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眾生不缺少別的,只缺少智慧 2018觀音法會開示(三)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達真堪布仁波切宣講於2018年2月27日

  為修持成佛要發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是觀音法會的第五天,借此機會給大家傳戒。很多人都有想受戒的需求,因為其它法會安排的內容比較多,所以無法傳戒,平時也沒有這些內容。

  從去年開始,觀音法會是新的開始,借此緣起,給大家傳戒是有意義的。大家若是下決心受戒,對自己來說也是一個新的開始,從此精進修行,這樣非常好。

  今天主要傳授居士五戒和菩薩戒。首先給大家簡單講一下受戒的功德及相關內容。現在有很多居士雖然學佛很多年了,但是還沒有受戒。

  為什麼不受戒呢?因為怕犯戒。凡夫不可能不犯戒,慎重沒有錯,但不敢受戒是錯誤的,因為不受戒就沒有戒學的功德。

  若是沒有戒學的功德,哪來的定學?若沒有定學,哪來的慧學?佛法歸納起來就是“戒、定、慧”三學。三學的根本是戒學,若沒有戒學就沒有佛法,所以受戒很重要。

  很多人是因為不了解、不明理而害怕受戒,其實受戒並不難,因為受戒是有難有易的,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來受戒。

  比如在家人受的居士戒有五條,受五條戒是圓滿居士。但也可以只受一條戒,成為一戒居士;受二條戒,成為二戒居士;受三條戒,成為多戒居士。剛開始時,若你實在沒有發心或條件,可以只受一條戒;根據自己的因緣循序漸進,當各方面條件逐漸成熟,自己的福報也增長了,再進一步受持其它幾條戒。

  即使只受一條戒,一戒居士也是居士,也有戒學的功德,這點誰都能做到。

  比如居士戒的妄語根本戒,是不說上人法妄語。上人法妄語是指一般普通人不具備的功德,若你說你有功德,你假裝是有這種功德的人,就是說上人法妄語。比如說沒有神通假裝有神通,沒有境界假裝有境界等。有時候某些人想裝成就者用神通忽悠別人,覺得這樣很有意思,就會說上人法妄語。具足了四個支分說了上人法妄語,才犯根本戒。如果說了普通妄語,不犯根本戒,只犯支分戒,只需在心裡忏悔一下。這是誰都能做到的吧。

  戒殺生。殺生的根本戒是不殺人。如果殺人,包括墮胎,就會犯根本戒。但如果殺其它眾生,不會犯根本戒,只犯支分戒。有的人墮胎很隨意。

  若能下決心不殺生,只受這條戒也可以。犯根本戒還要具備四個支分,之前講戒律的時候講過,今天因為時間關系就不展開講了。

  有人想“我可以不殺人,但可能會墮胎,有時候無法避免怎麼辦?”那你就受不偷盜戒,不偷東西總可以吧?一般人品好的人都不會做這些事。

  不偷盜指的是不故意偷盜。故意偷盜就是想把屬於別人的財物據為已有,有想騙、想搶、想偷的念頭和動機,就犯根本戒了。

  受一條戒是一戒居士,受兩條戒是二戒居士,受多戒是多戒居士,受五條戒是圓滿居士。明理很重要,因為不明理,所以都不敢受戒。這樣一講,受戒就不難了。必須要受戒,不受戒就沒有功德。我們在講因果不虛的時候講過,斷惡行善是要下決心的。

  有功德就有對治的力量。下了決心,心裡有這樣的發心,就有信念的力量,就可以對治我們的煩惱和習氣,這叫斷惡。

  戒體就是對治力。受戒了才有功德,受戒了才有戒體,才可以對治煩惱、淨除業障、改變相續,最終斷除煩惱。所以下決心很重要,戒體很重要,今天我們傳戒的時候,大家也要下決心,要得到戒體。

  小乘佛法認為戒體是一種細微的物質,而大乘佛法不承認,大乘佛法認為戒體是種決心,是種信念的力量。

  如果相續中有了戒體,就有對治力和抵抗力,它不讓你起惡念,這樣就不會造惡業,也不會生起煩惱。即使生起了煩惱,也不會有太強的力量。雖然煩惱只是一個意念,但它的力量很強,會帶著我們的身和語去造惡業,罵人、打人。

