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最後,把漸修方面的次序功夫,講解得很清楚,頓悟不離漸修。我們平常看《楞嚴經》,絕對會馬馬虎虎把珠寶看過去,其中的巧妙你去找吧!珠寶都埋在泥礦裡頭,自己去找吧!它是藏在五十種境界裡頭,要用智慧,把首尾貫通,要讀到滾瓜爛熟才能真懂。我現在告訴你們的,是我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成本,才把密因抽出來的。你找找看,古人也沒有把它認真指出來過。所以“莫將容易得,便作等閒看”。
下面是一個總論:
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於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魇,自作沉孽。
佛吩咐他的出家弟子,一定要存心發願。存心就是發願,儒家稱為存心,佛家就叫發願。也就是立志的意思。佛說等我過世以後,把這個法門,傳給修持的人,使一切眾生明白這個道理。無令見魇,自作沉孽,一切觀念、一切修持的錯誤,都是“見”的問題。見解的錯誤,也就是所謂“見濁”。我們這個世界,有所謂五濁惡世的說法,見濁就是五濁之一。這世界上意見最多了。例如戰爭,就是因意見上的紛爭而起。人的煩惱都是從意見上產生的,我的對,你的錯,大家就鬧起來了。執著了個人見解,變成了見魔。佛說自作沉孽,這個孽字,不是那個業字,這裡干干脆脆,就是說自己造孽。
保綏哀救,銷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岐路。
所以你們要把修持的路子告訴大家,使大家不要走錯了路,走錯了路不得了。
精真妙明,本覺圓淨,
“精真”比喻這個本性,生命本來的這個東西。《楞嚴經》上不用學理性的名稱,如“真如”啦,“法界”啦,“法性”啦,“如來藏”啦……干脆用事相來表達。每一本經典都有它的重點,《楞嚴經》偏重在修證,所以明明白白用這個代名詞——精真。佛家講本性是本覺、始覺。覺什麼?覺那個“本覺”,並不是另外得到一個東西,是覺我本來的東西,這個東西是本來清淨的。
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
注意這句“非留死生”,不是沒有生死,生是有的,只是生死無妨,不留不礙,不垢不淨,沒有關系。所以張拙秀才悟到“涅槃生死等空花”,不但生死等於空花,涅槃也等於空花。換句話說,你認為你認為涅槃是一個東西,涅槃就是生死。又換句話說,你證了生死本來虛幻,生死就是涅槃。這個“留”字實在用得好極了。“非”字也改不得的。
年輕的出家同學,你們注意!未來的佛教,中國文化的佛教,是要你們挑擔子的,文學沒有搞好,這個擔子怎麼挑啊?挑不起來的。唐、宋以前的高僧為什麼樣樣好?再加上詩詞歌賦,個個都是高手。他們會的,你們不會;所以那時上自皇帝,下至挑蔥賣蒜的,沒有不佩服這些高僧的,而現在我們做了出家人,你不會的,在家人會,你會的,在家人都會,那麼問題不就來了嗎?我站在你們這一旁,勉勵出家人,要發願挑這個擔子。你看!《楞嚴經》翻譯,一個字也不能馬虎的,“非留死生”,不但“留”字用得好,那個“非”字,也真不知用盡多少心思。
這部《楞嚴經》是般刺密地法師帶過來的,當時印度是禁止佛書出境的,違犯了就要殺頭。據說這位大師把自己脅下的皮肉剝開,把這本經縫在皮肉裡頭,才能帶到中國來。我們讀經往往忽略了當時種種艱苦的情形,所以佛教中有預言,這本經最後傳進中國,到了末法時期,這本經最先被毀掉。末法來了,開始有人攻擊這本經是假的,後世人聽到這批學者的偽經論調,也就不去看它。其實這批作者也不是學佛的,什麼功夫,什麼修證,一概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