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問答

 

大安法師:淨土百問(10)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問:是否能夠在念佛號之前祈求阿彌陀佛佛光加持,幫助我,驅除心中的貪、嗔、癡?

  答:持念“南無阿彌陀佛”信願行具足,念念往生啊!此刻西方淨土七寶蓮池中,標上你的名字蓮華放出光明,蓮華越來越大。念佛時,即有阿彌陀佛光明加持,我們至心“南無”(全身心歸命),就是真正的祈求。有了彌陀強力的加持,就能有效地驅除自己的貪嗔癡。貪嗔癡如浮雲,念佛猶如智慧之風,風吹雲散,性天法爾朗徹。妄念來了不要去管他,一定要轉化為佛號的念頭,念頭轉化,也要經過由生轉熟的過程。現在有些人邊念佛邊琢磨有不有清淨心,聽說要清淨心才能往生呀,所以就刻意觀察念頭,哎呀,我這一念又不清淨了,這裡妄想雜念又起來了。這怎麼辦,怎麼辦?完蛋了,我不能往生了,因為我沒有清淨心。自己給自己畫地為牢,自設障礙,並無聖言量的依據,純是自己凡夫的知見,不可依從。

 

  問:如何放下多年來的怨恨心和悔恨心?

  答:怨恨是一種對不如意的人與事所產生的負面情緒。此時,勿怨天、勿責人。應思惟這些違逆境緣,皆是自己宿世今生業緣所致。若見人歡喜者,得歡喜報;惱害人者,得惱害報,種種皆是本著前世之所為,如影隨形,如響應聲。所以要心平氣和,作還債想,可千萬不要積聚怨恨,這是很不吉祥的事情啊!且聚積的怨恨遮蓋著我們的佛性,遮掩著我們智慧的光明哪!這個怨恨一旦像決堤的水沖出來,其力勢足以毀滅對方,同時也毀滅了自己,自他不二嗎。吾人內心如清冷之水,虛明湛潔,一起怨恨,則若投下污穢之物,當即渾濁水之清冷。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火燒功德林哪。此時,要忍住,作還債想,尤其是念佛人,把一切眾生看作自己的父母啊,他曾經作過我父母,我作為子女要孝順他,孝順都來不及,還怎麼敢怨恨他呀,一定要把這個怨恨放下,以慈悲心對待一切,身心祥和。

  有一種婦科怪病,中醫叫“夢與鬼交”,其重要原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怨恨心大,全身心被恨氣控制住了,不就是鬼控制住了嗎?如能忏悔、寬恕對方,心地光明磊落,夢中之鬼自然就沒有了。所以,悔恨心也要遣除啊!事情過去了就把他放下,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世間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做夢啊!如夢幻泡影,有什麼可執著的呢?昨晚你做個夢,有老虎在追你啊!恐懼得驚醒過來,原來是假的,虛驚一場,此刻你還有什麼悔恨呢!如果有悔恨的話應該是想,既然是做夢,何不在夢中做個人情,就給老虎吃掉好了,正好做一布施功德,樂得做個人情,樂得做個君子,豈不快哉!

 

  問:《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請開示其意義。

  答: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乃念佛方法。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當中排列在第二十四,屬於根大圓通,七大的排列是:地、水、火、風、空、見、識,這個根大就是見大,吾人的心性,本來是圓明通達常住,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作為感知外部世界的六個窗戶,卻將心性能量分散在六個方面。六根接觸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產生六識(眼識乃至意識),這十八界就把吾人內在的功德法財劫奪掉了。吾人如今修行佛法要返本還源,不讓六根向外面馳騁,而是向內心回復,在淨土法門就是用一句佛號把六根攝住,那麼我們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心裡想這句佛號,口裡念出來,耳朵聽進去。六根當中,最重要的是把耳根和意根攝住,擒賊先擒王,我們的耳朵容易聽外面的聲音,因為耳根最圓。四面八方的聲音都聽得到,所以就要攝住耳根,耳根怎麼攝呢?就是自念自聽,聽自己念出來的聲音,不要去聽外面的聲音,因為我們的耳根總是聽外面的聲塵啊!這就馳騁六塵了,聲塵,現在要入流忘所,用這個聞性入法性之流,消泯能聞與所聞,暗合道妙,吾人念佛的時候常會心猿意馬,口裡念著佛號,心裡打很多的妄想,這就意根沒有攝住。攝意根有種種的方法,或者觀想阿字,或者觀想佛的白毫相,印光大師還介紹過一個最簡便的方法,用意根去算數,念一句佛號,記一,念二句佛號,記二……次第記到十的時候,再倒回來記一、二、三、四,每句佛號都伴隨著數量呵,這樣就用意根去記數,如果你意根一跑,記數就中斷了,這時候你就知道意根跑了,就把它抓回來。

  如果耳根和意根攝住了,那麼其他的四根便不攝自攝。眼睛自然微垂,看到面前的三尺左右,不可東張西望;鼻根自然聞念佛堂的香味;舌根自然在念佛啊!身根結彌陀印,開始念佛時是合掌,表明散亂的心合在一起,萬法歸一,經行到第一個轉彎的地方便放手結彌陀印,念佛的時候身體不可搖擺,就好象頭頂著一碗油一樣,這樣也就有威儀了。都攝六根於這句佛號上,這句佛號就是阿彌陀佛清淨心,如摩尼寶珠,投到眾生濁染的心中,能令我等煩惱染濁的心轉為清淨,所以執持名號就是淨念,這個淨念能夠不間斷、不夾雜,就是相繼,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用這個方法專修念佛法門,就能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念到全心即佛,全佛即心,心佛能所融為一體,就契入到不二的法性,法性就是不生不滅的自性。忍是慧心忍可的意思,忍可在不生不滅的自性裡,這樣一句佛號便能打開吾人如來藏性這無盡的寶藏,將吾人心裡巨大的勢能開發出來。是故專修念佛法門,以六字洪名打開心裡的勢能,生到極樂世界疾速成佛,這就是大勢至菩薩給吾人的無上開示。我等淨業行人若以如子憶母的懇誠,專修念佛法門,矢志往生,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如能這樣依教奉行,個個都能成為大勢至菩薩。

 

  問:一天至少念多少聲佛號才有效果?有效的去除妄念?