  在修行還沒有達到一定境界時,肯定會起煩惱,也肯定會起一些惡念。但如果有對治力,煩惱就像被斬斷腰的蛇一樣,雖然不會一下子就死掉,但是沒有那麼大的力量了。

  所以功德是有對治力的,沒有對治力就不叫功德,即使從表面看是功德,實際上不是功德。大家經常說隨喜這個功德,隨喜那個功德;說這個人有功德,那個人有功德……有沒有功德就看能不能對治惡念,對治煩惱。

  如果自己的惡念在減少,煩惱在減少,相續變得調柔、清淨,這是具備功德的表現。如果煩惱依舊,惡念仍然很強烈,就沒有功德。即使表面上看再精進,也不會有功德。這點很重要。

  戒學的功德,今天只講要點和根本。其他的功德比如:不殺生可以健康長壽等就不講了,只要受戒那些功德自然就有。

  戒是一切功德的基礎,有戒學的功德,其他的功德自然就會產生。如果不受戒,就沒有戒體,沒有戒體就沒有對治力,這樣你的相續就沒有辦法清淨,沒有辦法改變。

  對一個渴望解脫、渴望迅速成佛度眾生的人來說,雖然只有幾句話,很易懂,但是非常關鍵、非常重要。如果能把這點抓住就OK了,你的學佛修行就開始有起色了,你的相續、人生從此就有變化了。否則沒有用,念佛念了那麼多年,學佛學了那麼多年,還是煩惱依舊、習氣依舊。

  就像十年前我跟大家講的水裡的石頭一樣,在水裡好像變了,拿出來並沒有變軟,還是硬的,只是顏色不一樣,用不了幾分鐘就干了,又恢復了原狀。

  我是在講法,不是針對某個人,而是針對所有希求正法的人。我雖然坐在高高的法座上給大家講法,從表面上、形式上看,好像我自己都OK了,很不得了,你們不行,我在指出大家的問題,其實並非如此。包括我自己在內,都要反省,都要拿佛法當鏡子照自己,改變自己。大家要明白這點。

  很多人是不敢受戒。還有很多人是聽上師、師父說受戒好,就盲目地受戒,但因為不明理,壓力很大,經常犯戒。如果明理,有智慧,受戒不難。我經常跟大家說,明理很重要,也很關鍵。

  佛教和其他宗教有所不同,因為佛教的根本、佛學的核心是智慧,所以佛法裡講的這些戒條,都是活的,不是死的。但是你要明理,要有智慧,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才能做到。

  要具有隨機應變的能力很難很難。我們為什麼在六道中輪回,就是因為缺少這個能力;我們為什麼除了煩惱就是痛苦?為什麼有這樣的遭遇?因為缺少智慧。

  十年前我們專門去了五台山——文殊菩薩的道場,舉辦首屆萬盞法會。法會的形式以供燈為主。為什麼這樣做?因為當時我想,文殊菩薩代表智慧,眾生不缺少別的,只缺少智慧。缺少智慧一切都會缺少;如果具足智慧,當下一切都是圓滿的。

  大家都喜歡“大圓滿”這三個字,因為這是當下圓滿、一切圓滿之意。當我們缺少智慧迷失自性的時候,一切都是殘缺的,有缺憾的。就會今天有這個問題,明天有那個問題。經常有人到我這裡問這樣那樣的問題,好像無法解決。他們都這麼覺得,我當時看好像也很難解決。

  但是過了一段時間都好了。我雖然沒有智慧,但是因為有佛法,知道一切都是無常的,沒有事。就告訴他們心不要慌,要淡定,等一等,都會過去的。

  不是我說我有神通,我只講佛法。過了幾個月幾年,這個問題真的就煙消雲散了。但是另一個問題又來了。眾生就是煩惱,沒有辦法,因為缺乏智慧。

  當時為什麼沒有供水、供花,只供燈呢?因為燈代表智慧。我們缺乏的是智慧,我們最需要的不是神通、不是錢財或別的東西,我們最需要的是智慧。

  如果有智慧,無論是做乞丐還是做國王,都是快樂的。人生如同一場戲,我們都是戲裡的演員,要演各種不同的角色,但無論是演乞丐還是演國王,內心都應該是平靜的、快樂的。有智慧就有了一切,所以智慧太重要了。

