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百家智慧,萬福之道,都在於行善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是三國蜀國先主劉備,在遺囑中勸誡太子劉禅的一句至理之言,同時也是後輩中上至君王、下至黎民百姓都需遵守的處世准則。

  善念,是仁人君子的平常之心。在這個異彩紛呈的現代世界裡,人心難免因為守己逐利而變得迷失自我,然而“人之初,性本善”,善念其實是人心最初的原始狀態,不如返璞歸真,重現那個最真實而美好的自己。

  善行,即無論世事大小,都要以善心去泰然處之。“常行善者得人助”,一個經常行善的人,不會計較事大事小,也不會計較是得是失,這是一種修身之道,也是一種得萬人敬仰的品行。

  行善者免於名利之困

  老子在《道德經》曾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一個最善的人就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

  然而,在這樣一個是非世事充斥於耳的時代,一個“利”字,迫害了多少人:或爭遺產兄弟反目,或計名利爾虞我詐……“為善者不雲利,逐利者不見善。”宋人林逋曾在《省心錄》的一句話,正道明了行善者樂善好施,不與人計較得失。

  國民黨元老於右任一生都在行善:於老以天下為公,雖是高官厚祿,但卻清廉自苦,把一生積蓄都捐給了家鄉辦學和慈善,逝世後只留下一個鐵箱,而箱裡裝的並非財寶票券,只是幾沓日記信札,台報贊之:“三十功名袖兩風,一箱珍藏紙幾張”。

  於老一生倍受世人尊崇,他為人處世不求名利,故能沒有站在風口浪尖的名利之困,正所謂“夫唯不爭,故無憂”。

  行善者必得大志

  孔子周游列國,著書講學,宣傳的便是“仁政”思想。

  “仁”作何義?心存善念,仁者愛人,兼善天下,便是“仁”的本質。

  一日,孔子馬棚著火,當孔子聽到這件事時,卻只說:“傷人乎?不問馬。”

  短短兩句六字,便可從中窺探出孔子的善心了。在自身利益受損後,還為他人著想,這便是善義之舉,而孔子也不愧為“大成至聖先師”,影響了中華幾千年的發展進程。

  宋代有位叫葛繁的人,立志當官為民解憂。他堅持日行一善,有人請教他如何“日行一善”,他說:“比如這裡有條板凳,倒了礙人走路,就彎腰把它扶正放好,即是一善。”後來葛繁官至太守職務,造福一方百姓。仁者有鴻鹄大志,只要多行善事,就一定能大業有成。

  行善者必得萬福

  《周易坤文言》有這樣一言:"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一個樂善好施的人必能得到福報,他的善心就好比一顆種子,一旦播種下去,則能生生不息,造福他人。《國語晉語六》:"夫德者,福之基也。"福氣來源於平時的善行積累,多多益善,善亦多多。

  《感應類鈔》曾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皇帝的教師楊少榮,是福建省建寧人。他的祖先累世都以操渡船為生。某次遇洪水,橫流沖毀百姓住宅,溺水的人順著河流而漂下。

  其他船夫都撈取財物,而少榮的曾祖父和祖父只有救人,對於財貨一無所取。同鄉的人都笑他愚蠢。等到少榮父親出生,家境已經逐漸寬裕。後來生了少榮,弱冠登第,位至三公(相當於現在的首相),加封曾祖父、祖父和父親為一品官,子孫貴盛,到了現在還有許多賢人。

  世人皆愛幸福美滿,若常懷善心,多行善事,那麼必能免於名利之困、災禍之擾,必能得其大志,得其萬福。

  當然,世人行善並不是孤獨的,畢竟“天心至仁,正道不孤”。亦然,世人行善不在於求一個善報,應該更多的是只求善利他人,無災無禍,我心自安。正如曾子所說:“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

  (轉載)



  消災免難: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第一功德

  學佛為成佛,一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不懷疑不夾雜,乘佛大願力決定往生淨土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惡念惡口惡行,忏悔我所犯一切邪淫重罪;願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原作者、學佛網、轉載者、各位讀者;此文若有錯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願斷惡修善、廣積陰德,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持戒念佛、求生淨土!

 

上一篇:迅速積累福德和增長智慧的七種方法
下一篇:邪淫的人感召不如意姻緣的深層次原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