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原創

 

夫孝,德之本也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孔子先生曾經說過,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莫大於孝。

  以孝作為道德教育的根本是沒有任何毛病的。考量一個人的德行如何首先就要看他對父母的行為如何。可以說,絕大多數的父母對子女的奉獻是十分巨大的。單從衣食的供養,一日三餐,至少也得有18年了吧?除了父母,可以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做到如此。兄弟朋友之間相互請客也就是偶爾一次是吧。

  孝經當中還說到,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如果一個人對其他人非常友愛而對自己的親人沒有感情的話那這就是背德,就是忘恩負義的表現。

  一點沒錯,如果要推行道德教育的話,孝必須是第一位。因為父母是這一輩子對自己恩情最大的人,如果不行孝,那這個人本身就是一個忘恩負義的人,那更不用談道德教育了。

  當然,孝又分很多種情況了,從天子,士大夫,到庶人,孝的標准是不同的。孔子先生孝經裡的描述依在下的淺見的話就是不同能力的人有不同的行孝標准。能力強的,物質和精神的條件都要盡量滿足。 能力弱的,就要勤儉節約,把錢省下來盡孝,在此基礎上,吃喝玩樂,惹是生非什麼的都要減少,遠離。因為這些事情會對父母造成無形的傷害。

  而後,比較重要的一點出來了。父母的意見是不是要完全順從呢?孔子先生又給了我們標准,符合義的,要順從,不符合義的,要爭,不能順從。在這裡,我又想起了一個小故事了:

  孔子的學生曾參是著名的孝子。一天,曾參有了過失――鋤草時,誤傷了苗,他的父親曾皙就拿著棍子打他。曾參沒有逃走,站著挨打,結果被打休克了,過一會兒才漸漸蘇醒過來。曾參剛醒過來,就問父親:"您受傷了沒有?"魯國人都贊揚曾參是個孝子。孔子知道了這件事以後告訴守門的弟子:"曾參來,不要讓他進門!"曾參自以為沒有做錯什麼事,就讓別人問孔子是什麼原因。孔子說:"你難道沒有聽說過舜的事嗎?舜作兒子時,父親用小棒打他,他就站著不動;父親用大棒打他,他就逃走。父親要找他干活時,他總在父親身邊;父親想殺他時,無論如何也找不到他。現在曾參在父親盛怒的時候,也不逃走,任父親用大棒打,這就不是王者的人民。使王者的人民被殺害,難道還不是罪過嗎?"

  當然了,與父母爭執不是吵架,態度要溫柔,聲音要溫和。這才是一種正確的反應方式,而不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

  其實,孝順做起來,真的不容易。但是,不把孝道做好的話,我們也不能成為一個真正有德行的人是吧?

  真正的德行不是由外人的評價決定的,而是由客觀事實決定的。所以也就有了道德經裡的大巧若拙,大智若愚…………世俗的眼光和客觀事實有時候的出入就是這麼大。

  真正的孝不是靠其他人說的,不是身邊人誇你孝,就真的孝了,也不是身邊的人說你不孝,就真的不孝了,這其中,復雜的很哩!

  真正有德行的人,還是很少的吧,努力行孝,一起共勉!

 

上一篇:克制心魔:以靜制動
下一篇:黃柏霖:聖賢教育感化浪子回頭,忏悔感得父母重歸舊好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