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短暫而漫長。說它短暫是人在歷史的長河中只不過短暫的一瞬;說它漫長是具體到每個人的一生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無論你的人生是短暫還是長久,但現實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既有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的,也有主觀的,認識偏差和處理不當造成的。問題是要求回答或解答的,需要解決的矛盾、疑難、事故和麻煩,欠思考、不易被接受,造成應有狀態與現有狀態之間存在差距的各種影響因素。由於人們三觀、為人處世和道德修養的不同,導致對待人生問題的認識和處理也各不相同,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比如,明明是問題,卻不當作是問題;明明不是問題,卻當作是問題。簡單的問題搞得過於復雜化;復雜的問題又處理得過於簡單化。現實社會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諸如此類的問題,筆者把它叫做“不是問題之問題”。
時間不是問題,浪費時間就有問題。眾所周知,時間具有一維性、不可逆性,即平常說的時光一去不復返;不可貯存性,時光從縫隙中流逝,不可停頓和不可替代;同時它又是相對的,受到質量和速度的作用在不同的空間表現出不同的屬性;具有均勻公平性,無論對社會、人和事都一樣,即時間是最公正的尺度。時間如白雲蒼駒,稍瞬即逝,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一定要像珍惜生命、珍惜糧食一樣珍惜時間,不能無端地浪費時間。如果說浪費生命對不住蒼天、浪費糧食是犯罪的話,那麼浪費時間與之比起來重要得多。時間本身不是問題,對誰都一樣公平,但如果浪費時間特別是無端地消耗時間就有問題,甚至會留下終身遺憾。比如,年輕人總覺得來日方長,浪費一點時間無所謂,實不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中年人感到事業有成,就把時間消耗在吃喝玩樂上,結果他人進步了,自己卻還在原地踏步;老年人覺得自己已近黃昏,時日不多,沒有必要在鍛煉養生上花費時間,殊不知死亡一天一天地在臨近。所以,無論是年輕人、中年人,還是年逾古稀的人,都應該做時間的主人而不是奴隸,倍加珍惜時間,努力拼搏奮斗,追求單位是間的最大效益,在有限的時間裡干最有價值的事,決不在那裡白白浪費時間,消耗我們的生命時光。正如柯察金保爾說的那樣“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於我們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過去碌碌無為而羞恥”。
年齡不是問題,自我老化就有問題。年齡是一種自然標志,指一個人從出生時起到生命終止時止的時間長度。一個人出生以後,隨著日月流逝,年齡也隨之增長,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人在進行自身再生產的同時,也進行著年齡的再生產,它總是由不同年代出生的不同年齡的個人所組成。年齡分為生理年齡、心理年齡、社會年齡和相對年齡。生理年齡是一個人的生命活力,年齡的高低,主要取決於人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狀況;心理年齡是指人的整體心理特征所表露的年齡特征,與實際年齡並不完全一致;社會年齡是一個作為社會化的人為社會發展而作貢獻的期限,因個人所從事的工作或在社會上的時間長短和經歷不同;相對年齡是指人類區別於其它生物的、由最高級靈魂所支配進行的、符合人類社會倫理道德規范以及有利於自然、社會良性發展的各種生命活動包括腦力活動所占用的時空。可見,人類一切由最高級靈魂支配進行的符合人類社會倫理道德規范,以及有利於自然社會良性發展的各種生命活動,包括腦力活動所占用的時空就是人類相對有效年齡。反之,就是無效年齡,甚至年齡是負數。可見,一個勤奮,勞動效率又高的人,工作量相當於幾個人、幾十個人、甚至幾百個人,他的壽命相對於同層次的人在延長,年齡也相應地增加。年齡不只是一個數字,年齡的增長意味著人生閱歷的豐富,貢獻的大小。然而,在我們周圍,有一些同志無論是年輕還是相對年齡大的同志,往往不能正視年齡特征,要麼是干一些超越年齡的事,雖然心理年輕,但身體被透支,年齡在縮短;要麼是自我老化,在那裡自己淘汰自己,年齡不大卻老態龍鐘,心理老化。年齡不是問題,生活的內容和質量才是決定和一個人年輕與否的關鍵。如今,我們是處在一個科技迅猛發展、需要不斷學習、終身學習的時代,只有發奮學習、勤於工作,才能跟上時代的節拍,不被時代所淘汰。如果你在那裡自我老化,就難免要被時代所淘汰。防止自我老化,跳出“自己淘汰自己”的怪圈,就要時時有一種“本領恐慌”的緊迫感,如饑似渴,“不捨晝夜”地學習;有一種“有所作為”的成就感,加班加點,拼命地工作;有一種“如履薄冰”的危機感,講紀律,守規矩,樹好形象;有一種“魚兒離不開水”的歸宿感,真情對待基層,熱情服務群眾。如此才能擁有年輕活潑的心態,健康長壽的年齡。
