釋迦成了佛,他也每天按照這個規矩,一點也不亂,他有次第。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看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確一位攝一切位。不但如此,而且可以一超直入,這是講圓頓根性。
回過頭來我們看看淨土。《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上所說的,淨土法門跟這裡講的完全一樣,淨宗的確是大乘至圓至頓。我們這樣一品煩惱沒斷,很幸運遇到這個法門,實在是很不可思議!你如果講《華嚴》、《法華》,一定要《金剛經》這個標准,要有這個標准才行。我們念佛人沒有達到這個標准,仗佛力加持也能夠得到這個標准,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不是我們自己的能力,這個我們要曉得。真正是經上講的,無量劫來所修集的善根、福德、因緣,在這一生當中成熟,這是非常非常不可思議!
【惟在當人始終不逆,荷擔起來,決定當得無上菩提也。】
末後這一句,雖然是勉勵的話,他不是隨便說的,也是真實語。我們有緣分讀到《金剛經》,有緣分聽到《金剛經》,就跟《彌陀經》上講的沒有兩樣,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那個地方是得生淨土;我們這個地方「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你能夠聞說金剛般若 》。你要是善根福德因緣少,這個聽不到。大家細細想想,我們講堂四周圍鄰居有多少,他為什麼不來聽?他沒有這個善根福德因緣。你們還從很遠的地方到這兒來聽經,他就在隔壁他都不來。善根福德因緣不具足,一點都不能勉強。佛在這個經上說得很清楚,不是一佛、二佛、三佛、五佛所種善根,無量劫來,善根非常深厚。所以我們自己要能體會到這個意思,了解事實真相,承認自己確實有深厚的善根福德,遇到這個機緣。今天關鍵就在底下這一句,始終不逆。我們今天聽到這是開始,在這一生當中要能夠保持,在我們全部生活當中依教奉行絕不違背,這就是信心不逆。發這樣的心、發這樣的願,前面講了,三種菩提心你就圓滿;直心、深心、大悲心都圓滿。荷擔起來,要把續佛慧命弘法利生的責任自己擔當起來,我們要真干!這樣的人決定當得無上菩提。江居士在這個經上勸勉我們,真正這樣干,將一切功德回向求生淨土,決定往生;不但往生,高品位的去往生。
【信心不逆中,既具三心。】
三心具足。三心是菩提心;直心、深心、大悲心,三心具足。
【即是具足三聚淨戒】
往往一般人疏忽了,以為大乘對於戒律好像疏忽了,好像不太重視;其實不然,大乘人的戒比小乘人還要清淨、還要嚴格。但是大乘人並不表現在事相上,小乘人在事相上非常執著。在古代,還有一樁公案,我們佛門叫公案,一般人叫故事,有個故事。唐朝時候,終南山的道宣律師,他專門修戒律,戒律精嚴,感應得天人送飯。他每天日中一食,他那個飯天人供養,天人尊敬他,戒律精嚴。有一天窺基大師從終南山下面經過,順便去訪問訪問,拜訪拜訪道宣律師。而道宣律師知道窺基學問不錯,教理通達,講經說法,玄奘大師的得意門生,但是在戒律規矩上他比較隨便一點,所以對他就輕慢;尤其人家稱他三車法師,對他並不怎麼尊重。於是道宣律師也想趁機會來教化教化他、來教導他。用什麼方法?天人供養叫他看看。你看看我一天日中一食,天人送供養給我,叫窺基法師看到生恭敬心、生慚愧心。哪裡曉得那一天,天人沒有來送供養,道宣法師目的達不到。窺基法師下山之後,第二天天人又來送供養了,他就責備:你昨天為什麼沒有送來?那個天人就跟他講:昨天山上有大乘菩薩在這裡,全山護法神護衛著,我進不來。道宣法師聽了,一身流冷汗,慚愧!這才曉得,人家外表隨便,心地清淨,才知道自己不如。一個是重形式,一個他不在形式上,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信心不逆裡面就具足三聚淨戒。
【直心便是攝律儀戒,深心是攝善法戒,大悲心是攝眾生戒。由此可悟經初言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之所以然矣。欲於此經信心不逆,決當從持戒修福做起。】
三心就是三聚淨戒。《無量壽經》經題「清淨平等覺」,是戒定慧三學。清淨這兩個字就是具足眾戒;平等是定,心平等就是定,定叫等持,等是平等;覺是智慧。清淨平等覺就是三學,不但是三寶,是三學。從這裡能看得出來,一法裡頭的確攝一切法,法法圓融。到這個地方,我們想想經初所說的,「持戒修福,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到這個地方,這個意思我們更清楚、更明白。如果不清楚、不明白,受持的心發不起來。受持就是依教奉行。這個心很難發起來,必須真的透徹,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才知道非這樣做不可。
【直心是斷德】
這個斷就是斷一切惡、斷煩惱、斷無明;斷德。
【成就法身】
就是證得圓滿的法身,要靠斷德。
【深心是智德,成報身。】
深心是智慧,唯有真實的智慧,才肯斷惡修善,才肯利樂有情,所以他成就報身,報身是智慧之身。
【大悲心是恩德】
對於一切眾生大慈大悲,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成就應化身】
報身是自受用身,應化身是他受用身,像《普門品》裡面所說,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
