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可頓悟,事需漸修”——五祖傳衣缽,六祖逃深山。禅宗一支秀,神秀天下傳。跪拜禮禅師,女皇武則天。則天太聰明,六祖不進京。女皇要袈裟,割愛真心疼。六祖真倒霉,衣缽贈高僧。修行不坐禅,圓寂坐千年。千年香火旺,故事代代傳。——秘境探索
三藏十二部大小乘經教歸納起來,有兩條路,就是“頓悟”與“漸修”。禅宗過去是標榜“頓悟”。頓悟談何容易,所以六祖說:“我此法門,乃接引上上根人。”上等根器還不算,要上上根器,最上等智慧的人。言下頓悟,一句話就頓悟了。另外一條路是“漸修”,慢慢來,一步一步來。——這就是南頓北漸。
東山法門,起源於四祖道信,完成於五祖弘忍。四祖的東山法門禅法,也就是“念佛禅”,念佛禅的修行模式為“甚深般若、一行三昧、念佛者誰”。念佛禅的歷史使命就是把“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禅宗,通過有佛經文字,有修行模式,成為讓一般修行人能接受的禅宗法門,史稱北漸。
以神秀為代表的北宗禅學,忠實地繼承了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的東山法門,絲毫沒有變化,所以當年弘忍禅師曾贊歎道: “東山之法,盡在秀矣”。六祖嫡傳的並不是自四祖、五祖的東山法門,而是嫡傳了佛陀以心印心,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宗法。六祖脫離如來的一切經教,還原出了“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禅宗本色,史稱南頓,這是六祖的責任,也是五祖選擇六祖為衣缽的緣由。
禅宗講求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因此禅宗開悟的大德,除了要傳法的祖師,留個只言片語外,幾乎沒有多說一句話的,五祖弘忍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果斷地選擇了惠能為六祖。而這個果斷的選擇是非常人能理解的。
四祖道信時,在西山雙峰寺院中,就有幾百人的修學,加之四祖的徒弟弘忍與牛頭山法融禅師的弘揚,加之唐太宗李世民多次下诏請四祖道信進京(雖沒去,但也足以在俗世人眼中是個不得了名聲),加之,禅宗經過演變,已經符合當時人們的修行習氣……使得甚深般若、一行三昧與“念佛者誰”的參禅模式,已深為當時人們所接受。
但畢竟引經據典,不是當年佛陀傳大迦葉的正宗。
當惠能禅師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偈子出現在五祖弘忍的眼前時,他果斷地選擇了惠能禅師為嫡傳六祖。六祖惠能嫡傳的並不是自四祖、五祖加上甚深般若的如來禅,(也就是一行三昧,“念佛者誰”的修行模式,)而是嫡傳了佛陀以心印心,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宗法。
神秀禅師(605—706年)不愧為五祖弘忍認可的十大得法弟子之一。在常人看來,到東山不過幾年的一個南方不識字,廚房打雜的,“搶”走了佛陀的衣缽。加之神秀禅師,精通儒道大義,飽學老莊玄學,盡得五祖真傳。當年弘忍禅師曾歎道:“東山之法,盡在秀矣。”命之洗足,引之並坐。
加之神秀禅師一直是五祖門下的首座,既有崇拜他的師兄弟,也有自己徒弟,就連《楞伽師資記》也把神秀認為七祖。(《楞伽師資記》將《楞伽經》譯者求那跋砣認為初祖,菩提達摩為第二祖,慧可為第三祖,僧璨為第四祖,道信為第五祖,弘忍為第六祖,神秀為第七祖。)
尤其五祖弘忍入滅後,門下“堪稱人師”的禅師將禅法遍弘大江南北,而神秀一支最大,范圍最廣,且在京師腹地,影響極大。在700年,武則天迎神秀禅師入京,親加跪拜之禮。而那時六祖惠能還不曾聞名。
因以上種種,擺在神秀禅師面前一個問題:他領的這些學禅的修行者,是不是正宗嫡傳禅宗?這並非單純是不是“六祖”的個人名利問題,而是眾生慧命,與禅宗內部是否分裂的問題。