地域不是問題,封閉保守就有問題。地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間,是自然要素與人文因素作用形成的綜合體。一般有區域性、人文性和系統性三個特征。不同的地域會形成不同的鏡子,反射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別具一格的地域景觀。可謂是地分東西南北,人分男女老少。一地有五湖四海之人,一地也有去東奔西走的人。現在的世界是一個極度開放、交流變化的世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障礙大為減少,尤其是越來越發達的現代化交通工具、網絡媒體,如飛機高鐵、輪船,網絡、視頻、語音聯系等,使世界變得越來越小,距離變得越來越近,出行越來越方便快捷,交往越來越頻繁。然而,我們有些人卻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步伐,把自己囿於一個狹小的圈子裡,很少與外界交往,現代的工具又不會使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心理閉鎖、孤獨保守的性格,如果又不能及時得到渲洩和調節,不僅認知、情緒、情感等心理因素要出毛病,就連身體機能、身體健康都會受到影響,甚至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這絕不是危言聳聽。所以,我們要敞開心扉,擁抱自然、社會和人生,加強人際交往,使我們的眼界開闊起來,胸襟寬廣起來,性格開朗起來,從而享受現代生活的樂趣,充實自己的人生,實現自己的價值。尤其要改變過分內向、保守和孤獨的性格,過分刻板、單一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培養廣泛的興趣,多交朋友,學會與人相處,表達自己思想感情,不要遇事總悶悶不樂,將所有“心思”封閉在“自我”之中。英國著名劇作家蕭伯納說過:“倘若你手中有一個蘋果,我手中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一下,你我手中還是一個蘋果。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一下,那麼,你我就各有兩種思想了。”開放交流,“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交天下友”,多聽百家之言,多學百家之長,能夠啟人心智、讓人受益。在當今信息傳媒日益發達的時代,信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只有廣泛交流,才能獲取所需的信息,開闊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知識,增長自己的才干。如若封閉保守、形單影只,注定難以視野開闊、知識廣闊,只會視野狹隘、知識狹窄,甚至落伍掉隊,隨時都有被淘汰的危險。
貧富不是問題,守財不捨就有問題。貧富是客觀存在的一個現實。由於人們所處在的區域、環境、關系、機遇不同,特別是各人的能力素質和努力程度存在差異,所以有的人很富有,有的人很貧窮,存在著貧富不均,收入“剪刀差”拉大的現象。比如,有的人生在富饒的地方,基礎條件好,稍為作一點努力,就能達到中等以上的經濟水平;有的人生在邊遠貧瘠的地方,環境條件比較惡劣,盡管付出了許多艱辛的勞動,但收入卻很微薄;有的人靠著有權有勢的父母或親戚,有著比別人更多的資源,自然就容易走向富裕。反之,沒有了這些優勢條件,貧困就難以避免。貧富是相對的,努力可以改變。有的人所處的條件雖然差,但經過艱苦奮斗後卻走向了富裕;有的人雖然條件優越,坐享其成,不去努力創造,慢慢就走向了貧窮。可見,貧富是一種社會現象,摻雜著主客觀的因素,並非都是不合理的現象,與個人的努力既成正例也不一定成正比。我們對待貧富應該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和處事方法。富的時候不妄自尊大,瞧不起任何人;窮的時候不妄自菲薄,羞於在人前抬頭說話;不能看到別人窮,就以為是沒有付諸努力,是因為懶惰造成的,而瞧不起甚至嫌棄他們;也不能看到別人富,就以為那是有靠山、不擇手段或投機取巧得來的,就有仇富心理。殊不知,富也是辛苦得來的,只有極少數人是貪腐來的,終將沒有好結果。我們無論貧窮,都應該在珍惜勞動創造、享受幸福的同時,別忘了施捨和救濟那些急需幫助的人,發點善心,做些善事。就像孟子說的那樣:“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決不能當“守財奴”,像“鐵公雞一毛不拔。”一個吝啬不捨的人,不僅會得不到社會支持,而且還會失去人脈,事業肯定做不大,說不定還會跌入“富的變窮、窮的更窮”的怪圈。反之,即使有些不富有的人也能慷慨解囊,出手相助,就會得到更多人的幫助,由窮變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有所得有所捨,有得有捨才有得。人生就像蓋房子,捨得用料,才能蓋出高質量的房子;需要捨棄的東西,果斷捨棄,即所謂去了舊的才有新的;需要投入就投入,捨不得投入就掙不來更多的錢。只有正確運用捨與得的辯證法,才能使窮者變富,富者更富,最後走向共同富有。
