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這時在這一愣神,我們所修行的目的就是此地。
阿彌陀佛,大家好。
所有的佛法,三藏十二部主要的就一個目的,猶如《金剛經》裡面所說: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谛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這也是我們眾生所要修行的主要的目的。
須菩提,代我們向大家表白了,這顆妄想雜亂的心是多麼地難安,特別是在生活中每時每刻都要面對各種工作的事實,很容易被境所轉。
在工作繁忙的時候,也是身不由己,加上自心的智慧不足,定力不夠,認妄為真。
在這些環境中,我們首先必須要具有強烈的出離心。
要對事相能夠徹底的了解,徹底的認識,這樣才會慢慢地從執著的心態逐漸地退出。
了解了世間的萬事萬物皆為影像而已,所以對影像不必有所強烈的執著與分別。
就是說學佛修行,首先要明理,就是了解事實真相,然後再尋找一些方式來調服自己的心態。
那麼我們的心態應該靜到什麼程度?
佛在經典裡面其實明確了告訴我們,可能大家對此忽略了。
須菩提提問完之後,佛就安然地靜止入定。
大約一刻鐘的時間,佛微微地睜開眼睛,告訴大家,如此降服其心。
其實這一個動作也就是如同,拈花微笑,是同等的意思。
也就是借助這個花,這個條件,大家這時在這一愣神,我們所修行的目的就是此地。
如果我們初期,開始的時候心態若是定不住,可以用觀想的方式或其它的方式,就是把所有的妄念,全部聚集在這某一個條件上,這樣時間久了自然心態有所安住。
然後再進行下一個環節。就是慢慢地把我們以前所用的這個條件,這個相要驅除。
把心態,也就說思想意識不要集中,要放開於法界,就是與大自然同等相融合一體。就是這樣子的。
為什麼要與大自然融入呢?
因為本來的自我就是自然,就是因為起了念,動了心,造成的輪回。
如果能夠與法界自然融入,那麼這就是回歸於真正的自我。修行的主要目的就是如此而已。
望大家早日回歸於自我。世間的一切皆是同源之妙相。所以說大家一定要相親相愛一家人。
阿彌陀佛,釋桑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