  答:注意不可把念佛僅僅作為工夫去用。將橫超法作豎出用,祖師常有呵斥。念佛法門首先要解決信願,時時呼喚彌陀的救助,阿彌陀佛就在我內心,我在阿彌陀佛的內心,我是佛心中的眾生,佛是我心中的佛,感應道交是當下的。念念作得生淨土想,念念心生歡喜,這樣念念都有效果呀!怎麼妄想雜念還有呀?妄想雜念不管他嘛,只要在妄想雜念當中,有這句佛號,能夠守得住,把得穩,就是我往生左券。由此獲得安心安樂,不要跟自己過不去呀。有如是信願心態後,至少一天念一萬聲佛號,像小學生做作業一樣,你必須完成它,念不完一萬聲佛號就不要睡覺。萬一當天極忙無法完成,也要在其他日子補上。如果持之以恆,念佛功夫得力,妄念自然稀少,此長彼消,水到渠成。

 

  問:有人說成佛一定是在娑婆世界,往生到西方後精進修持後還是要回到娑婆世界來,因為成佛一定在娑婆世界,極樂世界只是修學的地方,成佛不可能在極樂世界。

  答:這個說法無經典依據,是不正確的觀念。阿彌陀佛第十一願“住定必至涅槃願”,表明帶業往生的天人,一到極樂世界,便可入大乘正定聚,決定一生證到大乘涅槃佛果。表證在極樂世界即可成佛。然往生者證到無生法忍之後,也可以到娑婆世界示現八相成道,那僅僅是示現而已,所以你想在一生補處的位置來娑婆世界成佛也可以,但是絕對不能說西方極樂世界就成不了佛,一定要到娑婆世界才成佛,這是毫無依據的!對淨土法門之修因證果,我們不要隨便用凡夫的思維去捉摸出一些觀點來,這些都是謬論。事實上西方極樂世界是很好修學的地方!是快速成佛的地方!一去就是阿鞞跋致,得到三種不退,三種不退即是成佛的異名,是故西方極樂世界是九法界眾生疾速成佛的勝妙道場!

 

  問:現在有的法師提倡念佛不需要持戒,並且說現在連出家師父都沒有持戒的了,請問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答:這個說法是邪知邪見,大家不要去聽。念佛,怎能不持戒呢?作為佛弟子,首先得要三皈五戒呀!淨業三福裡面,第一福就得要修十善業,第二福就得要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佛在大乘經典中,千經萬論處處勸勉贊歎持戒的功德,怎麼說不需要持戒呢?有人說,末法時代眾生持戒持不清淨,所以就不需要持戒,這個說法有混訛,要辨別清楚。作為念佛行人,一定要按照佛的制教來受持戒律,居士的五戒、出家眾的二百五十條戒律,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持,因為戒律是佛教的壽命,是佛教的幢相。如不持戒,佛教就會在這個世間上提前消亡;唯有戒律能使佛教生存與發展。佛在臨涅槃的時候殷勤顧命:以戒為師。能夠受持波羅提木叉,就如同佛在世啊!一部《涅槃經》就是扶律談常啊扶持佛的戒律,廣談常住真心;《遺教經》也殷勤地勸說持戒。作為佛弟子,怎能不聽佛的話呀?佛這麼強調戒律,他怎麼說不需要持戒呢?這是原則性問題,淨業行人必須明白。至於說持戒持不清淨,那是另外一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有一個持戒的態度,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持。難道五戒就不能持嗎?不殺生,難道一天到晚想到要殺人嗎?不偷盜,作為一個學佛的人還想要偷別人的東西嗎?不邪YIN,難道學佛的人還去留連花街柳巷?這些都是做人最起碼的道德,為什麼不去做呢?至少在身口七支,你要把五戒做到;至於內心清淨那是需要佛法長期熏習的。起碼你在行為上能做到它吧!說出家人都沒有持戒的,這個觀點就更說不通了。自古以來僧團難免魚龍混雜,社會上傳言某些出家眾做得不如法,不持戒,甚至一些假和尚,到處化緣、趕經忏,弄錢什麼的,確實有這些現象。但是要看到,在這個時代僧團主流是好的,有很多比丘、比丘尼非常有道心,非常信因果的。那些真有道心修行的僧眾,往往不出頭露面,默默無聞地修行,一般人也看不到,主持寺院叢林的僧眾也有許多發大心行菩薩道者,這些都值得我們去恭敬,去護持的。那麼這些持戒的出家眾在住持佛法,利益眾生,他們一定能夠往生淨土,而且品位不在中下。中國淨土宗祖師悉是持戒念佛。吾輩淨業行人應當將持戒念佛的家風在現代發揚光大。

 

上一篇:海濤法師:忏悔的心態
下一篇:大安法師:憶佛念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