當武則天要請神秀禅師為國師時,神秀禅師卻說:“我沒有這個資格,傳承衣缽是師弟惠能禅師。”(也就是說,自己非正宗傳人。)這是六祖惠能的名字第一次傳到統治者耳中,這樣就為南頓的禅法後來一統中國奠定了外相上的理論基礎。就評這份心量,神秀禅師堪稱“六祖” 也不為過。
師(六祖)謂眾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然秀之徒眾,往往譏南宗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秀曰:“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傅衣法,豈徒然哉!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汝等諸人,毋滯於此,可往曹溪參決。”《六祖壇經頓漸品第八》——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南能北秀”,惠能得到了神秀禅師的認可與敬仰。)
神秀禅師,繼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的禅法,絲毫沒有變化。
《景德傳燈錄》記錄,神秀作偈示眾說:“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捨父逃走。”
《壇經》記載惠能問神秀的弟子志誠,神秀如何示眾,志誠說:“常指誨大眾:住心觀淨,常坐不臥。”
武則天問90多歲的神秀禅師:“大師所弘法之長,是誰家的宗旨?” 神秀回答:“貧僧是秉乘的東山法門。” 武則天問:“東山法門所據何種經典?” 神秀禅師答:“《文殊般若經》一行三昧。” 神秀禅師的北漸禅法實質上就是自四祖道信以來“一依《楞伽經》以心法為宗,二依《文殊般若經》的一行三昧”的參“念佛者誰”的念佛禅。
自四祖道信以來“一依《楞伽經》以心法為宗,二依《文殊般若經》的一行三昧”的參“念佛者誰”的念佛禅。它的歷史使命就是把一個“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禅宗,通過有佛經文字,有修行模式,成了讓一般修行人能接受的禅宗法門。也就是從印度來的正宗禅門,倒成為被多種有相文化熏陶的中土人們能接受的中間跳板。正因為這個跳板,才留下了一個東山法門。
神秀禅師弘揚四祖道信的念佛禅達80年之久,門人甚多,其中“入堂七十,味道三千”(要知道五祖弘忍親自認定得法者,也不過10人,當然有的記載13人)。
尤其神秀禅師滅寂後,嵩山普寂禅師(651—739年)、西京義福禅師(658—736年)兩大弟子在帝王的支援之下,繼續闡揚四祖道信的念佛禅的宗風,盛極一時,有“兩京之間,皆宗神秀”,“北宗門下,勢力連天”之感概。普寂的弟子道璇還把神秀的北宗禅法傳到了日本。
直到南禅馬祖道一出現後,北漸念佛禅的法門一統天下的地位才被動搖,直到唐末“安史之亂”還有人弘揚,但日後漸絕。
尤其當人們的根器漸漸變得粗重,這時出現了淨土法門,眾多臨終往生的榜樣,眼見彌陀現身,親聽天樂梵音……使得這個“不取相貌,心系一佛,起大疑情,‘念佛者誰’”的北漸念佛禅,更加失去了生存的空間。雖在元、明、清時期,偶見有禅師弘揚,但也如日月下的米珠之光了。
當時這段“南頓北漸”之爭的歷史,上至朝廷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縱橫幾百年,明爭暗斗,空前絕後。慢慢的,眾生的因緣選擇了六祖惠能的頓教禅法,北漸念佛禅的禅法也就逐漸退出了這個時空程序舞台。
這裡的退出,並不是斷絕,而是深深地埋在這個時空程序中、人們的心中,如蟄伏的金剛如來的種子,只要時機成熟,定會爆發,發揚光大,澤被末法眾生。
以上師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神秀禅師,及神秀門人等的北漸神秀法嗣,也就是主要講“不取相貌,心系一佛,起大疑情,‘念佛者誰’”的北漸念佛禅法門。雖有變化,但這畢竟是老祖宗。
(以上“相關故事”、“禅法傳承”兩部分內容,摘自回家人著《如何修證念佛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