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金剛經》第068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請掀開經本一百五十一面,倒數第五行,從注解第四段看起:

  【有因必有果。若非別造殊勝之因,速證殊勝之果者,定業之報,其何能免。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是也。古德雲:萬般將不去,惟有業隨身。此言萬事皆空,唯有因果在。由是觀之,人生在世,有何趣味?】

  這還是繼續來探討,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要是依佛在經上所說,他一定得到諸佛護念、龍天擁護。為什麼這樣殊勝的果報他得不到,他所得到的是為人輕賤?這是恰恰得到一個相反的效果,這裡面必有原因。佛為我們說,這個人先世造的罪業很重,應當要墮惡道的。由於為人輕賤之故,這個輕賤就是報;換句話說,重罪輕報,所以這並不是一個壞事情。真正明理,了解事實真相,不但對於世尊的經教不懷疑,不會生起疑惑之心,而且知道這是消業障。業障消除,境界當然就提升了。今天這一段小注裡面,是很值得我們警惕的。世出世間法都離不開因果,我們看大乘經典,《法華》講的是一乘因果,《華嚴》講的是五周因果,一乘了義的深經都不離因果,何況其余!這是我們首先要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我們才有出路。有因一定有果,有果當然有因。假如我們沒有特別造殊勝之因,速證殊勝之果,這一個人的一生就沒有辦法逃脫命運。我們一般人講:一生都是命,半點不由人!這個話說起來,我們聽到也很沮喪,聽到很悲哀!其實那是不知道怎樣轉變業因,他一生就受命運的支配。在這個世間,像這樣的人的確占大多數。

  最近幾天,報紙上有個小小的新聞,我那一天偶然看了一下,最近的日本年輕人一窩蜂都很喜歡算命。算命不是好事情,迷惑顛倒,前途渺茫,精神生活空虛,他才會去算命;如果我們的前途一片光明,生活很充實,那要算什麼命?過去金山妙善法師常說,他教人,我們不要去記掛著命運,也不必去算命,要緊的是懂得造業。業是果之因,命運是果,命運從哪裡來的?命是你自己造作的。你造善因,你的命當然好;你造惡因,你想好也好不來,就這麼個道理,所以一定要懂得造因。人有定業,所謂定業是前世所造,佛在經上告欣我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這個話的意思是,你要知道前世你造的是什麼因,我們這一生所受的就是。這個意思,前面也曾經跟諸位提到過。

  我們得人身,人身叫果。我們過去生中,大概五戒十善修得不錯,感得的果,果是得人身。雖得人身,每個人相貌不相同,體質不相同,我們講健康狀況不一樣。生活狀況也不相同,有人發財很富有,有人非常貧困,這叫做報。果跟報是兩樁事情,有果有報。果報都是過去生中所造的業因。哪一個人沒有定業,也就是哪一個人不是受命運的支配?不但這一生,可以講生生世世都是受命運的支配。為什麼會受命運支配?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這就是迷惑顛倒造業受報,這就是輪回的業緣。唯一的方法,修殊勝之因,能夠快速的去證殊勝之果,那就恭喜你,你就超越了。說到這一句,我底下不講,大家心裡也有數了。

  在我們這個時代,除了念佛求生淨土之外,沒有第二條路好走。佛教裡面法門很多,理論沒錯,方法也不錯,你去修修看就知道了,所以法門有難易的差別。其他的法門要斷見思煩惱,我們想想能不能斷得掉?見思煩惱是些什麼?頭一個就是我見,起心動念執著這個身是我。你什麼時候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你才能破見惑,證須陀洹果。《金剛經》上講的破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小乘須陀洹也做這個功夫,他做得有成績,如果沒有成績,他就不能證初果。他做得有成績,所以他證果。再把三界八十八品思惑:貪瞋癡慢疑,惡見,貪瞋癡慢疑這五種,惡見是屬於見惑,斷干淨了,這才能超越六道輪回,不容易!我們一天到晚起心動念,頭一個就是我,從來沒有把我忘掉,你才曉得難。其他法門要在一生當中成就,太難太難了!幸虧有阿彌陀佛,給我們建立念佛帶業往生的法門,這個法門真正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就是帶業。帶業是什麼?不要斷見思煩惱,就能夠成功。

  可是諸位在此地必須要搞清楚,見思煩惱沒有斷,怎麼能往生?這一句佛號有了功夫,把見思煩惱控制住、伏住;煩惱沒有斷,但是能伏住。所謂伏住是什麼?起心動念都是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相繼是一句接一句,沒有雜念滲透進來。這個並不是一心,我們一般講功夫成片,它的力量能夠伏煩惱。只要煩惱能伏住了,就能往生。伏煩惱這個意思,你如果還沒有聽懂,我們再換句話來講,其實意思是一樣的;就是放下,把你心裡面牽腸掛肚的事情,你所憂慮的事情,你所牽掛的事情,統統放下,單提一念阿彌陀佛就行了,這就伏了。如果一面念佛,一面還在打妄想,這個不行,這個不能往生。我沒有別的妄想,我利益眾生,弘法利生,行不行?也不行。弘法利生也不行。諸位要曉得,弘法利生你有這個心,前面講你心有所住而弘法利生,這個得的果報是福報,是人天福報,那個不是淨業,那是三界六道裡面的善業,所以還是在六道裡面出不去。弘法利生的事情要不要做?要做。要不要放在心上?不能放在心上。心裡面只可以放一個東西,阿彌陀佛,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不放,這樣的人決定得生。這是往生西方淨土必須要具備的條件,我們不能不知道。這就是造殊勝之因,往生西方淨土就是速證殊勝之果。我們這一生所造的業,過去生生世世所造的業,都帶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這叫帶業往生。

