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悟顯法師:持戒波羅蜜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再來是持戒,經文中雲:「常行布施及戒忍。」持戒簡單講是五戒,第一是不殺生,一講不殺生,大家不要又誤認為五戒的不殺生,是不要殺害眾生就好。如果你認為牠是自己死的,你就可以拿來吃,那你要知道,你是在投機取巧,在鑽戒律的漏洞。所以古代中國四大譯經師之一的真谛三藏法師,他想要傳菩薩戒藏來中國,卻怎麼都運不過來,真谛三藏歎了一口氣說:「哎!中國之人其心奸巧。」這是祖師大德在觀機,看當時因緣,所以菩薩戒沒有辦法傳到中國來。當時確實,因為中國人腦筋好,喜歡鑽漏洞,一說不殺生,他就說:「五戒不殺生是事相戒,只要事相上沒有殺就可以了」。他自己可以不殺,讓別人殺,他再拿來吃,就鑽這個漏洞。所以就有些法師亂講:「學五戒,不用吃素」。

  如果不用吃素,那就不用持五戒了。《涅盤經》中就規定佛弟子必須全部素食,沒什麼好找借口,不要討價還價、不要再有眾多的理由。所以第一條不殺生戒,很簡單,你吃素就對了,絕對不要殺害眾生。如果殺害眾生,在事相戒中,還分殺哪一些眾生是屬於殺得重的或殺得輕的。殺生裡最重的是殺人,律宗講殺人就屬犯重。殺動物,看牠的身形大小,有輕重之分,這是事相上的戒。但是,在大乘佛法來看,統統都犯重,連動了殺念,都屬於不清淨。可是也不要說動殺念就犯重,就不敢持戒了。用大乘的心態來看五戒,就幾乎是菩薩戒了。五戒照規矩說是事相上的殺、盜、YIN、妄、酒。想了解的人可以去看弘一大師解釋。

  這裡要特別說明酒戒,舉凡一切能令眾生心迷之物都名為酒。不要說酒一定是要哪邊釀出來的才是酒,要怎麼樣做工出來,或裡面酒精濃度是多少才叫酒。佛法講:凡一切能醉人之物,就是酒。小朋友喜歡打電動的、或打人的、喜歡名的、喜歡財的,為了財不擇手段,整天追逐財,這財就是酒。喜歡爭第一的,以顯示自己,那好名之心就是酒。所以要知道,能讓你迷惑顛倒、為此不擇手段的、精疲力盡的,就是酒。所以要能看得懂、要會持戒,五戒裡的酒戒,是有受這條酒戒喝了酒才算有犯,沒有受就不算犯。酒戒屬於遮戒,「遮戒」是遮止,是防止你犯前面殺、盜、YIN、妄四條根本戒。

  從前有人因為喝了酒,習氣現前,失去理智,控制不了,看到隔壁鄰居的雞,就把雞偷抓來殺了吃,這是既犯盜戒又犯殺戒;然後隔壁的婦人來找雞,婦人問他說:你有沒有看見我家的雞,他騙她說:「沒有!」這是犯妄語戒,之後他跟婦人行YIN,就犯了YIN戒,所以喝酒會讓一般的眾生,犯前面的殺、盜、YIN、妄四個戒,所以不飲酒戒叫遮戒。持了就能夠預防你犯殺、盜、YIN、妄。愛喝酒的人覺得自己不喝醉就好,喝一杯不醉,一杯以後就會有第二杯,再來就一罐了。

  尤其有些人喝酒很不節制,習慣很差,每次就是要干杯,一杯嫌不夠,都是干一罐。有的時候上餐廳不是放一瓶,而是擺一箱、兩箱,甚至坐在路邊喝,喝得醉醺醺,他還告訴你:「我沒有醉啦!」他都已經躺在地板上了,他還覺得他自己是站著的,他沒有醉。所以就能知道酒對眾生的傷害,非常嚴重,不光害己又害他人。從偷竊、殺雞、到打妄語、犯YIN,這都是由飲酒而犯的過失。菩薩戒是從這五條開展,有的是六重二十八輕、有的是十重四十八輕。但是菩薩戒講求的是心態上怎麼持戒,菩薩戒的根本是以大慈悲心為根本,是求無上道的心為根本,以菩提心為本才是菩薩戒。這戒能夠幫助眾生明心見性,所以才叫菩薩戒。菩薩戒的規范主要是在利益眾生。

  至於比丘戒、比丘尼戒,是不能講,因為佛在經典上有制,大家不是比丘也不是比丘尼,講了就犯戒,只能點到為止。所以若在外面結緣架上,看到有擺比丘戒、比丘尼戒,千萬不要去翻,因為沒有受戒、沒有經過羯磨,羯磨就是作業、作法的意思。沒經過作羯磨法,就去看了比丘戒、比丘尼戒那就犯盜戒,佛說這樣將來出家受戒是無法得戒的。

  所以學佛的人自己要注意,絕不能犯。有些法寶流通處,雖然有流通比丘戒、比丘尼戒,他會提醒:「僅限出家眾」,出家人才能看。如果想要學出家人,可以看沙彌戒,沙彌有十戒、二十四門威儀,戒律是做出家人的基礎。經文雲:「常行布施及戒忍。」狹義地說「戒」是指佛門的戒律。廣義地說到任何一個地方,都要遵守國家法律,還包括當地風俗民情,這都算是戒。當然遵守時也不能跟所持的佛陀教誡相沖突。一般人不曉得,以為入鄉隨俗沒有關系,眾生就是這樣,人家拿葷的你就吃,心想:「反正不是我要吃,是人家拿來的,自己當然要隨俗,這也是守戒」。有些學佛人喜歡出國,出國人家會請他吃葷的,他會說:「這不是我要吃的,是聽了某法師講學佛人要隨俗,才吃的。」輕易隨俗那就變俗人了。所以當風俗跟佛教戒律有違背的時候,就要善巧方便地回避,要持佛的戒律。

  以前在佛陀時代,出家人身上要帶濾水囊,水沒有經過過濾會有蟲子,喝了就殺生,佛制不可以喝。那時有兩個比丘,要去見釋迦牟尼佛,可是沒有帶濾水囊,有位比丘想:「沒關系,我是要見佛,不是刻意要殺生」,所以他就喝了沒有濾過的水,犯殺生戒;另外一位他也沒帶,但他沒有喝水,最後渴死,他的神識比那位喝水的比丘先到釋迦牟尼佛那裡,後來這還活著的比丘見到佛,世尊罵他說:你為了自身的利益,想要來見我,卻沒有持佛戒,你雖然見到我,卻等於沒有見到。

  所以菩薩戒講:「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攝就是受持的意思。「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所以持戒非常的重要,持戒要從淺入深。知道自性本自清淨,無所持犯,所以離諸持犯,無所持、無所犯。戒是「防非止惡」,有非可止,就有戒可持。把非都除盡了,就沒有戒可持,所以說:無有「持犯」就是持戒跟犯戒。那就得到六度中的持戒波羅蜜。

 

上一篇:悟顯法師:布施波羅蜜
下一篇:益西彭措堪布:死時才知人生就是一場夢!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