【信心不逆,成就如是種種功德,其福之殊勝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全在「信心不逆」這一句。真的是信心不逆,菩提心現前,三聚淨戒圓滿,圓攝三聚淨戒;將來的果報一定是證三德、成三身,所以它的功德殊勝不可思議。果報是成無上菩提,所以說不可思議!再看底下經文, 下面是舉要別明,先約教義來說明: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這是從教義上來說的,也就是講從教學的義趣裡頭來講。
【不可思議,指法身言,即是體也。】
本經處處都講到,法身理體、真如自性。
【性體空寂,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故必須離相自證。】
從這個地方我們也就體會到,為什麼佛教給我們要無住生心,那麼樣強調無住,無住就是離相。心要是有住,法身理體決定透不出來。佛法的修學,不僅僅是禅宗,任何一個宗派、任何一個法門,它的目的都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佛法修學真正的目的,要見性。為什麼不能見性?因為你心裡頭有執著、有妄想,所以你就不能見性。你有執著,你決定離不開六道輪回;你有妄想,你決定脫不了十法界。諸位要曉得,十法界裡成佛,那個佛沒斷妄想,那成的是什麼佛?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十法界裡面的佛。妄想斷掉了,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到一真法界去了。一真法界裡面兩種人,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別教登了地,這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他才叫真佛;分證佛,天台家講的分證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在《金剛經》裡面叫諸佛;《金剛經》上「諸佛」,諸佛是講哪個?就是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由此可知,非離相不可,你不離相你不能見性。
我們念佛人,你要不離相,不能念到理一心不亂。如果要念到理一心不亂,這是用金剛般若 來幫助我們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花開見佛。那個成佛太快太快了,實在不可思議!凡夫成佛,成圓教究竟圓滿佛,問題就是你肯不肯放下。同樣的,往生難不難?你果然能夠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一點都不難;難的是你不肯放下,難在這個地方。果然現在就放下,現在就往生,佛就來接引。這些道理事實真相都要知道,你都明了了,你心裡還有什麼恐怖?《心經》上講的「度一切苦厄」,所有一切恐怖你都沒有了。縱然是三次世界大戰,那個原子彈掉在空中,你看到,放煙火一樣的,你往生了!你說多自在,一點恐怖都沒有,看熱鬧!看完了就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來接引了,你看那個多麼殊勝、多麼莊嚴。所以一點恐怖都沒有,恐怖是什麼?恐怖是放不下的人。放不下,往生一點把握都沒有。徹底放下了,往生是上上品往生。
所以名字相要離。今天下午有一個同修打電話給我,他說他很煩惱,他念《無量壽經》,大概念了不少遍。他的日子不好過,人家罵他、侮辱他。他為什麼難過?著了名字相,每一句罵他的話,他都聽進去了,他都放在心上,好難過!你說這有什麼法子?如果真的懂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罵他的,罵幾個鐘點罵累了,我一句也沒聽進去,那多自在,不就沒事,什麼事都沒有!所以我跟他講,你功夫不得力,那個經、佛都白念了;真正功夫得力的話,哪裡有這個現象!著相,這就苦惱。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心緣就是心裡面的攀緣,怎麼離?剛才說過,心裡頭一切執著、憂慮、牽掛統統放下,都沒有了,心緣相就離了,這個離得干淨。這個事情必須要離相自證,這是人家幫不上忙的。諸佛如來大慈大悲,也沒有辦法幫我們的忙,一定要我們自己離、自己證。佛只能夠把方法教給我們,把理論講清楚了,方法教我們了,要自己去做。佛能夠加持我們的、保佑我們的、幫忙我們的,就是這些。
【不可稱量,指報身化身言,報化即是相用。】
我們講體相用,法身是體,報身是相,應化身是作用。報身不可稱量,是從壽量上說。法身無始無終,是體、本體;報身有始無終,真的是無量壽,有始無終;應化身有始有終。「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因此應化身無量無邊,特別是生在極樂世界。如果生在他方諸佛世界,還是有范圍的,一個大千世界、兩個大千世界,乃至十個、百個、千個大千世界,還是有范圍。唯獨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盡虛空遍法界,沒有范圍的。哪個地方眾生有感,他就在哪個地方現身,那個作用就跟如來果地上無二無別,所以不可稱量。要什麼樣的身分才達到這個目標?下下品往生的人,帶業往生下下品同居土,都是這樣的。這是西方世界無比的殊勝,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都贊歎,道理都在此地。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