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講,讀佛書最忌諱的是三個大毛病,第一種就是含糊籠統,馬馬虎虎的,讀書不求甚解。讀佛書不行,讀書不求甚解的態度,用來讀世間的文學,消遣可以,讀佛書不能用這個態度。第二毛病就是膚淺,不夠深度,譬如我們今天研究佛學,拿唯識學來說,我們的唯識只研究到《百法》、到《五蘊論》,這太膚淺了。對於百法裡面所講的每一法,我們是不是都能搞得清楚?不能。為什麼不能搞清楚?因為它太淺。我們也不能說它錯誤,按照百法古德的注解,不能算它錯誤,但是深度不夠。在唯識論裡頭,必須把《瑜伽師地論》研究完了,這才算是法相這一門學問有了基礎,太膚淺提不起觀照的功夫。我們講到唯識五重的修學,就是五重唯識觀,我們連入門都入不進去,這就是太膚淺。第三個就是誤會,就是錯誤了,以自己的知見來解佛經的經義,十之八、九都發生誤會,這是三大毛病。
佛法無論是哪一宗、哪一派,或者是某一部經論,都要深入的去研究。正像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提示給我們研究的要領,他老人家主張要有深度、要有圓解,解在一邊不夠圓滿,那都有問題。所以要求圓解、要求深解,要圓、要深,我們讀這些經就要特別注意這幾個方面。也正因為如此,我們講堂時間實在是有限,要想在佛法上真正成就確實很難。古人是將整個時間與精力專攻一部經,是很有道理。圓瑛老法師他老人家在上海辦的圓明講堂,他就是《楞嚴》專宗學院,他所標榜的就是一部經,四年的學程就學一部經,看十幾種注解,一門深入,很有道理。我們現在所學的是太雜太亂,時間也太少。可是事實上來說,一切大乘了義經論,理上都是貫通的,所以我們的修學可以專注在一部經上。一切大乘經典我們可以看、也可以聽,一定要把中心放在自己主修的這一門上。解了以後要能行,如果解了以後不能行,那學的是沒有用;能夠有行門,這才會有證果。所以解、行、證的次第是一定要遵循的。
摘自 楞嚴經 (第九十八集) 198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7-001-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