  佛法跟其他的宗教不一樣,佛法講的是智慧。所以佛法裡的戒條都是活的,都是可以圓融的、變通的。若是你有隨機應變的能力,受戒一點都不難,都能通達無礙。

  我們現在是不通達的,所以處處有障礙。我們受戒太難了,因為沒有智慧,所以處處是障礙。所以大家對受戒失去了信心,覺得受戒太難了,受戒之後受約束了,太不自在,太痛苦了。

  佛法是快樂的因,按道理來說,學佛、受戒是給你帶來快樂的,為什麼卻感到痛苦了呢?不要懷疑,是因為自己學佛修行不如法,所以有障礙、有壓力、有煩惱。以智慧去受戒是自由的,是一種大自在——輕松,不會有壓力的;無礙,不會有障礙的。

  佛法的特性是智慧,佛法不能離開智慧,包括禅定也是如此。現在社會上很多人學冥想,就是什麼也不想。這樣沒有用,若是缺乏智慧,怎麼冥想也超脫不了輪回,擺脫不了煩惱。即使冥想功夫再深,在定中能呆一天、一個月,甚至一年都沒有用,就是一個無想禅,無法對治煩惱。

  佛法講止觀雙運,止即寂止——禅定,觀即智慧。智慧和禅定要相結合,在智慧、覺悟中,定才有力量,才可以超越。

  而有的人雖然有智慧,但沒有禅定功夫。道理很明白,尤其是學佛時間較長的人,講起道理來滔滔不絕,但是遇到問題、對境時比凡夫還凡夫。就是因為沒有定力,沒有如理如法的修禅定。若是既有禅定又有智慧就不怕對境了。

  智慧也一樣,必須要有禅定的攝持,就可以超越了。我們現在都會講這些超越的境界,但很多人只是跟著別人鹦鹉學舌般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其實並沒有思維,不知道究竟在說什麼。

  有的人雖然思維、觀察了,卻發現很矛盾(能發現這個問題也不錯,給他點個贊)。的確是矛盾的,因為以我們的思維方式去思維都是矛盾的。但是佛在《金剛經》、《心經》等般若經裡講的是超越的境界,不是我們言思的范疇。

  我們的見聞覺知都是不可靠的。我們的我執特別強,不知道學佛人中有沒有這樣的人,但是不學佛的人中肯定有——“我只相信我自己的眼睛,我只相信我自己的耳朵,我只相信我自己。”你是誰啊?

  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都是不可靠的,因為看不清、看不透事物的真相。我們要超越,想獲得這種智慧、境界,必須依靠禅定。好比我們要到太空必須要坐火箭。

  有人想坐飛機到太空,這是不可能的(很危險,你可別這樣搞哇),只有坐火箭才可以到太空。想坐火箭要有做坐火箭的條件。

  現在有很多人懷疑佛法,說什麼“看不到極樂世界,也看不到地獄啊……”如果你想看到,就要修禅定,有了禅定功夫,就有神通力了,你就能看到了。禅定和智慧要止觀雙運,只靠禅定也不行。

  因此佛法裡講的戒、定都不離開慧,而慧也不能沒有戒和定的基礎。一般來說,戒定慧最初有次第,先受戒,有戒才有定,有定才有慧。但也是不一定的,不是絕對的。如果後面沒有定和慧,戒學不會圓滿。但是不圓滿也可以先有,定學、慧學也是一樣的。最後三學一體,戒學、定學、慧學,同時圓滿。三學的功德圓滿了,你的級別就高了,不是佛也是菩薩——不是普通的菩薩,是一地以上的聖者菩薩了。

  也許有些人心生懷疑,說戒學不能沒有慧學,那到底應該先有戒還是先有慧?一般來講是先有戒學的功德,再有定學的功德,最後有慧學的功德,但也不是絕對的。因為每個人的因緣、根基不同,所以都不好說。

  佛當時是應機說法,是根據眾生的根基和意樂來調伏的。按道理是要這樣的,比如上師也是根據弟子的因緣、根基來傳法和調伏的。所以這是不一定的。但是最後三學是一體的,同時圓滿。之前次第產生也不會圓滿。比如說戒學先圓滿,沒有這樣。所以大家要明白,

