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柏霖:弘法人才著重在德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那這個地方就是「人不懷德」,就是這句話它真正的意涵是什麼?老法師有講,我們要弘法利生,一定要著重德行。所以淨空老法師說,弘法人才著重在德行。我們說要承擔如來家業、續佛慧命就是弘法人才、佛門的龍象,要去弘宗演教。我們講說,「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那你要怎麼樣去統理大眾呢?就是要有德行。所以老法師說,弘法人才著重德行。

  老法師說,現代弘法人才非常缺乏。老法師說,現在是一年不如一年,一代不如一代,不僅是講經弘法人才沒有,漢學人才也沒有,所以現代的弘法人才非常缺乏。以前淨空法師在美國講經的時候,自己覺得力量很孤單,所以他常常,有時候回國的時候,去探望他的恩師李炳南老師,他就跟李老師說,你要多培養人才,送到美國來,一起去弘揚佛法。他講了很多遍,李老師都沒有做回應。那有一次講多了,李老師就說了,他說,那你幫我找人才,你去幫我找學生。

  所以現在老法師說,好老師也不容易找,你要遇到大善知識,也不容易找到。那遇到好學生,老實、聽話、真干的,幾乎是寥寥可數,你就像蔡老師是寥寥可數啦,老實、聽話、真干的,很難啦。劉素雲老師、胡小林居士,十三億人口才誕生幾位而已。那胡小林老師真的聽老法師的話,真干,《大乘起信論》念三千遍,屏除一切外緣,深入經藏,有悟處,「讀經千遍,其義自見」。劉素雲老師用十年功夫,有一點像倓虛老法師他們用十年的時間,十年寒窗讀《楞嚴》,後來他們就是有悟處了。

  所以老法師說,人才培養非常重要,那要怎麼樣呢?要細心照顧,就是弘法人才跟護法人才都很重要。所以老法師也常說,護法是佛,弘法是菩薩,要長時間來培育才會成就。最少三年五載,我們說五年學戒,其實那五年就是把他關起來。老法師跟隨李老師,五年再加五年,總共十年,誕生今天的淨空老法師。老法師見李老師,李老師跟他講,以前你所學所聽的統統不算,你到台中來以後,以後別人講經你都不能去聽,這是第一點。以後只能聽我的不能聽別人的,以前你所聽的統統不算,所學的統統歸零,第二點,以後只聽我的。第三點,以後看什麼書,都要經過我同意。為什麼要這樣?「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他把你的這個心往外攀緣,全部堵起來。那李老師這樣的規定,這三條規定,淨空法師當時就覺得說,怎麼會這麼嚴格?

  後來到新加坡去遇到演培法師,他把這個事情跟演培法師報告,演培法師跟淨空法師說,這都是古代祖師大德教學生的方法。他說,以前谛閒老法師也是要這樣要求我。淨空法師說,後來演培法師離開了谛閒老法師,去跟太虛大師學人間佛教,演培法師後來覺得自己很遺憾,沒有受過這樣的一個,這三個要求。這就是什麼?李炳南老師那三點要求,以前所學的統統不算,現在只聽我一個人說,以後要看什麼書、聽什麼經教要經過我同意,別人在台中講經,你不能去聽,這個就是什麼?長時間培育成就的。而人才最重要、最根本是什麼?就是德行,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人不懷德,何以居人上乎?」

  老法師現在就是人上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五年把你關起來,也把你六根往外攀緣的六個門全部關起來,你才有辦法成就人上人。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經千遍,其義自見」,就可以成就怎麼樣?成就你的德行。如果沒有德行只有才華,你也很會講,只有才華,不但不能成事而且造業,為什麼會造業?最後會名聞利養,對自己、對他人、對經教、對佛教都沒有好處。人才的培養不難,德行的培養就難了,為什麼?要改毛病習氣,攀緣心難斷,我執跟法執都要破,再破根本無明一品,才成就法身。

  所以老法師說,人才的培養不難,德行的培養就難。現在的社會跟古代不同,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現代的社會比古代增長百倍、千倍都不止,確實是如此。古人在那種環境之下,因為民風淳樸,生活簡單,沒有像現在的媒體、科技這麼發達。所以古人在那種環境之下,很少的誘惑,他都會很謹慎的去防范,唯恐退轉。生在現代的社會,若避免不了物欲的誘惑,必定退墮,必定造業。那就是古人常講的,這裡老法師講的是指出家人,當然我們在家人也要警惕。師父說,淨空老法師說,古人常講,「袈裟之下失人身」,是非常可憐、可悲的事情。

