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信仰淺說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信 仰 淺 說

  大 舟

  人生世上,究竟為了什麼?人活著的意義究竟在哪裡?無數聖哲、無數思想家、宗教家,甚至每一個人,無論貧富貴賤,都在用一生的行為回答這個問題。他們竭盡所能地提出無數答案,於是,人就有了不同的活法、不同的層次、不同的困擾、不同的煩惱。

  在生物的層次,他可以為食不飽、穿不暖而不安,這就是人的動物性;在社會層次,他可以為世風日下、社會治安堪憂,或他自己受到歧視而不安;在文化層次,他可以因一個錯誤的理論、或邪見流行而不安;在道德層次,他會為自己的勢利、自己的庸俗、自己的過失而不安;這三方面體現了人的社會性。在終極的層次,人最深刻的需要是要擺脫死亡和毀滅的焦慮,這是最大的不安,這是人的超越性,這就是宗教信仰存在的基礎。

  現在科技越發達,人們的心愈向外馳求,它如何能有止息呢? 亦即如何能“安”呢? 科技只能解決人類的物質生活,而對於人類精神境界的提升是無能為力的。

  著名的心理學家弗蘭克爾認為:人的主要動力是竭力要理解生存的意義。動物尋求快樂與征服,但卻不懂得生存的意義。人的本質是探明意義。

  尼采說:誰懂得了為什麼而生活,誰就能承受任何一種生活。

  人的生活,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藝術,靈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這樣一個三層樓。懶得或無力爬樓梯的,就住在第一層,即把物質生活弄得很好,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玩得好,尊榮富貴,有子有孫,家庭圓滿,這樣就滿足了。這也是一種人生觀。有這種人生觀的,在世間占絕大多數,他們的觀點概括起來就是:“人生在世,吃穿二字。”

  其次,高興或有力爬樓梯的,就花力氣上二層樓去玩玩,或者就久居在裡頭。這就是專心學術文藝的人。他們把全力貢獻於學問的研究,把全心寄托於文藝的創作和欣賞。這樣的人在世間也很多,即所謂知識分子、學者、藝術家。

  還有一種人,腳力大,人生要求高,對二層樓還不滿足,就再爬樓梯,登上三層樓,這便是宗教徒了。他們做人很認真,滿足了物質欲還不夠,滿足了精神欲還不夠,必須探求人生的究竟,他們以為財產子孫都是身外之物,學術文藝都是暫時的美景,連自己的身體都是虛幻的存在。他們不肯做本能的奴隸,決志追求靈魂的來源,宇宙的根本,徹底解脫自己。

  世間就不過這三種人,雖用三層樓為比喻,但並非必須從第一層到第二層,然後得到第三層。有很多人從第一層直上第三層,並不需要在第二層上逗留。還有許多人,連第一層也不住,一口氣爬上三層樓,這些就是以追求解脫為目標的出家人。由此可知,人的靈魂生活,是超越於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

  人需要用有意義的行為,賦予自己的存在以方向和價值。人類大多數行為,是為人最基本的需要服務的。但是,當基本需要已經得到保證——人只能吃掉一定的食物,只能被愛到一定的程度,只能獲得一定程度的安全感。下一步,他將如何運用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呢? 什麼是值得一做的呢?

  大多數人都把思想局限在生活中的小問題上,社會向他們提出這些問題,引起他們的煩惱,於是他們就以這些煩惱消磨自己。這些“急功近利”者和“實利主義者”,“用瑣碎之物來平息自己”——可能會獻身於積累財富或獲得社會地位;他活著可能只是為了吃飯,為了放縱性欲,或者為了保持一種虛榮,中國人所謂的“面子”:他的時間和生命的中心和目的——這樣他們就能過“正常”的生活。

  盡管大多數人不知道身體為什麼需要鹽,每個人出於本能都需要它。精神上的事情也是如此。對於“我應該怎樣活著? 為什麼要這樣活著? ”這類問題,如果不作出確鑿無疑的、奮發向上的答復,人就會限入絕望和虛無的境地。

  宗教的功能有一部分是為了滿足個人自我中心的需要。馬克思把宗教比喻為苦難民眾的鴉片,他的意思是說,宗教能夠幫助個人繼續運轉,能帶給人精神上的安慰,減輕痛苦。

  對某事物的信仰,認為它能控制現實世界中的有害事件,這就使許多人把對未來的恐懼和憂慮交托於它——這就必然會導致內心思想緊張的放松,心理平衡狀態的恢復。這就是信仰的功效。信仰成了那些希望穩妥感的人的拐棍,信仰成了那些渴求安全感的人的靠山,信仰成了人生的希望與目標。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學院Dr·SHah教授的研究表明:該國近五分之一的死亡可能是缺乏信仰所致。擁有高尚信仰情操的人,內心比較充實祥和,對物質和名利沒有過分的奢求,較少吸煙、賭博、酗酒、暴食、縱欲等不良習慣,因而不會有太大的精神壓力,身心較為健康。缺乏信仰者則精神壓力較大,容易罹患心理、精神疾病。

  偉大的宗教對它的信奉者起到一種倫理系統的作用,向人們提供一種有著神聖來源的生活指導。依教奉行,那麼生活將會是安定的、幸福的和長久的。信仰,其實就是一種生活哲學,一種關於美好生活的標准,是內心的一個目標,一種態度。