  帶到西方世界去了之後,還要不要報?不要報了,到那個地方成佛了。業到哪裡去?業還在,轉煩惱成菩提。諸位要記住,業並沒有斷掉,轉變了,轉成菩提。你阿賴耶裡面那些善業,你有這些善業的種子,將來你到十方諸佛剎土,三善道現身,度生說法。佛菩薩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也要有因緣的。緣是什麼?緣是我們眾生有感,他就來應。因是什麼?他過去生中他有六道的因,所以他能夠到六道來現身;過去世造的惡業,他有能力到三惡道受生,去度餓鬼、畜生、地獄;如果他沒有這些業因,他哪兒也不能去。由此可知,善惡業習不是沒有好處,好處也挺多的。就是到佛的境界,他把它轉成度眾生的緣分,轉成這個,轉煩惱成菩提。佛法裡面常講斷,其實斷就是轉;轉了之後,的確它是沒有報,他憑這個去示現。如果沒有業因,他就沒有法子示現。如果不能往生,我們的定業決定沒有辦法來轉,這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為什麼有來得早、來得遲?這個看緣。佛在經上把這些事實,給我們說得很清楚、很明白。因要變成果,當中一定要有緣,如果緣沒有,沒有遇到緣,雖有因不能結果。譬如我們舉個例子,我們種瓜,瓜是果,瓜的因是什麼?種子;瓜子是種子。它必須要有土壤,要有水分,要有陽光,要有空氣,它才會發芽生長開花結果。如果我們把這些緣都斷掉,把這瓜子裝在茶杯裡面,裝一百年它也不會結成瓜。為什麼?緣斷掉了。所以佛法裡面講因果,省略了,當中還有一個緣,這是我們一般講因果,因緣果。而佛在經上常常對弟子們說法,他不講因果,他講緣生。可見得「緣」真的是關鍵。我們能夠念佛往生成佛,憑什麼?憑緣。《彌陀經》上說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我們遇到的緣殊勝,這一生當中能把緣抓住,我們想得什麼果報,就能夠得什麼果報,這是佛在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現在的心想是緣,阿賴耶識裡面含藏的種子那是業因。所以果報來得早、來得遲,不是別的關系,是緣的關系。遇到緣遇得早,它就早結果,遇得晚,就晚結果,但是那個因永遠不會消失,這是我們要知道的。你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我們起心動念一切的造作,自然就小心謹慎。決定不能造惡因,因雖然造得小,必有果報。

  古德雲:萬般將不去,惟有業隨身。這是永明大師所講的,這個世間我們空手來的,將來還是空手去,一樣都帶不走。說空手來空手去,這個相已經講得很粗很粗,要是照《金剛經》前面的教義來說,萬法緣生。它的真相,剎那九百生滅相續相而已,實際上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哪裡還要萬般將不去,還要說一個來去,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但是業隨身,業會跟著你,遇到緣它就現果報。所以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不要再問命運,要問我們現在造的是什麼業,這才是真正聰明人。我們在業上轉自己的命運,這是聰明人,這樣的人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裡,改造自己命運,創造自己命運。學佛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我們的佛叫白學了。世間人問你學佛有什麼好處,最低的好處,我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這是最低的好處,我不受命運的擺布,不受命運的愚弄。我們能把這一點說清楚,學佛的人就多了。

  此言萬事皆空,惟有因果在。這是一點都不錯。由是觀之,人生在世,有何趣味?這句話的確是把人間看破了,我們常講看破世界。這樣說起來,學佛的人不是很悲觀嗎?人生有什麼意思?有什麼趣味?也許有很多人聽了這個話,學佛很消極,佛法是消極的,殊不知這些話不是給學佛人說的,是給沒學佛人說的。學佛的人不一樣,人生在世趣味無窮,他真的覺悟了,他真的明了了。沒有學佛,你被環境支配,被命運主宰,這個很可憐,的確是沒有意思;學了佛之後,我們支配環境,主宰命運,得大自在。《心經》大家常常念,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自在!自在就樂了,不自在就苦了。所以佛法給我們的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幾句話純粹是講世間迷惑顛倒,他們所受的果報。

  【造業,業障也。】

  造是造作,身語意都造作;身是動作,語是言語,意是念頭。一個念頭善,一個念頭惡,雖然沒有變成身語的行為,但是你已經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已經造了業。在佛門當中,大小乘戒律結罪就不一樣。小乘戒律結罪完全是講事相,像我們世間的法律一樣,要拿出證據出來,沒有證據不能結罪的。大乘戒律不一樣,大乘戒律,起心動念,在這個地方結罪。所謂小乘戒是論事不論心,我恨這個人,我要殺他,但是我碰也沒有碰到他一下,這個不犯殺戒,小乘不犯殺戒。大乘法裡面那就不行了,起心動念想殺他,你就犯了殺戒;我沒有殺他,你已經動念頭了。所以大乘戒難持,小乘戒好持,小乘是論事不論心,大乘是論心不論事。在大乘法裡面,我恨那個人,想殺那個人,可是殺錯了,殺的那個人,我沒有起心動念,那一邊不結罪;你沒有起心動念,那個沒有罪。可是你起心動念那個雖然沒有殺他,那一邊結罪。大小乘戒律在精神上不相同,所以大乘戒難持,論心不論事,在起心動念上結罪。所以,起念動念就造業。業,它就是障礙,障礙什麼?障礙了智慧,障礙了清淨心,障礙了戒定慧,所以叫做業障。