  我在這裡強調的是智慧。如果有智慧,受戒一點都不會有壓力,不會有困難。

  今天授居士五戒,還有菩薩戒。居士戒屬於小乘,屬於別解脫戒。別解脫戒有八種,居士戒是其中之一。

  別解脫是個別解脫的意思。誰如理如法受戒,誰就能解脫;誰不受戒,誰就不能解脫,所以叫別解脫戒。

  居士戒如果要變成別解脫戒,必須有出離心的攝持。現在就有出離心最好,若是沒有要盡量修出離心。有了出離心居士戒才會變成別解脫戒,才會是解脫的因。

  不管是受了居士戒,還是受了比丘、比丘尼戒,如果沒有出離心的攝持,沒有出離心的基礎,統統不是別解脫戒。不是別解脫戒就不能成為解脫之因。

  所以今天我們受居士戒——優婆夷、優婆塞戒(我們叫居士戒比較通俗易懂),要有出離心的攝持。

  什麼叫出離心?宗喀巴大師講:不貪戀世間,日日夜夜求解脫。即具備兩個條件:一不貪著世間,二日日夜夜求解脫。

  也許有些人想:“不貪著世間,我怎麼生活,怎麼工作啊?”以前也給大家講過,雖然我們不能有欲望,但是可以有願望。

  對一個普通凡夫來說,欲望是做一切事的發動機,有欲望才是生活、工作的動力。但是對學佛修行人來說,不能有欲望。學佛修行人雖然不能有欲望,但可以有願望。願望也可以當作發動機,而且這個發動機更健康、更有力量。

  欲望是煩惱的根,痛苦的根。因為有欲望,所以在生活、工作上雖然很努力地付出,但是被重重的煩惱、痛苦折磨得傷痕累累。

  你們這些人在世間裡生活、工作,整天起早貪黑、忙忙碌碌,把自己搞得遍體鱗傷,都是因為有欲望導致的,如果沒有欲望就好了。

  那怎麼辦?不可以有欲望,但是可以有願望。什麼是欲望?什麼是願望?——為自己就是欲望,為他人就是願望。

  為自己世界是很小的,一個家族再龐大也就幾十個人,現在范圍更小了,把其他人都扔下了,只剩下一個小家庭:自己、伴侶、孩子三人。這個籠子太小了,所以你很痛苦、不自在。

  我們無始劫以來串習的:在那個小小的家裡感覺很舒服;出了這個門,看見其他人心裡就開始厭煩了。因為心理上已經把他們都排除了:“那不是我的家人。”

  如果你把這個籠子打開——“整個世界都是我的家,所有的眾生都是我的家人。” 這樣,整個天空都是你的,你可以自由飛翔。把心量打開,不要太自私,心的力量是無窮的。

  包括你面前的這位同事也是你的家人。“不行啊,這樣想也沒有用,對他沒有家人的感覺啊!”如果你明白了道理,經常修煉就有感覺了。

  如果你深信佛講的因果、輪回,知道所有的眾生都是你的父母,都是你的親人,這樣整個世界都是你的家,無論走到哪裡,感覺都像在家裡一樣,看誰都像家人一樣,都很舒服。所以我們要斷除欲望,修利他菩提心。

  如果明白了道理,能不日日夜夜求解脫嗎?

  什麼是輪回?處於無明的狀態是輪回,有業力的牽引是輪回。沒有人想受業力的牽引,也沒有人想迷迷糊糊的過日子,真明白了道理肯定都想從輪回中解脫。這就是出離心,大家受居士五戒的前提條件是有出離心。

  還有很多內容今天就不講了。想受居士五戒的,能受五條戒(這是圓滿戒)最好。若是沒有這個條件和發心,受一條、兩條、三條都可以。一會兒念的時候五條戒都要念、都要受,但你們自己想受什麼戒,自己發心、發願就可以了。

  出家師可以先出去,若是有不想受戒的居士也可以先出去。居士沒有離開的,很好。是啊,受一條戒、兩條戒應該沒有問題,這表示剛才我講的大家都明白了。

  大家起來磕三個頭,以恭敬之心向佛祖釋迦牟尼佛三拜(眾磕頭)。

  之前受過戒的隨喜就可以了,破戒的今天可以重新受。之前沒有受過戒的,包括網絡上、實修中心的居士,如果有發心想受居士五戒的都可以一起受。先三拜。

  磕完頭都跪下,雙手合十於胸前。

  我念的時候大家要跟著我念,這裡面有三個內容:皈依、發願做居士、受戒。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內容是在一起的,共念三遍,念到最後一遍,結束時我會彈指,彈指時大家要在心裡憶念、觀想:自己得到了戒體:受一條戒的,得到了一條戒的戒體,受兩條戒的,得到了兩條戒的戒體……

