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訓:智者多寡言
說話出自天性,沉默出自智慧,
我們時常把沉默是金掛在嘴邊,可卻未知其真正出處。
“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正是出自聖人孔子之口。
人一口,則為合,
少開尊口方是“合”理,
保持緘默,往往是為人處世最聰明的策略。
沉默有一種巨大的力量,
能感人,也能傷人。
真誠者寡言,深謀者寡言,
寧因寡言被人譴責,勿因多言為人責怪,
失足猶可追,失言難挽回,
言而無當,不如緘默為上。
沉默是金,並不意味著不說話,
只是說該說的,說有用的話,
話無重點,話裡無物,等於廢話,
發出一句不帶任何思想的聲音,
不如緘默不語。
小人話雜而虛,君子話簡而實。
寧實勿虛。
智者先思後言,愚者先言後思。
智慧由聽而得,悔恨由說而生。
我們因說話所樹立的敵人,
遠比因做事所結交的朋友要來的多。
故此,智者:
未事不多言語,臨事不動聲色,既事不伐功能。
【附錄】:
沉默,是一種高級的自律
當別人誤會你,責罵你的時候,你是選擇以牙還牙式的怼回去,還是一笑置之不過多理會?
也許你會信誓旦旦地說“我才不和他一般見識”,可真正遇到的時候,恐怕大部分人還是會由著自己的情緒圖一時之快,與對方發生一些爭執或是矛盾。
小的時候,我們總喜歡意氣用事,尤其是剛有“長大”這種意識的時候,以為自己已經強大到可以保護自己,會故意做出一些大的動靜,比如男生喜歡揮舞拳頭用力量來保護自己,女生則靠一張伶俐的嘴不讓自己吃虧。
這些簡單粗暴的方式看起來簡單易行,卻也是毫無技術含量的笨辦法,終究都沒有把問題解決好。
直到自己的年紀和閱歷慢慢增長起來,你會意識到,越是直接的處理方式,往往殺傷力也越大,效果更是差。
朋友說他們單位最近提拔了一位年輕的領導,都說年輕人年輕氣盛做領導不穩重,可這位同事的呼聲卻很高,因為他最大的優點就是穩重。
話不多,要說也說的都在點子上,從來不議論他人是非,幾乎沒有在說話這件事情上得罪過別人,或是與同事鬧過什麼不愉快,相比之下,很多老員工都沒有他沉穩。
這種沉穩的沉默更像是一種智慧的積澱,它絕非易事,因為沉默不只是節制語言,還要控制自己的表情,不安的表情同樣會暴露你的焦躁。
暴露和放任是一件多麼容易的事,而隱藏和抑制才是最難的,它是一種高級的自律。
正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要說發聲處處都有,但適時的沉默卻難得一見。
中國歷史上的東漢時期,有個青年叫孟敏,他曾趕集買了一個瓦罐背著回家,被一個扛釘耙的人不慎碰破了。
但孟敏以沉默待之,連回頭看都沒有,繼續背著破罐走自己的路。
這事被當時的大名士郭林宗看見了,就奇怪地趕上了孟敏說:“喂,你的瓦罐被人碰破了!”
孟敏冷靜地說:“我早知道了”。郭林宗驚奇地問:“那你為什麼不和那個碰罐的人評評理?”
孟敏回答說:“瓦罐已經破了,找他也沒用,無非吵一架,別人看看熱鬧,再說,他又不是故意的。”
因此事的風傳,孟敏成了東漢的知名人士,請他入仕的官人數十年不絕,但他還是沉默待之,修養終生。
孟敏的這種沉默,可見其內心的修養深度和崇高的品行風度,這永恆的魅力令人傾倒銷人魂魄。
沉默是一種不越界限的保護。
很多人喜歡在公共場合隨意發聲,總是讓別人下不來台,該沉默的時候不懂沉默,只會讓你的人緣越來越差。
去年同學聚會清點人數的時候,班長問一位女同學怎麼沒把老公帶過來,對方支支吾吾半天說了句工作忙走不開,誰想另一位同學竟然搶過話去說:你們不是離婚了嗎。
當時的氣氛可想而知,場面十分尴尬,一場好好的聚會就這麼被她毀了。
當然後來在飯桌上也沒有人再和那位“爆料”的同學多說一句。
因為這樣不知沉默,不懂分寸的人讓人心生嫌棄,如此口無遮攔也是一種教養的缺失,誰都不願意和不懂分寸又守不住嘴的人做朋友。
沉默不僅僅是對別人的尊重和修養,也是對自己的一份愛護,更標志著一個人的成長。
青春年少的時候,我們都喜歡表達自己,而且是強烈的表達。
有什麼傷心難過的事情總是喜歡找人傾訴,到處說,希望從別人那裡能得到一點慰藉。
慢慢長大了,我們會發現,說太多,過分地表露自己,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反而會把自己推向風口浪尖,靠傾訴得到的情緒安慰也只是短暫的滿足。
相反,適時的沉默卻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是給自己留的一條退路。
無論在精神還是肉體上,赤裸裸的暴露總是令人害怕的。
卡萊爾有一句名言:“蜜蜂不在黑暗中就釀不出蜜,人的大腦不在沉默中思考便產生不了偉大的思想。”
張口說話容易,閉嘴沉默不易。
什麼事都不要急著辯解,什麼話都不要忙著傾訴,學會說話只要幾年,懂得沉默卻要幾十年。
沉默的智慧並不是教人緘口不語,而是希望我們能深思熟慮,三思而後說。
讓我們的生活中多一些高質量的談話,少一些無目的和平庸的閒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