  【墮惡道,報障也。】

  造作的惡業,當然它所感的果報在三惡道。三惡道那個報也叫障,障什麼?障修行。惡道眾生修行,比我們人道要困難得太多太多!我們為一個人講經,或許他還能聽得進去,你去為一個畜生講經,它能接受嗎?它能奉行嗎?困難就多了。所以為餓鬼、為地獄弘法非常非常困難。大家曉得,地藏菩薩很慈悲,常常化身到地獄裡面去度眾生,他到地獄去度哪一種眾生?專門去度過去生中生生世世老修行,老修行他阿賴耶識裡面佛的種子還有力量,臨終一念打了個妄想墮到惡道去,不幸墮惡道去了,這種情形說實在的話,很多很多。一般念佛人、修行人,臨終之後他沒有能力出三界,必定還得要繼續搞輪回。在他神識沒有離開他身體之前,這是經上常講的最低限度是八個小時,神識沒離開,家裡人不懂得,在他的旁邊,又去摸他,又去推他,又哭又啼,他生煩惱,生瞋恨心,這一念瞋心起,惡道去了。瞋恚墮地獄,家親眷屬不知道道理,不曉得事實真相,把他送到地獄去了。可是這個人多生多劫他有修行,他有念佛、有這個善根,地藏菩薩給他做善緣來度他超出惡道。地獄道能夠度到餓鬼道就超生了,那就是很大的利益,是這麼一樁事情。所以臨終的人,那個處理要小心。從前弘化社印了兩個小冊子,最早的叫《饬終津梁》,專門講這個事情,用文言文寫的,比較深一點。後來依據這本書改寫成白話文叫《饬終須知》,這個流通得很廣,我們要多看看,知道遇到臨終,或者家親眷屬朋友,知道應該怎樣如法的來處理,非常重要!所以報也是障,障礙修行。

  【不知罪業之不可造,惑障也。】

  迷惑,這個地方講三障:業障、報障、惑障。我們回向偈裡面常常念「願消三障諸煩惱」,哪三障?不曉得。不曉得,這麼個消法!三障你要曉得,要知道懂得怎麼個消法。迷惑顛倒他才造作罪業,一個很清楚的人、很明理的人,他不會造罪業。為什麼?他知道罪業果報太可怕。寧願我現在受苦,我現在受苦無所謂,時間不長;如果造作惡業墮三途,麻煩就大了。世間人雖然不曉得六道的狀況,但是我們常常聽說人死了就作鬼,六道輪回,怎麼人死了就作鬼?他怎麼不再作人,他怎麼不生天,為什麼偏偏就作鬼?大家都這麼說法,自古以來就這麼說法,仔細想想也不無道理。貪心變餓鬼,貪是餓鬼的業因,貪心重的人都到餓鬼道去了。我們想想世間人有幾個不貪?貪心確實占很大多數,那說人死了都到鬼道去了,這就不能說沒有道理,貪心變餓鬼。可是到了餓鬼道,業障、報障、惑障嚴重了。人間的壽命很短,餓鬼道的壽命很長。餓鬼道他們的一天是我們人間的一個月,餓鬼道裡面十二天,我們人間就一年。佛在經上也用這個計算法,一個月三十天,一年十二個月。鬼的壽命多長?最短的也要活一千多歲,去不得!你才曉得那個真可怕!佛的話我們要相信,佛在這個經上說的,「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不要輕易的把佛所講的話當兒戲,是真的,是事實。由此可知,墮到餓鬼道想出來,不是容易事情,時間多長!地獄更不能去,而地獄業因很復雜,佛在《楞嚴經》上把地獄道講得特別詳細。我們通常講六道、講五趣,《楞嚴》說七趣,講得非常詳細。而七趣這一段經文,講地獄幾乎占一半。佛為什麼要這樣詳細講,就是提示我們地獄的罪業決定不能做。因為墮到地獄,地獄裡面的一天,它那個講法有很多種,我們講一個最簡單的、最短的,我們人間二千七百多年是地獄的一天。我們中國在這個世界上號稱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地獄不到兩天。而地獄的壽命,短命的是萬歲,長命的是萬萬歲,不得了!非常非常可怕!所以惡業,我們知道這個事實,不敢做了,決定不能做。這是把三障說出來了。

  【雖大富大貴、乃至生天,到頭免不了一個苦字。】

  我想這句話,每位同修都有相當深刻的體驗。我們生在這個社會上,哪一個人不苦?現代的社會,高科技的社會,生存在這個世間要拼命、要競爭。這個爭多苦,你要是不爭,不去競爭,你就沒有生活。所以大家為了生活,為了財富,拼命在那裡競爭,一般人都認為這個觀念是正確的、是對的,哪個人不在這裡拼命爭?其實這個觀念是錯誤的,無論你怎麼爭,你所爭到的都是你命裡頭注定的,命裡有的。剛才講「只爭來早與來遲」,你拼命爭,也許來得早一點,你不爭它還要來,可能來得遲一點,終歸是要來。所以你拼命去爭的,還是你命裡頭有的,你何苦來?觀念錯誤。安分守己,斷惡修善,老老實實過日子,沒有過不去的。知道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即使生在現代這個時代,生活還是過得很自在,理不可不明。錯誤的觀念帶給你什麼?帶給你苦,這個競爭苦,與你所得的果報沒有太大的關系。迷惑造業是苦。