  宗教向人們提供了終極目標和價值的定義,它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了解自己的經歷,理解自己心靈的自性,我們的自心,我們的感覺。正確的信仰提供人生的終極理想,是人安身立命之大本,乃一切精神力量包括自治其心的精神力量之源泉。

  佛教以正信正皈依正見安心,讓人們的精神有所依靠,在苦難的人生大海中航行有一個目標,有一個方向,有一個舵。如果你有成熟的佛教信仰,那麼,守戒,會使你成為社會的好公民,道德高尚的人。忏悔,能帶給你自我認識、擺脫罪感並推動必要的“生活上的改弦更張”。禅坐,讓你淡薄名利,心地清淨、專一。念佛,使你產生安全感,對於未來充滿信心,完全不必懼怕死亡。

  人的根性不同,許多人不能體驗宗教信仰的力量。有的理智上過於悲觀或者過於追求實利,有的可能太遲鈍,太無味以致感受不到宗教信仰的“熱誠與安寧”。思想固執的人僅僅考慮事實,堅持“眼見為實”。這種頭腦極端固執的人往往徹底拒絕宗教。

  正確的主張則是:既不盲目迷信,也不輕易否定,應該讓信仰去經受實踐的檢驗。凡屬有助於改善和提高人的品位者,使人傾向真、善、美、聖,使生活得到充實,使精神有了依托,那麼它就是健康的,是應該加以提倡的。能激發人信心的哲理、學說、宗教才稱得上是好的,對人、對社會有益的。

  家庭、事業、信仰,是人生三大支柱。沒有信仰,人生就沒有目標,沒有中心,沒有依靠,隨波逐流,聽憑命運的擺布,就會感覺空虛、百無聊賴,就會在靈魂最深處充滿恐懼。

  人們對宗教的信仰往往來自於正確了知宗教精神後產生的信心,而各個不同的宗教,適應的也是各種根機的眾生,他們憑借對各自所信奉宗教的理解與信心,在信仰這面大旗的感召下,靈魂充實地度過此生。

  宗教信仰並不僅僅是一個個體找到精神歸宿的問題,它還牽涉到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准與文化質量。自由選擇的正確宗教信仰,將對整個人類未來的發展方向產生不可估量的正面影響。

  環顧我們生存的現實,人們大講提高生活質量,其實這只是物質層面的提高,如果打開一個個現代人的靈魂,恐怕看到的只是黑暗與空虛:沒有信仰,精神沒有依托,生命沒有歸屬感,他們什麼都不相信,只相信錢。這些脆弱的心靈,只會追求時尚,缺乏自己的思想,缺乏人的精神境界。一旦生命發生挫折,怎麼能夠承受?這就是現代社會自殺率增高、精神病患者日益增多的原因。

  信仰是一種需要。什麼都不相信,你又怎麼能夠生活下去呢?你又怎麼能夠有精神去微笑,去感觸大自然的美麗或者平靜地面對自己的良心呢?你已經迷失了,金錢、權位、性、酒精、毒品、賭博正摧毀著你的身體和心靈。他們借此來忘掉生活,打發時間,消耗生命。他們需要的是某種可信仰的東西,某種可以向他們證明生命是有意義的東西。

  信仰的失落使個人無法找到“ 終極關懷 ”,無法實現生命的根本轉變,從而沉淪於各種欲望之中永無休止,個人利益的追逐變成生命的唯一意義,自我成為單向度的占有財富的“ 掙錢機器 ”,道德危機也就在所難免了。

  哪裡沒有信仰,哪裡就沒有道德。社會不能沒有法律,更不能沒有道德。道德是法律的基礎,防患犯罪行為於前;法律是道德的保障,懲罰犯罪行為於後。一個民族的精神產生於文化,文化的靈魂體現於道德,道德的支撐在於信仰,而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信仰的缺乏是人類道德危機的深層原因。美國喬治.萬雷說:“現今世界急需拯救!我以為只有佛的光明,佛的聖潔,人們才能得到真正的拯救,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和自由。”

  佛教有其符合宗教信仰的特質:對無限生命的憧憬與解脫的要求。而它的方法、解決之道,必須反求於自心。佛教的立場,以解脫為門,開展無限生命的想象,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這種對佛法的信仰是靠內心對自己的自我的體驗來保證的,它是一個不斷的、積極的自我創造的過程。佛法看重個人的實踐,如何將佛法與現實生活融合,我們的心是轉變,或者還是像從前那樣沒有控制?貪瞋癡的習氣和煩惱是否減弱?-——這,就是佛法。佛法如水,能洗淨眾生污染的心。

  丹麥哲學家克爾凱郭爾說:“只有啟迪你的道理才是真理。”真正的信仰只存在於信仰者與被信仰者之間真實的關系中,而不在知識的考證與辯解中。

  宗教信仰是人類的精神追求,是人類對真、善、美、聖的無限渴望,是人類永恆的精神家園,它使我們的心靈不再漂泊,不再流浪。它賦予生命全新的意義與價值,給人以堅定的信念、頑強的勇氣與無窮的力量,給人真正的幸福與快樂,讓你的內心與生活極度充實。

  一個沒有信仰的人,是庸俗的人,是精神上的孤兒;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是盲目的民族。

 

上一篇:智隨法師:“逼上梁山”的真正“梁山”,應該是極樂世界
下一篇:星雲大師:佛陀涅槃後去了哪裡?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