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化家庭的最早典范
維摩诘居士是大乘佛法中一位著名的在家菩薩,堪稱是佛陀時代第一居士。維摩诘,意譯為淨名、無垢,意思是潔淨,沒有染污的人。
他身為中印度毗捨離城的長者,雖身在塵世,但是精通大乘教義,修為高遠,雖出家弟子猶有不能及者。
他曾於過去劫中承事供養無量諸佛,深聞法要,契入不二;他勤於攻讀,虔誠修行,能夠處相而不住相,對境而不生心,得聖果成就,被稱為菩薩。
維摩诘居士的妻子貌美,名叫無垢,有一雙兒女,兒子名為善思童子,女兒名為月上女,皆具宿世善根。一家四口,平日以法自娛。
當善思童子還在襁褓中時,即能與佛及諸大弟子問答妙義。佛陀曾至毘捨離城,善思童子獻花與佛,佛陀為他說法,當下就證得無生法忍。
月上女出生時,不曾啼哭,且能開口道出宿世因緣,由她身上散發出的光明勝於月照,猶如金色,照耀家內。八歲大時,已長成美妙多姿的童女,引起城內諸大臣、居士、長者、婆羅門及豪門貴族的童男愛慕追求,因而展開一場神通游戲的招親活動。
最後月上女度化了諸童子入佛道,發菩提心。月上女曾以她的辯才神通,與聲聞、菩薩討論佛法妙義,並蒙佛授記。
所以經中描述維摩居士“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這種不可思議的宿世妙緣,是佛化家庭的最早典范,維摩居士則堪稱是佛陀時代第一居士。
02
在家居士榜樣,以“六度”攝服眾生
維摩诘居士自久遠劫來,曾供養無量諸佛,善根深厚,深知諸法實相,具足四無礙辯才,有著如佛陀般的功德智慧,一言一行都是清淨純善,無不合乎大乘佛法。
他的種種美德,上為諸佛所贊歎,下為百姓所崇敬,不論佛弟子、帝釋、梵王、世主、大臣、庶民等,都曾經受到他的教化。
他以修「六度」的德行攝服眾生,使他們普沾利樂:
他是大富長者,以無數的資財布施貧民,教育他們——這是布施行;
對於毀犯禁戒的人,便以自己奉持的清淨戒行感化他們——這是持戒行;
對於易起瞋恚怒罵的人,便以柔和忍辱攝服他——這是忍辱行;
遇到懈怠放逸的人,就顯現大勇猛精進的精神度化他們——這是精進行;
若有人心性不定、迷亂,他以禅定中的定力、智慧,點醒他們的迷懵——這是禅定行;
對於一般平庸憨直的莽夫,則以明利的智慧教育他們——這是智慧行。
凡此種種維摩居士實踐大乘菩薩的行為,正說明在家信眾應行的宗教德目,也為日後修菩薩行者樹立明確的標桿。
03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維摩诘經》是大乘佛教早期經典之一,又稱《維摩诘所說經》《淨名經》《不可思議解脫經》,由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譯。因為此經的主人公為維摩诘居士,故而得名。
據傳,南北時期,士人人手一本《維摩诘經》,人稱淨名,處相而不住相,是為在家菩薩。
《維摩诘經》是與整個佛法、佛教、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的文化關系最大、影響最深、歷史最久的一本經。
《維摩诘經》所代表的精神,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本位而解脫成佛的法門,也指出了十方三世諸佛如何證道,如何得到解脫,如何證得菩提之路。
《維摩诘經》的經題還被翻譯成《不可思議解脫經》,這是因為我們學佛的目的是為了要解脫三界,跳出六道輪回,還我們本來面目而成佛。
眾生原本是佛,自己迷失了原路,不知父母未生之前自己為何,找不到這個根源,因此就在三界六道中生死輪回。又因為受到物質世界環境影響,而有身心煩惱痛苦,生老病死等等。
整本《維摩诘經》裡面最重點的重點,是告訴我們:佛法就在這個世間,我們就在自己的身心上自了。如果求他方世界依賴別人,想了生死,想成佛道,是不可能的。因為外力僅是方便法門,非究竟法門。所以究竟法門必須要自度自了。