  【凡夫不知此三皆是虛妄相想,執迷不悟,障其見道、修道、證道,故謂之障也。】

  這是把三障,障的是什麼說出來。凡夫不曉得這三樁事情的真相,不知道這三樁事的道理,那是個什麼東西?虛妄相想。虛妄相想,是世尊在《楞嚴經》上說的。本經經文上雖然不是這幾個字,可是意思相同,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都是這個意思。凡夫的難,難在執迷不悟,他不開悟,執著他的迷情,他總以為他的想法、看法、做法,是對的、是正確的,哪裡曉得完全錯了,這樣障他見道。什麼叫障見道?縱然遇到佛法,聽不懂,沒聽進去,這是業障,不能見道。有些人佛法明白了,想修,工作太忙,沒有時間修行,障他修道;有些人的的確確他在真修,將來不能證果,障他證果,這也很常見。有許多學佛的人,不能接受念佛法門,他去參禅,他去修定,他去持咒,他天天修神通感應,他搞這些,不肯念佛求生淨土,這就是障他的證道,非常可惜!故謂之障,障的意思也說出來了。

  【學佛唯一宗旨,在於除障。】

  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學佛,學佛為的是什麼?除障而已。

  【一切佛法,一言以蔽之曰,除三障而已。】

  無論是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不但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為法界眾生所說之法,都是為了這一樁事情,幫助眾生除障而已。障怎麼除?這個經上很妙!這個經上教我們「應無所住」,就除掉了。應無所住意思就是不執著,再說得明白一點就是放下。看破是智慧、觀慧,放下是修行。這個經上常常提的觀行,觀是什麼?看破。應無所住是看破,而生其心是修行。生心就是無住,無住就是生心,兩邊不著,兩邊不離,真所謂大乘中道。這個除障效果最殊勝,也最快速。般若 ,特別是《金剛般若 》,自始至終就是為我們說這樁事情。

  【此節經文,是明業力不可思議。受持讀誦此經,為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

  這是應該的,原本就是這個樣子的。可是現在這個人他得的果報恰恰相反。

  【今以夙業故】

  這個人是過去生中的業障,業障很重,讀經不但不為天人阿修羅所供養,還被人輕賤。業力之大,我們也能夠想像得到一些。這是業力很重很重,不是普通的業力。

  【起惑為造業招苦之根】

  惑是迷惑。這個事情是大事,是很嚴重的一樁大事。我們怎麼曉得自己迷惑(起惑就是迷惑)?這部《金剛經》如果從頭我們讀到此地,這個問題應該自己能答得上來。起心動念就是迷惑,你起一念惡心是迷惑,你起一念善心也是迷惑。可是我們有沒有辦法做到不起心、不動念?這做不到的。由此可知,我們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都在迷惑之中。我們對人對事對物,總有一個我的看法、我的想法,我想怎麼做法,這都是迷惑。這大家明了了。迷在哪裡?「我」就迷了。迷是凡夫,不迷是菩薩。這個經上的標准,明明說得清楚,「若菩薩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菩薩」,那個見就是念頭。你還有這種見解,還有這個念頭,起心動念我怎麼想法,我怎麼看法,你已經起惑迷了,還有什麼看法想法的!這個就是造業招苦,招苦是受報。

  為什麼會造業?為什麼會受果報?都是為了迷惑。世尊當年在世,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當中,講般若 就用了二十二年,幾乎占他一生講經說法的一半時間。由此可知,般若 重要。般若 在整個佛法裡面是中心,為什麼?唯有般若 能斷惑,這真的叫從根本修。我們解決問題從根本上解決,首先你要認識清楚,起心動念就是無明,起心動念就是在造業。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起心、不動念行嗎?有什麼不行!你以為不行,是因為你從來都沒有做過,你以為不行。你要真正去做的話,不起心、不動念,不錯,好極了!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事情來了,來了馬上就辦,立刻就應付,不需要思考。你們辦事要想好幾天,打妄想,迷惑!有般若 智慧的人不要想,事情來了馬上就辦,而且他辦得非常妥當,辦得恰到好處,一點過失都沒有。他憑什麼?智慧。智慧是照,像鏡子一樣,現前的時候,它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思考,一思考就壞了。你不妨試試看、學學看,什麼事情都不要用思考。平常沒有事情就老實念佛,念佛是修清淨心,用清淨心來處事待人接物,用清淨心來生活,你就很快樂。我們常常在講席上說,心清淨身清淨,身清淨就不會生病,不會衰老。你們每個人都怕老,可以不老嗎?可以,清淨心就不老;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就老得很快,這是真的,你可以能夠試驗得出來。你看一般人在工作的時候,工作的時候他每天去想,它有個范圍,總想他的工作,他會衰老,他慢慢的衰老,衰老得不會很快。等到他退休了,沒事情做了,沒有事情做,他胡思亂想,他那個想的沒有范圍,亂想!因此他老化得特別快。你看退休的人,一年就好像十年沒見面,老得那麼快!由此可知,佛講的話沒有錯,一切法從心想生。

  我們念佛的人,天天想佛,佛不老,你看哪個佛有胡須?佛都沒有胡須,佛也沒有白頭發,天天想佛,你怎麼會老?你的相貌、身體就跟佛一樣,想佛好,想菩薩好!愈想身體愈好,愈想愈年輕,愈想相貌愈圓滿。法從心想生,佛跟我們這樣說;其實世間看相算命的人也常說,相隨心轉,這是一般看相算命的他都常說,相隨心轉。心清淨,身就清淨,心很年輕那身就不老,就這麼個道理,這有道理!你愈想,沒錯!是這樣的。只要大家明理,認真去修學,殊勝的果報、圓滿的果報都可以得到。所以起心動念、打妄想是造業受報的根本。