  品德的修養,在現今社會要靠怎麼樣?要靠自己,自己要自修、自悟、自度,這六祖大師說的。在過去,父母、老師的幫忙,可以做增上緣。現代的社會提倡民主、自由、開放,兒女不聽父母教誨,學生不接受老師勸告,所以在這種環境之下,不靠自己就一無所成。靠自己就是自己要覺悟,剛才我講的自修、自悟、自度,你自己要覺悟。

  我們三皈依裡面講,要念念不忘,也是六祖大師跟我們開示的自性三皈依,皈依佛就是皈依覺,就是皈依覺而不迷;皈依法就是皈依正,就是皈依正而不邪;皈依僧就是皈依淨,就是皈依淨而不染。這自性三皈依,自性的覺正淨,念念跟覺正淨相應,念念離迷邪染,這才有救,這是諸位同學要深深警惕的。那我們就知道老法師跟你開示的,怎麼成就德行?就是要皈依覺、要皈依正、要皈依淨,你的德行才會出來。

  德行的含義,行是行為,包括思想、見解、言語,以及身體的造作,統統為三業行為,也就是身口意。德是性德,自性本具的德能,與性德相應的這種行為,稱做德行。诶,我們知道重點了,與性德相應的行為才叫做德行。所以你每天要這樣觀照自己的行為跟性德相不相應?如果都能夠念念相應,那你成就德行快,如果少分相應的話,那少分的德行就會流露出來。

  何謂性德呢?老法師說,一念自性是性德,《彌陀經》裡面講,「一心不亂」是性德。由此可知,「一」是多麼重要,「一」就是什麼?「一」就是絕待的境界,「一」就是能所雙亡的境界,「一」就是極樂世界,沒有對立,沒有矛盾,跳脫善惡對待,善惡、美丑、是非、好壞全部放下來,那你就相應絕待境界了。「一」是多麼重要,古大德曾說,若人識得一,大地無寸土,也就是「識得一,萬事畢」。「一」就是真心、就是自性、就是真如,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不是數量,落在數量上不是性德,數量就是有量,我有一千萬啦,我有一億啦,所以如果你落在數量,那不是性德。

  所以《金剛經》裡面講,教你行一切善,離一切相。那就是什麼?就會跟無相相應、會跟實相相應、會跟性德相應,離一切相就跳脫數量的對待了。實際上,自性、性德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老法師在講經的時候,曾經介紹「四不可說」,這是天台家的說法,這種說法是根據《大涅槃經》裡面講的「六種不可說」,這個都是佛學名詞,各位可以去查,「六種不可說」,「四不可說」,「不可說」就是什麼?不可思議,不得已用「一」來表示的,就是禅宗講的「離心意識參」,離開心意識,第六識的分別、第七識的執著、第八識的阿賴耶識,那就是真心的境界。

  所以一念、一心就自己的真心、本性,就是有情眾生的佛性,一切眾生的法性。二念就變質了。你眼見色,你看到這一碗酸辣湯,舌根碰到這個味塵,第一念沒有問題,那是真心起用,第二念,诶,這個酸辣湯不熱,這個酸辣湯太冷了,不好吃,那就二念。诶,這個酸辣湯熱,我喜歡吃,也是二念。你有憎愛的時候就落入二念了,那就不是真心,那就煩惱做主,那就業力現前。所以二念就變質了,二念是無明,就會煩惱,三念就是阿賴耶。所以說與一念相應,純真無妄。

  老法師常講的純淨純善,就是一念相應,純真無妄,這種思想、見解、行為,稱做德行,這是第三個重點。這是法身大士的德行,我們可望而不可及。那麼我們初學的人,德行的標准降到最低,就是淨業三福,思想見解言行與三福相應的這種行為稱為德行,這是第四種。所以老法師這樣開示,我們就很清楚、很明白,什麼叫德行?怎麼開發德行?用這四個標准下去衡量,你才知道怎麼念佛,怎麼待人處事。六根接觸六塵,怎麼成就我們的功德,你就知道怎麼去修行了。老法師說第四種,就是降低標准的,降到淨業三福,你的思想、見解、言行跟三福相應,這種行為稱為德行。

  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慈心不殺」是五戒,與孝親尊師,受持五戒十善相應的這種行為就是德行。第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跟德行相應。第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十一句是我們現在修行德行的標准,若不以此為基礎,修學任何法門都不能成就,念佛也不能往生。佛在三福後面的總結,這三條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淨業正因,修學有無結果、有無成就,關鍵在此地。換句話說,一切大小乘經,千言萬語,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法,無非是這三條的诠釋,為我們詳細解釋而已。