學佛目的在求解脫,如何解脫呢?維摩诘居士所說經告訴我們,真正的佛法就在我們這個世間求解脫。
這部經是最長的白話詩,共兩萬五千言,也是一部最佳的劇本,富藝術創作價值。除了文學藝術價值之外,最重要的是,本經已經成為在家居士奉為圭臬的修行寶典——
“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白衣是代表平民的意思,是相對於做官或出家的人而言,中國的出家人穿缁衣,是染了不漂亮顏色的布。維摩居士雖然是在家人,但能夠奉守出家人的一切戒律的行為,心是出家的。
“雖處居家,不著三界”,雖然表現是在家人,心已經跳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一切不執著。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雖然與在家人一樣,有太太和孩子,可是一直修的是清淨行。
“現有眷屬,常樂遠離”,本身有許多眷屬圍繞,像是父母、妻子、朋友、學生等等都算,可是不留戀這些,更超越這些。
“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穿著打扮不是為了彰顯自身的富貴,而是展露出莊嚴相好。
“雖復飲食,而以禅悅為味”,在家人當然要吃要喝,但不是暴飲暴食,一切的飲食營養是為了自己得道。
“若至博奕戲處,辄以度人”,也去娛樂場所,但是他去這些地方是為了方便教化度人,在那個場合仍然還在布施持戒。
“受諸異道,不毀正信”,了解一切外道,但是以佛法的正信教化人。
“雖明世典,常樂佛法”,懂得世典是世間一切學問,但真正的中心是修佛法。
“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因此維摩诘居士到任何場所都最受到尊敬,受人供養。另一個意思也可以說,維摩居士自己對待一切眾生,都是以最尊敬的心,沒有看不起任何人,都是在以法供養。
“執持正法,攝諸長幼”,他堅持走正佛法,毫不馬虎,寧可將身下地獄,不把佛法當人情。
“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維摩居士也做生意,一切謀生的事業都做,諧,是描寫他談笑輕松和諧的樣子。偶,是什麼都來。但是賺了錢也不會高興,都是為更好的布施。
“游諸四衢,饒益眾生”,外出游玩,隨時隨地都在做利益別人的事,到了哪裡,哪裡都沾他的光。俗話說‘龍行一步,百草沾恩’,就是這個意思。
“入治正法,救護一切”,他在所住的毘耶離城等於是當地的主席,盡量愛護犯錯的人,重的罰減輕,輕的罰取銷。如果居士從政或者執法的話,要有智慧,但是不能一味的慈悲。
“入講論處,導以大乘”,到了學術團體,他會用種種的方法,引導人走入佛法的大乘道。
“入諸學堂,誘開童蒙”,到了幼兒園小學,會用誘導的教育教導不懂事的孩子們。
“入諸酒肆,能立其志”,他也去飲酒場所,有酒德,喝酒心不醉亂,因自己的清醒,能使酒徒不沈迷,能自救自拔。
維摩诘的佛學修養很高,連很多菩薩都來向他請教問法。經中記載普現色身菩薩曾問過維摩诘:“你有父母妻子,也有親戚等眷屬,還有部屬和朋友,這不是很累贅嗎?”
言下之意是你既是一位大菩薩,卻又拖家帶眷,怎會自在呢?
維摩诘回答:“我母為智慧,我父度眾生,我妻是從修行中得到的法喜。女兒代表慈悲心,兒子代表善心。我有家,但以佛性為屋捨。我的弟子就是一切眾生,我的朋友是各種不同的修行法門,就連在我周圍獻藝的美女,也是四種攝化眾生的方便。”
這一問答,涵蓋了在家人生活環境中的種種人事物,維摩诘不但不會覺得累贅,反而以大智慧來運用大慈悲。他雖然過著有妻有子的世俗生活,但也能無垢相稱,自得解脫。能把佛法與世間法融合地如此精妙,值得我們去深入探尋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