  念的是藏文,大概的意思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發願做居士,請師父攝受。”大家知道就行了。

  (上師領眾念誦受戒)

  你們發願了,我說“這是種方便”,好的意思。“拉索”是感恩的意思。今天我是傳戒者,下面要給大家傳戒,在這裡大家發願,也有攝受之意,我就變成了你們的師父。下面就不是尊者,而是師父了。

  大家要跟著我念,念的是藏文,大概意思是:阿羅漢都曾經受過這五條戒,通過精進修行獲得了成就。今天我也要跟他們一樣受持五戒、精進修行,也要成為阿羅漢,也一定要成就。大家心裡要明白這個意思。

  (受戒)

  這是發願受戒。念的時候五條戒都有,大家根據自己的意樂受持,在心裡發願就可以了。

  居士五戒共有五條,受持的時間是一生一世。要發心跟阿羅漢一樣精進學修,讓自己今生解脫。有決心才有戒體,才會有功德。

  (上師念誦儀軌)

  這是吉祥偈,給大家撒吉祥花,願大家一切皆吉祥,晝夜皆吉祥。很多人脖子上都掛著佛像,有些人隨身攜帶著佛像,不願放在家裡,都是為了護身。其實戒體才是真正的護身符,戒體清淨的人,一切天魔外道都無法干擾、侵害,也不會有不清淨的顯現。

  接下來授菩薩戒。講《入行論》時給大家講過,藏傳佛教的菩薩戒有兩大傳承,一個是甚深派文殊菩薩的傳承,一個是廣行派彌勒菩薩的傳承。甚深派的法脈是文殊菩薩傳給了龍樹菩薩,龍樹菩薩又傳給了寂天菩薩,這樣傳下來的。

  我們寧瑪派屬於甚深派的傳承法脈,現在使用的是寂天菩薩在《入行論》裡的一段儀軌。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同時發,發願的同時受菩薩戒,並得到戒體。如果只發願不受戒就不能得到戒體。廣行派傳承是分開受的,比如格魯派就是這種,跟漢傳的差不多,儀軌比較復雜,我們的儀軌比較簡單。

  菩薩戒的根本戒有一條、四條、十八條,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樂受持。比如你現在受持其他的戒有困難,可以只受一條——不捨棄眾生。這是根本的根本戒。其實這點說容易也容易,說不容易也不容易。不能捨棄眾生,否則就犯根本戒了,菩薩戒的戒體就徹底毀壞了。

  一條戒——不捨棄眾生是根本戒,這是一個大乘修行者應該做的。在大乘佛法裡,若是捨棄了眾生,就相當於捨棄了慧命,捨棄了解脫的機會。所以,無論有多生氣也不能捨棄眾生。

  有時候可能會生起一些惡念、嗔恨心:“即使將來有能力幫助他、度化他,我也不幫他、不度化他。”這樣就是捨棄眾生,就會犯根本戒。

  有時候你雖然很生氣、很討厭某個人,但是可以這樣發願:“現在因緣比較糟糕,但是通過修行我可以改變,將來我成佛的時候一定要度化他。”這樣就不會捨棄這個眾生了。你不想理他可以暫時不理,但是要發願:“將來我成佛的時候一定要去找他,第一個給他示現神通,讓他不得不心服口服,然後攝受他、度化他。”

  以前不要說大乘,連小乘也有很多這樣的公案。佛在世的時候,主要傳的是小乘佛法,有些人家裡反對不讓出家(其實這種情況是不可以出家的),但是因為根基特別好,佛也允許他出家,通過精進修行,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成就了(那時的人特別容易成就阿羅漢)。成就後有了神通,他就回到家人面前示現神通,父母都驚呆了,不得不相信,就這樣被他度化了。大乘佛法更有這種情況,只要不捨棄眾生就可以了。

  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受菩薩戒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但是儀軌有所不同(我也沒有研究過),藏傳的比較簡單,好像漢傳的復雜,戒條也很多。藏傳的也有支分戒,但是沒有那麼嚴重,只要你不捨棄、不惱害眾生就可以了,這是根本的戒條。