  【惑滅則業苦隨之而滅】

  真正大乘學人,真正上根利智,他修行他不在報上改,他也不在業上改,他在惑上改,這是最高明的;惑上改是從起心動念上改。而後我們才曉得,淨宗這個法門不可思議。淨宗從哪裡改?惑上,從起心動念處。他教導我們淨念相繼,淨是清淨,沒有一個雜念,專念彌陀;彌陀是自性的德號,一切清淨法中第一清淨,沒有比這個更清淨。相繼,相繼是念念不間斷,念念不間斷就是前面講的薰修的力量。所以念佛人,每一年或者是隔半年打個佛七,打佛七的用意何在?勘驗自己的功夫,就是測驗,測驗自己的功夫。佛七不是為別的,就等於說學校作學生考試一樣,這幾天當中試驗試驗,看你功夫到什麼程度,看你的功夫得力不得力;功夫是在平時,這幾天是測驗一下。惑滅了,業苦隨之都滅了。

  【三障既消,便三德圓成、三身圓顯。此經,的是斷惑除障,達於究竟之經。】

  末後這幾句贊歎《金剛般若 波羅蜜經》。惑業苦三障消了,三德是法身、般若 、解脫,我們今天依照這個法門來修學,三障雖然沒有消得干淨,消個一、二分,消一分就得一分的三德,消二分就得二分的三德。不是說一定要消多少,這三德密藏才能現前,不是的,隨消隨得。這裡面最顯著的就是解脫。般若 、解脫,般若 是智慧開了,我們常講你要是真依照這個方法去修,你的煩惱輕了,執著輕了。還是執著,不像從前那麼重,分別執著輕了,把一切世緣看淡了;智慧增長,從前處事待人接物糊裡糊塗的,現在聰明了,也會做人了,也會說話了,變聰明了;這就是業障消除的現象,在生活裡面自在了。我相信每位同修要是認真修行的,這個現象你自己會體驗得到。愈是用功得力的人,這個現象就愈顯著。我們學佛常常讀經,過去這個經天天讀,意思不懂;現在一念,忽然看到這裡面有意思出來,這就是證明你功夫得力。心愈清淨,經義無有窮盡,遍遍都有悟處,所以你念得法喜充滿。如果念得沒有悟處,那就念得很苦惱,枯躁無味。愈念愈有味道,愈念愈明了,愈念經裡頭的意思愈多,被你發現了,被你看出來,那叫真正的快樂。所以這個境界,一些同修應當有的,這就可以證明三障既消,三德圓成,三身圓顯,我們從這裡得到一點消息。所以,《般若 經》確確實實斷惑除障,幫助我們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請看底下這段經文,明滅罪得福,這很要緊:

  【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個意思在底下小注裡頭我們再來探討。

  【此正明經功不可思議】

  這個經的功用,它的作用不可思議。

  【以今世人輕賤故】

  我們受持讀誦,乃至於為人演說,還遭到世人輕賤。當然我們初初遇到這個境界,心裡免不了有一點難過,有這麼一個念頭現前,要知道是業障現前了。遇到人家輕賤、侮辱你、障礙你,你心裡難過,你的業障現前了。趕緊把這個經多念幾句,或者是就專門念這一段,把這一段多念幾遍。要曉得,這正是自己業障消的時候;你要有個不服氣,心裡又難過,還有怨恨的心,那完了,你又造業了,你的業障怎麼能消得掉?遇到這個逆境應該生歡喜心、感激的心,他來侮辱我,他替我消業障,不容易!他造惡業替我消業障,我怎麼能不感激他,還去埋怨他,哪有這種道理!那是自己完全不通。

  【當知佛經常說,善惡二業,各有因果,各各並存,不能抵消。故經百千劫,其業不亡也。然則奈何,惟有極力消滅惡種之一法耳。】

  這一段在理論上說沒有問題,在事上非常非常的困難,很不容易。佛講的話沒錯,我們作善作惡各有因果報應,善惡不能抵消的。不要以為我過去造的惡業,現在多做一點善業,將功折罪,那是世間的想法,佛法因果裡面沒有這個說法。善確定有善的果,惡一定有惡報,沒有辦法抵消的。所以我們起心動念不能不謹慎,一切造作不能不思考,惡業萬萬造不得。我們就是受人家冤枉,吃了虧、上了當,也生歡喜心,做為還債想,這了了,這樁事情了了,了了就很痛快,報掉了。不能有怨天尤人,不能有報復的這個念頭,你的心才清淨。我們修什麼?修清淨心。這些念頭橫在心中,你的心怎麼會清淨?所以業要消。消業的方法,實在講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往生淨土。順境也好、逆境也好,都不能放在心上,都要放下。一定要曉得,惡的念頭不放下,招來三惡道的果報;善的念頭不放下,會招來三善道的果報。

  三善道不是好事情,你在世間看看就曉得,哪一個大富大貴的人不造業,他造的比我們多。我們是貧寒人家,我們吃眾生肉機會很少,他們一天三餐還不夠,還要吃點心,單單這上面造的業,就太重太重了,其他的都不說。所以富貴決不是好事情;如果富貴是好事情,釋迦牟尼佛何必示現出家?他為什麼不去作國王?我們世間人常講,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他為什麼不要,他要來出家?他曉得那是業障,惑業苦那是三障,有什麼好處!幾個人能夠把天上人間富貴看出它是三障,障道!佛在經上常講「富貴學道難」,學道就變成障礙。因此我們決定不能動一個念頭,求人天的福報。縱然這個福報現前,過去生中有福,這個福報現前,現前之後要懂得捨,自己不要享受,我這個福報供養大家享受,這個好!有福給大家享,自己不要去享,那你就真正有福報。有福報自己享,那你就又去搞三障諸煩惱,你不是消三障諸煩惱,你是再修三障諸煩惱,怕你三障煩惱不夠,再多修一點!

