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柏霖: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四,世尊在《無量壽經》給我們講善護三業,把「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擺在第一個。別人沒有這個過失,你造作無根的謠言,破壞別人,罪過極重。縱然別人有過失,你知道真的過失嗎?他真的有過失嗎?菩薩跟善知識接引眾生,我們說「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甘露火王,我們看起來這個甘露火王好像有過失,因為他瞋恨心那麼大,他暴虐,他用嚴重的刑罰來對待他的眾生子民。但是老法師說,《華嚴經》講他是菩薩,他用那種手段來度那一類的眾生。我們凡夫哪裡曉得呢?他是示現表法。所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有去參甘露火王。但是老法師有特別提到,在普賢十大願裡面,禮敬諸佛、稱贊如來,他這個沒有稱贊,他只有禮敬。為什麼?因為他也有佛性,所以只有禮敬,沒有稱贊,為什麼?因為這個地方他是表法,所以可以禮敬他的佛性,但是不能稱贊。

  老法師說,在《華嚴經》裡面,勝熱婆羅門代表愚癡,伐蘇蜜多女代表貪愛。這都是表法,他們示現貪瞋癡,表法貪瞋癡。這是華嚴會上,《華嚴經》裡面,我們看到菩薩用貪瞋癡這個方法去度眾生。我們沒有智慧,我們沒有證法眼,我們看不出菩薩的用意。你隨便造個口業,隨便惡意批評、離間中傷,造無量無邊的罪業。這是第四點。

  第五點,老法師說,佛在經上勸我們、提醒我們,你在還沒有證到阿羅漢以前,你不能相信你的心。阿羅漢證得果位了,他見思惑斷掉了。你還沒有證到阿羅漢的果位以前,你見思惑沒有斷,你就不能夠相信自己的意思。為什麼?因為你的我執還在,你的我見還在,你的見惑還在,所以你不能夠相信自己的看法,不要相信自己的判斷,真正的是非善惡,我們沒有辦法明了。我們看到外面的形象,我們不知道人家的用意。學佛的人要用什麼方法處事待人接物呢?沒有這個能力,看到別人造惡事,我們只有合掌念阿彌陀佛,這個就是正確。別人在造惡的時候,我們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怎麼樣?最好的方法。一方面阿彌陀佛悲憫他,一方面阿彌陀佛化解他的惡業,希望阿彌陀佛救他,用阿彌陀佛希望他能夠回頭,這是最好的慈悲善行。

  所以普賢菩薩教我們的原則是,我們要記住,禮敬諸佛、稱贊如來。他行的是善法,跟社會眾生有正面形象的,我們不妨贊歎。他行的是惡法,好像對社會對眾生有負面影響的,我們不知道他的用意,我們不贊歎,我們可以禮敬,但不贊歎。就是剛才我講的,你對甘露火王,你不明白他的表法,那麼你不贊歎,但是你必須要,你可以禮敬,不贊歎。佛教我們用這個態度,我們要學會。

  所以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對於勝熱婆羅門、甘露火王,這些人好像做的是負面的,但是善財童子他有禮敬,但是他沒有贊歎。善財童子有智慧啊,他教給我們什麼?示現給我們看,我們所作所為諸佛如來贊歎,手法高明。這就是四攝法裡面講的同事攝,我們凡夫做不到。他用的手段好像是非法,用意非常好,效果非常好,他能教人在苦難當中覺悟回頭,給他苦受,這是我們凡夫做不到的。

  凡夫不但做不到,我們連想都想不到。因為眾生的根性不一樣,習氣不相同,所以菩薩接引眾生的方式,也不一定一樣,也不一樣,手段也不相同。他可以做,我們不能做。基督教裡面講,耶稣被釘在十字架上,我們佛法裡面看得就很清楚,他是代眾生苦布施。就菩提心裡面講,有一個代眾生受苦,代眾生苦供養。那個害耶稣的人、判他刑的人、執行刑法的人,我們看到這是惡人,佛菩薩看他是善人。為什麼?我們看不懂,他成就耶稣的忍辱波羅蜜,沒有一個不是善人。

  就算我們剛才講到歌利王,你當時看到他是惡人,但是他是確實成就佛陀的忍辱波羅蜜。到佛陀這一世,他變成憍陳如尊者,因為佛陀說他要度他。當時他那麼殘酷,歌利王用刀一片一片凌遲處死,比這個耶稣的還要殘酷,最後忍辱仙人成佛了。那歌利王就是我剛才講的這一世的憍陳如尊者,菩薩示現的,我們怎麼會知道呢?沒有歌利王這個緣,菩薩忍辱波羅蜜不能圓滿,就剛才我講的,我一開頭講說,他成就佛陀的忍辱波羅蜜。但是你沒有證法眼,你看不出歌利王是菩薩示現。妙就妙在這裡,他是幫助菩薩成就圓滿波羅蜜,大功德一件,我們凡夫怎麼會知道?所以世出世間諸法無量因緣,理太深了,事情太復雜了,我們凡夫智慧不能理解。所以我們信奉佛陀的教誨,老老實實依教奉行,決定遠離一切惡業,積功累德,成就自己的法身慧命,念這一句阿彌陀佛。

  摘自《太上感應篇匯編》(第一九O集) 黃柏霖警官主講

  文字稿來源【太上感應篇共修網】

 

上一篇:黃柏霖:舜為大孝
下一篇:香隆立嘉措:佛教徒如何從六度中去了解大乘思想之二 正確的學佛觀點之二十五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