職位不是問題,不去奮斗就有問題。職位即崗位,是一種社會分工,它是指機關或團體中執行一定任務的位置,只要是干部、職員就應有其特定的職位。職位是組織的一個節點,因為組織工作層次的需要而存在,賦予人們不同的職位;而崗位是工作流程的節點,因為具體工作流轉的需要而存在,賦予不同的工作責任。職位既是社會、組織的分工,也是個人的選擇;組織分工必須服從,但也要尊重個人的意願;個人選擇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對具體崗位挑選,但要以服從社會需要為前提。職位是暫時的,不是永久的,會隨著社會、組織的需要而變化,個人選擇的取捨而變化,現實中的“炒鱿魚”“跳槽”就是需要和取捨的結果。所以,對待職位要保持平常心態,正確對待進退去留。做到“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無論遇到何種狀況,都要努力奮斗,“幸福都是奮斗來的”;無論處在那個職位,都要愛崗敬業,敢於擔當,有所作為。人只有對事對物、對名對利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就能心境平和、淡泊名利,安然無事。當然,在人的一生中,職位是充滿變數的,有升有降,有進有退、有留有轉,逢之要調整心態,正確對待,妥善處理。無論是升進留,還是降退轉,都是社會、組織的需要和調整。升進留是貢獻,降退轉亦是貢獻;升進留高興快樂,降退轉亦保持樂觀,不去留戀,不能沮喪。因為,“進”是給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一個發展的平台,激發更多干事創業的熱情;“退”只是退出崗位,退出職責,要心情愉快,退位不褪色,不退形象;“留”是留任,保持隊伍和工作的連續性、穩定性,是事業發展的需要;“轉”是轉崗交流到新的崗位,又多了一個能夠增強才干、鍛煉本事和廣交朋友的機會。只要想得開,就能有收獲,達到“進”者發奮圖強、“退”者愉快接受、“留”者意志不減、“轉”者迎接挑戰的效果。
健康不是問題,忽視養生就有問題。現在經濟條件好了,人們特別關注健康,都想活得長久、活得快樂。健康是人的基本權利,人生的第一財富。健康是指一個人在身體、精神和社會等方面都處於良好的狀態,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主要髒器無疾病,身體形態發育良好,體形均勻,人體各系統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有較強的身體活動能力和勞動能力,這是對健康最基本的要求;二是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較強,能夠適應環境變化,各種生理刺激以及致病因素對身體的作用。傳統的健康觀是“無病即健康”,現代人的健康觀是整體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有道德”。健康是生命力的主要源泉,是成就事業的先決條件,對於社會、家庭、個人都至關重要。沒有了健康,也就沒有了奮斗的可能;沒有了生命,也就無所謂人生,更談不上有什麼成就。假若身體出了問題,不健康了,那怎麼享受現代生活的快樂?“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本錢都沒有了,還何談革命和工作,何談享受美好人生?健康的鑰匙把握在我們自己的手裡,擁有了健康就擁有了希望,就會擁有未來;失去健康,就失去了一切。我們一定要關愛自己,熱愛健康。雖然人人都明白健康至關重要,可是往往將自己的健康問題拋在腦後,還在為追逐名利、地位、財產奮不顧身,為吃喝玩樂透支生命。直至某年某月某一天,生病住院,才會重新體味到“健康1、其他是0”的真谛,但一切都為時已晚。洪昭光教授說得好:“聰明人投資健康,主動健康,這好比人生增值120%;明白人關注健康,儲蓄健康,人生可以保值90%;普通人貌似健康,實則隨心所欲,人生貶值70%;糊塗人透支健康,提前死亡,生命價值縮減為50%。”健康的反面是死亡。一個不注意健康的人,通常在“不該死”的年齡離開人間,死亡幾率比常人要大得多。人的健康不是以治病為本,而是以養生為本,投資健康。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我們必須對自己的健康負責。擁有健康的身體和健康的心態才能發奮圖強,創造財富,才是人生的最大資本。真正的健康不僅僅是延長自己的壽命,而是要減慢衰老的進程。養病先養身,養身先養心,不要等到身體超負荷麻痺到那些信號都來不及發出,後悔也來不及!養心就要心胸寬闊,遇事不怒,想得開,放得下,始終保持心情的平和。對人與事,不要斤斤計較,要多為他人著想。就要心靜自然,自己的能力達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去想它,不過分的追求,要知足者常樂。一個人心情好的時候,會覺得天是藍的,空氣是清新的,人是友好的,而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覺得天是陰沉灰暗的,看什麼都不順眼。心情長期處於郁悶不開心的狀態,人的身體就會出現問題,這樣那樣的疾病和煩惱就會隨之而至,即使用再好的藥品、化妝品和保養品也無濟於事。保持平和寧靜的心理狀態,對於養生,對於健康才是最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