  【若依最上乘了義之教,修殊勝因,克殊勝果。如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便可將夙世所有惡種,連根帶葉及其將成未成之果,斬斷鏟除。豈止善果先熟,不令惡果得成已哉。】

  這是個好方法,實在說無比殊勝的好方法。此地所講的最上乘了義之教,就是淨土三經、五經,不能小看,不能把它看輕。三經,現在淨宗經典是五經一論,六部東西分量都不大,合印在一起也只薄薄的一本,這是如來真傳之寶,諸佛真傳之寶,我們要認識清楚,一切佛法裡面是第一法門。善導大師所說的,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是佛度眾生出三界、斷煩惱、成佛道的第一法門。我們能認識清楚這是大福報,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那是大福報,你真的認識清楚,辨別清楚,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在這個方法裡面修成功,什麼叫成功?往生有把握,決定往生。這時候如果有其他差別因緣,你可以修學一些大乘經論,涉獵別的。什麼因緣?為了度眾生方便起見,這一批人淨土經緣不成熟,他喜歡《楞嚴經》,那怎麼辦?就跟他講《楞嚴經》。那一批人喜歡《華嚴經》,好!就跟他講《華嚴》,才可以學其他的法門。這裡面的條件,就是最低限度我有能力往生,我才敢做。這也是大慈大悲,犧牲品位。過去天台宗智者大師就跟我們做了一個榜樣。智者大師往生的時候,學生向大師請教:你老人家一生修淨土,往生是什麼品位?他說得很謙虛,我往生只有五品位往生,五品位生凡聖同居土,品位不高。他老人家說的,因為一生領眾,領眾要分心,要管寺廟裡面大大小小事情,要分心,不能專心念;又要教學,他是天台宗的。因為這些閒岔,打閒岔、夾雜,所以往生的品位不理想,但是你要記住,他有把握往生。如果我們是連一點把握都沒有,也要搞那麼雜,那就危險。所以這裡頭有底限的,最低限度他決定有把握往生,夾雜一點利益眾生,這是大慈大悲,捨己為人,可以!如果自己往生毫無把握,不能干。《無量壽經》上講得很清楚,即使供養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不如清淨求正覺,比不上往生!你供養無量無邊的如來是福,福不能度自己,不能斷煩惱,不能出三界,不能成佛道,一定要念佛求生淨土,這才是你真正覺悟了,真正不迷惑了。所以求生淨土,就能把無量劫自己的惡業種子,這個地方也是比喻話,斬斷鏟除,實際上是帶業往生。生到西方世界之後,雖然有惡業、有業因,西方世界沒有惡緣,剛才講的,因要緣才能夠現果報。西方世界沒有惡緣,所以你惡習氣種子帶得再多,到那個地方都不會結果,沒有惡緣,道理在此地,所以不只是善果先熟。

  【所修是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則能造之心既空,所造之業自滅。所謂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空時罪亦亡。】

  這兩句偈所說的都是事實真相。《金剛經》上教給我們修行的總綱領是「應無所住」,無所住就是不執著。不執著我相,這就是無我相;也不執著法相,就是無眾生相,一切法是眾生相;亦無非法相,非法相是空。前面「我、法」是有,空也不能執著,這個意思前面都說過。三界之內要是執著空相,將來生四空天。三界之外要是執著空相,就變成聲聞、緣覺,那是相當一個長時間住在偏真涅盤,偏真涅盤就是空相。所以,空有兩邊都不能執著。「應無所住」,是不著有相;「而生其心」,是不著空相,兩邊都不著。念佛人要記住,「應無所住」是萬緣放下,不但世間法放下,佛法也放下。「而生其心」,就生一個專念阿彌陀佛的心,生這個心,好!可見得我們念佛人,真正是受持《金剛般若 波羅蜜》,怎麼可以說念佛人沒有智慧?念佛人智慧達到顛峰,念佛人是受持《金剛般若 波羅蜜》。只有一些不明教義的人,才發生許許多多的誤會;通達教義,他曉得念佛是高度的智慧。能造的心空了,兩邊不住,空有兩邊不住,心空就是心清淨了,所造的業當然就滅了。這個滅就是自自然然的轉變,所造一切善惡業統統轉變成菩提,轉煩惱為菩提。業有沒有?沒有了,都變成菩提。

  業消除了,菩提增長,這真正是罪從心起將心忏。這個意思前面講得很清楚,罪從哪裡起?惑起,迷惑。惑就是起心動念,罪從起心動念那個地方起來的。我現在修清淨心,心裡面一個妄念都沒有了,罪就忏掉了。心裡面念念是阿彌陀佛,將來果報在哪裡?六道裡頭沒有阿彌陀佛,十方諸佛剎土裡頭也沒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將來果報只有那個地方去了,決定往生。心若空時罪亦亡,心地清淨,罪就沒有了。

