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淨宗法門,那就太容易了,效果一樣好,甚至於比禅、比性宗還要好、還要高,那這個法門值得稱贊。那就是我們眼見外面的色,分別、執著才起就趕快把它換下來,用什麼東西換?用阿彌陀佛換它。你看眼見色是阿彌陀佛,耳聽聲也是阿彌陀佛,鼻嗅香也是阿彌陀佛,舌嘗味也是阿彌陀佛,全是阿彌陀佛,淨宗之妙就妙在此地。換句話說,就是你會不會念?我再講得白一點,你會不會換?念頭才起馬上就換成阿彌陀佛,這叫會念佛。否則的話,口裡頭還念阿彌陀佛,眼見外面色相、耳聽聲音,你又想別的東西去了,你就不會念,那是古人講的「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你不會!不會,你念的佛號功夫不得力;要會,功夫得力了。所謂得力就是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止住、換下來了,這叫功夫得力,久而久之養成習慣,自自然然就把煩惱伏住,這是真念佛人,這是真學佛人,與一切經教、與一切法門沒有關系。
真正能夠契入自性,自性就是一心,我們前面講的真實之際、真實智慧、真實利益,三種真實都在這一句佛號之中,就看你會不會。念佛人最忌諱的,就是見色聞聲你會起分別執著,你會起妄想,把你的功夫完全破壞掉,我們能不能成就、能不能往生、能不能這一生成佛,關鍵就在此地。所以要常常想到,我們念佛目標是在一心不亂,《彌陀經》上說的,要把這個做為我們的標准,我們天天用這個標准來衡量,我今天有沒有功夫?得不得力?全在這一句。不知道什麼叫一心不亂,你用底下這一句也可以,「心無異念」,心無異念就是一心不亂。異念是妄想,想什麼都是妄想,只准想阿彌陀佛,想其他的統統叫妄想,《華嚴經.探玄記》賢首大師說的。
「保持與保任同一保字,宗門曰」,這禅宗講的,「心心不異謂之保」,保是保持的意思,念念不捨。念阿彌陀佛,如果心心不異,就是心心都是阿彌陀佛,這個人要念多久能往生?給諸位說,一天就行,為什麼?你得一心了。你念阿彌陀佛,有摻雜雜念在裡頭,把你的一心破壞了,一會想起這個,一會想起那個,那怎麼行?所以念佛,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是戒,淨念相繼是定,六根攝不住,你一心就得不到。為什麼?心攀緣外面境界,這個境界所謂是財色名食睡五欲,五欲七情,離不開這些。這些東西破壞你念佛的功夫,也就是說破壞你的清淨心、平等心、覺心。為什麼念佛?念佛就是想得清淨平等覺,把煩惱習氣統統給念掉,用這一句阿彌陀佛取而代之,以一念對治一切雜念,這是念佛的原理原則,你不能不懂。如果念佛裡頭還有夾雜、還有懷疑,那怎麼會成就?你念得再多,都叫白念了。如果這種煩惱很重,你自己清楚,確確實實念佛的時候,念上個一分鐘,裡面就有雜念加進去,怎麼辦?聽經。原因是什麼?你對於經教了解不夠透徹。經教告訴我們什麼?告訴我們事實真相,真相明白之後,你自然會放下。
在經教裡面,法相宗的《百法明門論》把一切法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有為法,一類是無為法。有為法是有生有滅,假的不是真的;無為法是真的,它不生不滅。什麼是真正不生不滅?真如無為,真如就是此地講的一念、一心,這是真如,不生不滅。二念二心就有生滅,前念滅了後念生,它有生有滅。有生有滅是假的。
這真是講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應當把它捨掉,不應該再執著,執著是大錯特錯,執著不但不能開悟、不能證果,連往生極樂世界都會有障礙。會用它的,往生極樂世界沒有障礙,為什麼?帶業往生;不會用它的,就會產生障礙,不能不知道。這怎麼辦?多聽經,多念經。念經要恭恭敬敬的念,一心稱念,你就會開悟,就明白了。真正搞明白了,自然你就會放下,不再放到心上,所以經不能不讀。這個經,有機會聽經,不能不聽。讀的時候讀不懂,聽容易懂,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最利,所以佛陀當年在世沒有寫出文字,只是口說,因為你耳根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