  我們感謝老法師,講了這麼好的一個開示。跟性德相應是德行,跟覺正淨相應是德行,跟一念相應是德行,跟淨業三福相應是德行,我們終於明白了。接下來老法師就講弘法人才,包括講經人才。學講經的方法,老法師說,技術不難,你可以用淨空老法師有講過的,李炳南老師所寫的內典研究,就是跟你講怎麼學講經的方法跟技術。這個我在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有為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的志工講內典研究,講到十三集,因緣告一個段落,這六位學生就到台南極樂寺學漢學教育。但是這十三集講的大致,有把內典研究的重點講出來,目前正在剪接上字幕,這個可以做為學講經的一個參考,這是我一點小小的心得。

  老法師說,學講經的方法、技術不難,一個月的時間就足夠了,根性鈍一點的,三個月就足夠。我們老法師說,那是在新加坡講的,新加坡有辦培訓班,培訓班的講經技術方面收到效果,德行方面就要靠同學們自覺,就剛才講的自己要覺悟。自己認真努力,要發心作師作范,「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就是作師作范。要發此大心,立如是大志,我們這一生才能度自己,才能幫助別人。

  然後老法師說,因為那時候講這個的時候,老法師是在國外,他就講到美國的這些蓮友要邀請中國大陸的法師去講經,所以才提到這一段的開示。所以老法師說,邀請法師到國外弘法利生,包括說我們在國內啦,或是我們在道場,我們邀請法師來講經。老法師說,德行為第一考量,其次才是學術,這對我們才有真正的利益,在此地一起共修的同學,為了將來到世界各地弘法利生,一定要砥砺自己的品德,如理如法的修學,不辜負海內外許多護法大德的期望,成就自己自利利他的功德,這一點非常重要。

  所以老法師說,要邀請法師講經,只要他的思想、言語、行為能跟淨業三福相應,就可以啟請。所以我們請法師講經,要用什麼標准?用淨業三福的標准。老法師就說,這樣就是有德行的法師,就可以請他來講經,要特別著重這一點。那麼剛好因為這個開示,是對達拉斯的淨宗學會。所以老法師講說,達拉斯舉行佛七,那佛學講座每個月舉行一次,老法師說,這個道風不能中斷。因為怕我們的體力、精神比不上古人,不能像古人那麼精進,所以舉辦一星期,休息一星期,一個月當中一次佛七,一次佛學講座,這才像個道場。若不願意幫助一切社會大眾,自己要做個老修行,老法師說,這是小乘人,利益眾生的意願不強,只希望自己成就,也行。必須要找一個深山裡面,蓋一個小茅棚,自己修行。這是大乘心跟小乘心不同的地方,但是都值得贊歎。

  大乘菩薩能夠捨己為人,犧牲自己,成就別人。大慈菩薩贊歎,你這一生當中,真正幫助兩個人往生成佛,就比自己修行精進更值得。因為世出世間最殊勝的、最大的福報,是幫助人作佛。一尊佛成佛之後度許多眾生,與你有關系,是你幫助他成佛的,等於說都是你度的。你能夠幫助十個人往生,你的福報就無量無邊了,你決定得生淨土。只要你臨命終時,心不顛倒,神志清楚,念佛的功夫差一點也不要緊,阿彌陀佛會來接引你。因為他們知道報恩,知恩報恩,就是指這些人,會跟阿彌陀佛一起來接引你,你成就他們嘛。那這些人往生以後,會跟阿彌陀佛來接引你。因為這些人知道,他們要知恩報恩,他們想到自己到極樂世界,是你幫助的,不會忘記恩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們要曉得。

  所以老法師說,發大乘心,就是我們剛才講的,淨業三福裡面講的發菩提心。你要發大乘願,修大乘行,一切諸佛菩薩無不贊歎。《楞嚴經》上講,釋迦牟尼佛責備小乘,呵斥小乘,一定要懂這個意思。大乘心可貴,即刻得到一切諸佛的護念,龍天善神的擁護,而小乘得感應不容易。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尤其在《法華經》上佛明白開示,末法時期,大乘契機,小乘不契機,末法時期。我們現在深深體會到,古代的社會是封閉、保守的,所以小乘契機。現在的社會是自由、開放的,此時宣傳保守的修學法,一般人很難接受,所以大乘契機。但是小乘雖然是這樣說,這裡雖然是這樣說小乘,但是我們必須以小乘做基礎,然後去弘揚大乘。

  以上是這裡提到經文,「人不懷德,何以居人上乎?」我們特別引用老法師開示的,弘法人才必須以德行為主,著重在德行。那怎麼成就德行呢?我們剛才講四個重點,希望大家牢記在心。

  摘自《太上感應篇匯編》(第一九一集) 黃柏霖警官主講

  文字稿來源【太上感應篇共修網】

 

上一篇:香隆立嘉措:佛教徒如何從六度中去了解大乘思想之二 正確的學佛觀點之二十五
下一篇:現代因果報應錄: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