  儀軌有三個部分,第一是祈請;第二是皈依,發菩提心、受菩薩戒;第三是後行隨喜贊歎發願。

  第一段是祈請。我們經常念的“祈請十方一切出有壞正等覺及十地菩薩摩诃薩眾(十地菩薩摩诃薩即菩薩)及諸位大金剛持上師垂念我。”這是祈請,觀想諸佛、菩薩、上師都在自己的前上方,以慈悲垂視著自己,攝受著自己。自己在佛、菩薩、上師面前發願。

  (上師念誦儀軌)

  主要是自己有虔誠心,諸佛、諸菩薩、諸上師都在我們的前上方,以慈悲心垂念、攝受著我們,在他們的面前即壇城面前,自己鄭重發願、立誓。

  第二段是皈依,皈依三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乃至菩提果”指時間。“皈依諸如來”,皈依所有的佛。“正法菩薩眾”,皈依所有的正法,以及眾菩薩。“如是亦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受持菩薩戒的時間是從今天開始直到成佛,受持五戒是一生一世,從今天開始直到臨終,時間不一樣。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是以佛為導師,以法為道路,以僧為道友。下這個決心,叫皈依三寶。這樣就能得到皈依的戒體。大家跟著我念,念的時候同時發願、立誓,這很重要。

  (上師念誦儀軌)

  這是皈依,念三遍,最後大家在心裡觀想已經皈依了三寶,得到了皈依的戒體。為什麼傳授五戒的時候有皈依,傳授菩薩戒的時候也有皈依呢?因為儀軌裡面有。皈依是一切功德的基礎,若是不皈依三寶,佛法裡講的這些戒是不能受的,也得不到戒體,所以都要先皈依。

  接下來正式發菩提心,自己若是有意樂和發心,同時也可以受菩薩戒。

  發菩提心是發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願菩提心是為眾生成佛,行菩提心是為成佛行持六度。願行必須要結合,只有願沒有行,或只有行沒有願都不行。

  現在有些學佛人,有願沒有行動,想幫助他人,也想度眾生,但是沒有行動,既沒有正確的見解和行為,也不修持六度——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智慧,這是沒用的。

  有些人有行動,但是沒有願,或者願不堅定,這樣也不行。第一,成佛度眾生的願要很堅定。第二還要有行為,精進修持六度。

  受戒就是要下決心——以前菩薩怎樣發願我也怎樣發願,菩薩怎樣行持六度我也怎樣行持六度。要這樣發願,這樣下決心。

  “如昔諸善逝”,如過去的一切如來、佛。“先發菩提心”,他們都是先發菩提心。“復此循序住”,他們如何踐行的,我也一樣。“菩薩諸學處,如是為利生,我發菩提心”,我今天也為了眾生也發菩提心。“復於諸學處,次第勤修學”,我也要跟那些菩薩一樣,從今天開始修持菩薩的一切學處——六度。大概就這個意思。

  大家心裡這樣憶念、觀想,立下誓言,就能得到戒體。跟我念的時候,大家要發願、立誓。

  (上師念誦儀軌)

  菩薩戒的戒條有一條戒、四條戒和十八條戒,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樂和條件來受持。剛才只講了一條戒根本戒,其他的戒因為時間關系就不講了,《善者戒行》裡講的很清楚、很詳細,大家可以參考、學習。

  最後是後行部分,即隨喜和贊歎。我們一起念漢文,這樣大家可以邊念邊思維。我們已經發菩提心、受菩薩戒,成為了佛的心子,要讓自己歡喜,讓眾生歡喜。眾生為什麼歡喜?因為“我已經發菩提心了,快成佛了,可以度化你們了!”所以自己歡喜,眾生也歡喜,皆大歡喜,一切吉祥!

  (上師念誦儀軌)

  最後是發願,願眾生都生起菩提心,都能獲得究竟的菩提果位。今天我們真的是“猶如目盲人,廢聚獲至寶”。我們這些輪回裡的凡夫,今天有這樣一個殊勝的機緣,發了菩提心,受了菩薩戒,成為了佛的心子(佛有身子、語子和心子。佛的語子是阿羅漢,心子是菩薩,心子是最好的),就不要失去這個如意寶,要以正知正見好好護持這個如意寶——菩薩戒。

  現在我們做一個簡單的回向,以我們受戒、傳戒等一切功德、善根,願一切眾生獲得解脫、成就。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一篇:化永法師:入佛初心
下一篇:南懷瑾:《人生精言》靠別人永遠沒出息(1—10)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