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時候,有一位叫何澤這個人,他喜歡仗勢欺人,尤其對吃喝很講究,家中經常養有千百只的雞狗鵝鴨,天天都宰殺烹煮。他只有生一個兒子,非常疼愛他。有一天在煮雞的時候,雞湯滾得正沸的時候,『沸』就是煮得很燙的時候,他的兒子好像要去抓東西,用手指頭要去鍋中拿東西,結果掉到熱湯裡面去。緊急的要把他趕快救出來,卻跟這個雞煮得一樣爛了。
這是活生生的現世報,在台灣也曾經發生這個公案。在一九六二年,有位叫王鴻順的居士,寫的這篇文章,投書到一個「聖德」雜志社,專門宣揚戒殺的雜志社。這王鴻順居士說,在一九六二年,因為他生病住院,這件事情是跟他一起住院的一位病人說出來的。王鴻順聽到以後,把這個故事講出來,記錄下來。他說,大概在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七年的冬天,就在他們的山東即墨縣,中國山東即墨縣。這個村的名字,王鴻順已經忘記了。
有一戶農家正要把牲畜,就是養的這些雞鴨,趕到菜市場去賣。那麼在賣牛羊的市場這邊,看到有一位在賣母牛,還附帶一頭小牛的人,有人帶了一頭母牛跟一頭小牛,過來要賣。那麼這個農人打算將母牛殺掉煮了賣肉,這個農人是打算把母牛殺掉,他還可以賺一頭小牛,也等於賺了不少錢。買牛的這個農人,當他一切都准備好了,准備要殺這頭母牛的時候,那頭小牛跑過來向他跪下來,這是真的會喔。
在香港這最近才發生的,一群屠牛的屠夫,正要宰殺牛的時候,有一只特別有靈性的牛,牠就跪下來流眼淚,跟這個屠夫求情。那個屠夫嚇一跳,因為他從來沒有看過,牛會在他前面跪下來的,而且還流了眼淚,跟他哀求。這位屠夫心生不忍,這個不忍之心他就生出來,所以每一個人都有這個性德。他生出一個不忍之心的時候,他就募集了一些錢給老板,說這一頭牛就給牠放生了,不殺了。這個新聞後來報導出來以後,在台灣的媒體有轉載這篇新聞。
那麼這裡,這個農夫想要把母牛殺掉旳時候,這個小牛跑過來了,向他跪下來。他又把小牛趕走了,回來要殺的時候,小牛又跑過來跟他跪下來。於是他不勝其煩,就將牛栓到別的地方去,再將這只小牛栓到別的地方去,回來以後把母牛殺死。可是當他把母牛殺死的時候,那一只小牛一氣之下就上下跳動,頭蹦蹦跳跳地,跳幾次以後,大概就去撞到東西,就死掉了,那只小牛就死掉了。這位農夫把母牛殺死以後,本來是還可以賺到一頭小牛,結果這小牛也死掉了。那這次買賣,當然就是白辛苦一場。可是母牛,還是要把牛肉煮來賣錢。
在台北或是台灣,很多人喜歡吃牛肉面。政府單位當然是為了觀光,為了招徕觀光客,都舉行什麼牛肉節,牛肉面比賽,也等於是間接鼓勵大家多吃牛肉。所以我常常路過看到很多牛肉店都客滿,賣牛肉面的店都客滿,大排長龍。講歸講,吃的還是照吃,不怕因果的還是不怕因果。
這個農夫就把這頭母牛,就煮了要賣錢。當天晚上他用一個大鍋,在煮這個牛肉的時候,跟這個故事一樣,他那個四、五歲的小兒子,在下面玩耍。鍋水正在滾動,跟這裡講,「湯正沸」,正在滾動的時候,他那個小男孩一頭栽進牛肉的鍋內,也被燙死了。這一鍋牛肉也不能賣了,這位農夫傷心成疾,後來生病了,自己的兒子死掉了嘛。過沒多久,這個農夫也死掉了。而農夫的家人,後來也相繼的死亡。這是記載在一九八三年一月十五日,台灣的「聖德雜志」,在台灣中部很有名的「聖德雜志」,第四十四期有刊載這個故事,真實的故事,就牛肉與子,鍋裡共煮,跟這一篇一模一樣。
所以因果是通古今的,因果不是你不相信它就不存在,你相信它才存在,你不相信它也存在,這叫真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吃人半斤,還他人八兩,逃不掉的。你逃得了一時,逃不了今生今世。逃得了今生今世,逃不了生生世世。欠命的要還命,欠錢的要還債。老法師講,因果五大原則,善惡不同時,它不會同時間的;因果通三世;因小果大,因很小果報很大,我們也曾經講過;因果不空;再來,善惡不能相抵。所以老法師一再勸我們,知道因果的可怕,連惡念也不敢生出來。所以懂得因果,他就乖乖地學倫理道德。他不相信因果,你叫他學倫理道德,他不想學,所以因果教育很重要。
摘自《太上感應篇匯編》(第一九九集) 黃柏霖警官主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