  由此可知,只要你心裡面還有念頭,有什麼念頭?細念頭就不說,說粗念頭,有是非人我,你的業都在,沒轉!你要知道你這一生一定還是受業力控制,你自己做不了主宰。袁了凡居士,最近這個書印得很多,都在外面結緣。袁了凡居士還是被業力控制,沒有能力超越,他只不過是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斷惡修善。把他自己這一生的業報轉過來,他只做到這一層,這一層不是上乘功夫,普通的功夫,上乘的功夫是轉煩惱成菩提。為什麼了凡居士還是轉不過來?因為他世俗裡面名聞利養的心沒有斷掉。他求功名、求富貴、求兒女,他心裡還有所求。若以《金剛經》的方法,他成佛,那不是凡夫,不是得人天富貴,那是去成佛、成菩薩,那個果報不可思議!佛在此地教給我們,是大的方向、大的目標,無比殊勝的果報。我們心要清淨,知道世間、天上這些富貴都是一場空,都是剎那因果相續的現象,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我們心裡面牽掛這些干什麼?這是決定錯誤,這就是迷惑顛倒。

  我們不讀《般若 》,對於這個道理、事實真相很難看透。《般若 經》的功德不可思議,就是把這些理事,樣樣給我們分析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讀到、聽到,一定要記住,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一念不提醒就又迷惑了。為什麼會迷?因為惡習的種子是無始劫以來養成的,早已經養成習慣,不要去起心動念,這個妄念就起來。修行功夫沒有別的,就是要把這一句佛號;佛號生疏,這幾年才學的,所以生疏,不用心提起它就忘掉了,妄念就起來了。所以我們要怎樣把生的變成熟的;把那個妄想習氣很熟的,把它變成生的。你能用這種功夫,你就有成就。怎麼樣把妄想變成生疏?把妄想給忘掉,遠離一切妄想。如何把佛號變成熟?天天去念阿彌陀佛,把它念熟,淨念相繼,把它念熟。然後你的功夫自然就得力,得力就是「心若空時罪亦亡」,你得到輕安,你得到自在。

  【「當得」二字,既蒙世尊親許,即是授記。】

  我們有很多同修,在佛經上看到佛當年為一些弟子授記,感覺得非常羨慕。我們自己很不幸,一生一個善知識都沒有遇到,別說授記。其實你完全想錯了,諸佛世尊常常給你授記,你沒有在意、沒有接受,你說這可惜不可惜?這個地方就是給你授記。你不能夠直下承當,你要是直下承當,這裡就是給你授記。我們星期天在此地舉行三皈傳授,有同修拿皈依證來問我:法師,這皈依證上怎麼沒有我的法名?我說:法名妙音不是明明印在皈依證上?這是大家都一樣的。為什麼會取這個名字?這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授記的。我們用授記的名字多好!《無量壽經》末後一品,佛給我們講,我們娑婆世界的這些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將來在極樂世界成佛,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而後應化到十方世界去示現成佛度眾生,佛的名號都叫妙音如來。你們要曉得,為什麼叫妙音如來?妙音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個音妙!我們是念佛成佛的,將來教化眾生,也是用這個方法普度一切眾生,簡單明了,一句佛號就能普度一切眾生圓成佛道。這樁事情知道最透徹、最徹底、最究竟的,是大勢至菩薩。

  你們看《大勢至圓通章》,一開端「我與五十二同倫」。那個五十二不是五十二個人,五十二是講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這個五十二。這五十二你就曉得,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用什麼方法?一句佛號,四個字,無上妙法!還有哪個比這個更簡單的,沒有了!又簡單、又容易、又穩當、又快速,這才叫第一法門。大勢至菩薩智慧在文殊之上,在普賢之上,文殊、普賢還搞一大堆法門,最後才導歸極樂;大勢至菩薩干脆,單刀直入一點麻煩都沒有,所以夏蓮居居士稱贊大勢至菩薩是淨宗初祖。這個淨宗初祖是法界初祖,盡虛空遍法界,哪一個人最初提倡念佛?大勢至菩薩。所以大勢至菩薩是法界初祖。我們娑婆世界,普賢菩薩是初祖。世尊示現成道,第一個二七日中講《華嚴經》,普賢菩薩在華嚴會上,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普賢是我們娑婆世界的初祖。在中國提倡這個法門的是東晉遠公大師,是我們中國的初祖。今天我們要講淨宗初祖,初祖有三位,實實在在不可思議!「當得」兩個字就是授記,貴在我們自己能夠直下承當。

  【受持讀誦此經,為人輕賤。其中含義,說之不盡。】

  當然這裡面因緣無量,而且個個人還有差別的因緣,共業裡面還有別業,所以因素非常復雜。這個地方把它歸納成五大類,總不外乎這幾個原則:

  【一、令知因果可畏,惡業不可造。幸仗金剛般若 之力,得免墮落,而猶難全免也。】

  這個話是真的,只要我們學佛,人家瞧不起我們、輕慢我們、侮辱我們,都在這個范圍之內,自己一定要覺悟,罪業很重;否則的話一定得到大眾歡喜恭敬供養,這是一定的道理,不應該得這個果報。有這種現象現前,自己一定要反省,我們自己業障很重。幸虧我們遇到大乘了義深經,我們讀誦學習。受持這兩個字,諸位一定要記住,受持是依教奉行,真去做!這就叫受持。不是我每天把經念兩遍,那個不算,那是讀誦不是受持。受持是依教奉行,認真去做。雖然認真做,我們做得不夠圓滿,不夠徹底;換句話說,我們業雖然消了一部分,沒消得干淨,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可以免墮落,但是不能夠全免,只能夠免一部分。這是第一個意思。

