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轉載
一個人的精神長相
人之長相,分體貌和心靈。 五官之美如花開艷陽,直接;而精神之美似暗香浮動,需依托,靠修養方能呈現。 顏值可以美容,但掩蓋不了本色;氣質可以塑造,但脫離不了本性。 心有境界行則正,腹有詩書氣自華。 精神長相,是一種看不到的能力,這個能力決定了一個人的精神力量。 01 會說話是一門學問,有分寸是一種修養。 “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 語言最能暴露一個人,恰當的時候說話是智慧,沉默的恰當也是一種智慧。 知道怎麼說話,知道何時說話,知道不亂說話,是一種了不得的軟實力。 子禽問墨子:“多說話有好處嗎?” 墨子答道: “蒼蠅、青蛙,白天黑夜叫個不停,叫得口干舌疲,然而沒有人去聽它的。 但你看那雄雞,在黎明按時啼叫,天下震動,人們早早起身。多說話有什麼好處呢?重要的是話要說得切合時機。” 我們常常評價一個人情商高,很會說話,其實正是因為他懂得在適當的時機說適當的話,既不讓他人難堪,也顯得自己大方得體。 你越會說話,別人就越快樂,別人越快樂,就會越喜歡你;別人越喜歡你,你得到的幫助就越多,你會越快樂。 人生是由你的一言一行沉澱組成的,你怎麼說話,決定你是誰,甚至決定你過得好與不好。 口為禍福之門,懂得謹言慎行,照顧他人感受,才是智慧之舉。 02 以貌取人真的很公平。 在朋友圈曾看到過這樣一個段子: 性格寫在唇邊,幸福露在眼角。 站姿看出才華氣度,步態可見自我認知。 表情裡有近來心境,眉宇間是過往歲月。 衣著顯審美,發型表個性。職業看手,修養看腳。 一系列的觀點看起來有些絕對化,卻也頗有道理。 好看,不止是膚淺的漂亮,更是舉止端莊,待人謙卑、談吐優雅…… 所有的驚艷,都來自長久的准備。 很久以前,有一個手藝人,手藝娴熟,很多人上門買雕塑。 但他又和其他人不一樣,喜好雕塑妖魔鬼怪。 有一天,他照鏡子的時候發現自己的相貌變得很丑:不是五官發生了改變,而是整個面相凶惡、丑陋、古怪。 後來,他到一個寺廟裡,找方丈求助,方丈說:我可以給你治療,但你必須先幫我雕刻100尊觀音像。 於是,手藝人就開始不斷研究觀音的神情,德性和表情,有時甚至到了忘我而代入的境界。 半年之後,當他把富有善良、慈悲、寬容形像的觀音雕塑出來後,他急忙去寺廟找方丈,對方丈說:請您務必幫我治病。 方丈沒說話,從背後拿出鏡子,笑了笑說:你的病已經好了。 這時候他才發現,自己的相貌也已經變得正氣、端莊了。 一個人若是熱情洋溢,總是面帶微笑,到老了,臉上的紋路也都是慈眉善目的。 如果一個人長期不笑,面目表情僵化,越老顯得越可怕,越沒有親和力。 這就是所謂的“相由心生”。 到了40歲,你就必須具備與你的年齡、身份、社會地位相適應的言談舉止和精神面貌。 文學家大宅壯一說:“一個人的臉就是一張履歷表。” 你內在的素質、內在的修養決定了你外在的形象和風貌,這句話一點也不假。 你前半生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學到的知識懂得的經歷,無形中都在改變你後半生的長相。 03 善良的人,根本不會吃虧。 《六祖壇經》上說:一切福田,都離不開心地。心田上播下善良的種子,總有一天,會開花結果。 曾子曾說: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 這是一個邊遠的山村學校,食堂的伙食糟透了,不是白菜蘿卜就是蘿卜白菜,而女老師的身體很弱,於是,她經常到學校旁邊的一個小山村去買雞蛋。 賣主是個年過花甲的老太太,她叫說個價,女老師便定了5毛錢一個,其實,女老師暗中提高了5分錢,女老師家鄉的雞蛋4角5分要多少有多少。 女老師看老人可憐,沒兒沒女,只靠幾只雞養活自己,於是每個蛋多給5分錢,這老太太可憐,女老師就做一個小施主吧。 奇怪的是老太太既不討價,也不還價,這樁買賣就這麼定了。 買過一段時間,女老師覺得老太太實在可憐,便單方面又提高了5分錢,一個雞蛋5角5分。 這回老太太作聲了,堅持不肯提價,但女老師堅持要單方面提價,僵持了很久,老太太終於接受了。 那天,女老師照舊去老太太那兒買蛋,正碰上一個蛋販子跟老太太講價。 蛋販子出6角一個的價要把蛋全收走,老太太不肯。 蛋販子說,這個價夠高了。山裡都是這個價。 老太太說,不是因為這個價,而是這些蛋要賣給那位瘦老師,人家那麼遠到我們這裡來教書,又那麼瘦,我希望她胖起來,在這個小學裡長期待下去,孩子們需要她。 女老師頓時呆了,原以為自己是個施主,想不到真正的施主倒是老太太…… 凡你對別人所做的,就是對自己所做的。所以,凡事你希望自己得到的,你必須先讓別人得到。 生命是一種回聲,你把善良給了別人,終會從別人那收獲善意。無論你對誰好,從長遠來看,都是對自己好。 一直善良下去,只問自心,不問得失,一路芬芳,已在你的身後跟隨。 04 知世故而不世故,歷圓滑而留天真。 《菜根譚》中有句話:“勢利紛華,不近者為潔,近之而不染者尤潔。” 在這個紛雜的社會,我們要生存,就必須要和人、和事打交道,這個過程中,把握好尺度的同時也要保留真實的自我,也就是所謂的知世故,而不世故。 這不是輕而易舉做到的,而是走過千山萬水去感悟和修煉的結果。 蘇轼在63歲窮困潦倒之時,還寫下這樣的詩句: 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須蕭散滿霜風。 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哪知是酒紅。 先說自己衰老,又借小孩子之口調侃,酒後的潮紅被誤認為臉色紅潤,用自嘲來排解晚景淒涼的失意。 一個人未經世故,容易在逆境中沉淪,也容易苛以待人,而飽經世故而不世故的人,見過生活凌厲,依然內心向暖。 周國平在《靈魂只能獨行》裡說: 許多人所謂的成熟,不過是被習俗磨去了稜角,變得世故而實際了。 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個性的消亡。 真正的成熟,應當是獨特個性的形成,真實自我的發現,精神上的結果和豐收。
上一篇:南懷瑾大師:儒佛之間的有趣爭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