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居士律儀五百答》
什麼是菩薩種姓?
答:是指沒有大乘根性的眾生,雖然能夠發心求受菩薩戒,但是不能如實實踐菩薩之道。捨己為人,忘我而為人,便是菩薩根性(種姓)的菩薩精神,如果沒有這個精神,終究無法達到成佛的目的。
232、什麼是發菩提願?
答:發菩提願,就是發菩提心或者叫發菩薩心。如今佛門中無論使人做什麼,都要說“請你發發心”,這雖然沒有講錯,但是卻把“發心”二字濫用了。“發心”二字是不分善惡的,願作善,固然是發心;想作惡,也算是發心。其實,發菩提願的本意,是指努力精進為善去惡的意思。但是有了大乘的根性,如果沒有堅強的志願,另促成這一大乘根性的圓滿究竟,就算有大乘根性,也是沒有用處。就好象一塊好的木材,可以做成上等的家具,如不去加工制作,再好的木材,終究還是木材而已。
233、菩薩有哪三持?
答:菩薩三持:
一,堪任持——勝種姓——菩薩種姓;
二,加行持——勝期願——發菩提願;
三,大菩提持——勝行心——十種要求。
其結果也就是感戒之善。
234、勝行心有哪十種要求?
答:1,於無上菩提能生深心;
2,能盡壽離知識近善知識;
3,能盡壽悔過、隨喜、勸請(佛法)、回向(眾生)、增長佛道;
4,能盡壽盡其能力,供養三寶;
5,能盡壽讀誦書寫方等正典,為人解說;
6,能於孤獨貧苦,若犯王罪,隨力救護,乃至一念生悲心;
7,能盡壽捨於懈怠,發起精進,勤求佛道;
8,與五欲塵中,生煩惱時,能尋制伏;
9,若於無上菩提生厭退心,於小法中生貪著時,尋制伏;
10,能捨於一切所有,不惜身命。
235、我已受了菩薩戒,但是沒有聽師父講菩薩戒,我得戒了嗎?
答:在受菩薩戒前,必須好好聽師父講菩薩戒,這樣就會心開意解,生樂著心,這就叫感戒之善。如果感戒之善不明了不具備,怎麼能夠得戒。(未曾學佛的眾生,並不知道什麼叫做感戒之善。)
236、什麼叫做障戒之惡?
答:所謂障,便是煩惱障、業障、報障,這是障礙眾生了生脫死行菩薩道的三大障礙。三障之中,障障都可能成為菩薩的戒障。
237、煩惱障有幾種?
答:煩惱障有四種:
一,放逸——放逸成性,暫時難改,所以不能受戒;
二,愚癡——自不善巧,並且依附惡友的,根本不想受戒;
三,受他束縛——為尊長、丈夫(妻子)、主人、王、賊、冤家等所拘束的,身心不能自由,所以不能受戒;
四,生活貧困——時時為了生活擔憂,所以無暇想到受戒。
238、業障有哪幾種?
答:業障有兩種:
一,七逆——1,出佛身血、2,殺父、3,殺母、4,殺和尚、5,殺阿師黎、6,破羯磨僧及轉法-輪僧、7,殺聖人(小乘阿羅漢,大乘地上的菩薩);
二,六重——就是《優婆塞戒經》所列的六條重戒。
239、報障有哪幾種?
答:有四種:
一,地獄;
二,餓鬼;
三,畜生中不解法師語的;
四,北俱盧州及秉性頑劣、不信因果、意志薄弱的人。
240、求受在家菩薩戒主要條件有哪些?
答:如下圖:
條件 名稱 得 戒 與 否
要有感戒之善 菩薩種姓 若無不得戒
發菩提心 若無不得戒
要無障戒之惡 煩惱障 不定不得戒
業障 七逆 決定不得戒
六重 悔或可得戒
報障 不定不得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