  【二、令聞上來恭敬之說,不可著相。著相則遇不如意事,必致退心。】

  般若 教學的原理原則,就是「無住生心,生心無住」,無住就是不執著,所以執著就錯了。縱然你業障很輕,修學大乘佛法到處都受人恭敬,受人禮拜供養,這個相不能著,一著之後你就墮落了。不要說遇不如意的事你會退心,當然退心;縱然事事如意,你也墮落,為什麼?墮在名聞利養裡面去了,名利害死人。這是我們學佛的同修,無論在家出家,都要提高警覺,名利絕對不是好東西,這是極重的業障,不但沾不得,碰都碰不得。名利絕對會來,來的時候要知道拒絕,要能把它放下,決定不沾。

  【三、令遇拂逆之事,亦不應著相。應作滅罪觀。】

  這就對了。我們現前遇到種種不如意,不要放在心上;要知道我修的是什麼,我修清淨心,清淨心中苦樂都要離開。逆境不能執著,順境也不能執著,著就錯了,著就又造業了,順境著也造業,所以兩邊都離,這就沒事情。

  【四、一切眾生,夙業何限。極重果報,此經亦能消滅。】

  這是真的,如何能消滅?這個經就是教你放下,放下再放下。上面跟諸位提起的,菩薩放下十信位,他就升到十住位;放下十住位,他就到十行位;放下十行位,他就到十回向位;放下十回向,他就登地;放下十地,他就是等覺;放下等覺,他就是妙覺。你不肯捨怎麼行?所以大乘佛法沒有別的,自始至終無住而已!就是教你一直放下,放得心裡面干干淨淨的,沒有東西可放了,那就成佛了。還有一樣東西沒放下,那你不是佛,你還是菩薩,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放下,所以他是菩薩位,他沒成佛。所以,這個經就是教我們放下。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不要想著明天生活怎麼過,明天還沒到,你打這個妄想干什麼?沒有必要!凡夫就是惑重,迷惑太重,他總要想明天,總要想過去,全是妄想,與事實毫不相關,都是打妄想。事實的發生,業果都是有一定的,這個前面講的,這都是定業。真正聰明人、真正明白人,他相信佛講的話沒錯,佛講的話句句真實,我們依教奉行,自己一定得利益。末後這一條:

  【五、令知因果轉變,極其繁復,應觀其究竟,不可僅看目前,淺見懷疑也。】

  這是提醒我們,因果的轉變真的很復雜。唯識經論裡面說得很詳細,說得非常的繁瑣;說得再詳細,實在講也是說個大概而已,真正細說不可能的,但是比一般經典說得詳細。《楞嚴經》上說得也相當的詳細。轉變,最要緊的是在用心。而轉變,真正從究竟圓滿、從根本上轉,無過於清淨心。業因果報統統不要理會,專修清淨心,那個轉變才真快,再繁雜的變化,他也從根把它轉掉了。這是我們在歷代,也有在現前念佛往生的人,我們能看到。他臨命終時,他不生病,曉得什麼時候走,站著走的,坐著走的,走得那麼潇灑、那麼自在,那就是轉過來的。諸位想想,如果沒有轉過來,輪回心造輪回業,哪有那麼痛快!轉得那麼徹底,轉得那麼圓滿的,又往往是我們瞧不起的人。他修行我們瞧不起,你看看他的罪都消滅掉,他對我們並沒有怨恨。他沒有讀過《金剛經》,也不懂《金剛經》的意思,但是《金剛經》的教訓他都做到了,這個妙不可言!他自己常生慚愧心,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做粗活出身的;他常常這樣想,我樣樣都不如人,對於任何一個人都恭敬,人家罵他,他也恭敬,打他,他也恭敬,他的業障就這麼消掉了。所以他臨終走得自在。

  今天晚上我們在飯桌上提到,倓虛老法師,哈爾濱的極樂寺,修無師在那裡往生的,《念佛論》裡面講得很清楚。修無師是作泥水工,不識字也沒有聽過經,在寺院裡做粗活,人家不肯做的粗事他做,他就會念一句阿彌陀佛,走的時候那麼自在。所以我們讀《金剛經》,仔細觀察一下,他的業障消掉了。這是我們修行真正的好榜樣,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不能輕視,真正不可思議!它能幫助你達到清淨心,清淨心是真正從根本修,把你無始劫的業障習氣就這麼樣拔掉了。所以我們要看,要看究竟,要看他的結果,不能看眼前,不能把眼前這個現象我們生起懷疑。生懷疑,剛才講,業障現前,你沒有智慧,你對於佛在經上講的教義,你沒有聽懂、沒有明了。真正明了、真正聽懂,順逆境界裡面,這個心都是平淡的。順境平常心處之,逆境還是平常心處之,絕對不會被外頭境界所動;為外面境界所動,就是功夫不行,功夫不踏實,這是不得力,功夫不得力。所以功夫得力不得力在這個地方看,我們一切境界當中是不是平常心,就是清淨平等心,《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平常心還會有人誤會,我平常就這樣的,平常就胡思亂想,那個不行!還是用經上這個好,清淨平等心,要用這個心,清淨平等心來看,就對了。好!今天時間到了。

 

上一篇:學佛感悟詞 三十七道品五力之二:精進力
下一篇:淨空法師:《金剛經》第069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