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幸福的要素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幸福和快樂的源泉是慈悲心和智慧。慈悲是愛心、仁慈、珍惜和寬容的體現,慈悲表現於對生靈的愛心和關懷,尤其是對處於不幸情境者的同情。智慧則是分清好壞、辨別是非、證悟無我、遠離錯亂愚癡、認清事物的本質,能令所欲圓滿成就、自己成熟心緒的體現。

  幸福和快樂的源泉是慈悲心和智慧。慈悲是愛心、仁慈、珍惜和寬容的體現,慈悲表現於對生靈的愛心和關懷,尤其是對處於不幸情境者的同情。智慧則是分清好壞、辨別是非、證悟無我、遠離錯亂愚癡、認清事物的本質,能令所欲圓滿成就、自己成熟心緒的體現,智慧表現於對生靈的拯救和分清好壞,尤其是對不幸之事完善的處理。慈悲心和智慧雙運可以使人們達到完美的境界。如果我們只具有慈悲

  心與善心而忽略了智慧力,我們將成為好心的傻瓜;如果我們光注重智慧力的發展而忽略了慈悲心與愛心的培育,我們將變成沒有同情心

  的頑固智慧者。所以,人們必須將慈悲心和智慧結合起來,才能有愛的鼓舞和知識的指引,人們方能得到良好的生活。

  幸福的要素是很單純的一種心態,並不是財富、權力或名聲能夠換來的。當你自己用盡畢生的精力,累積到了超過你需要的財富和金錢,但卻無法買到少許幸福時,你才會翻然醒悟,後悔白白地浪費了生命,但是,悔之晚矣!所以,我們必須要認清追尋感官快樂和幸福完全是兩碼事。感官的刺激很容易消失,無法提供給人們永恆的幸福。而且,我們可以用金錢很輕易地換取感官上的快樂,但卻無法買到幸福。幸福的基礎來自單純的善良和清晰的是非觀念。假如你希望獲得幸福、安靜、愉快的生活,那麼,你就不要計較他人。不要再介意他人是否為你的付出而感謝,不希求感恩回報,只要是衷心地給予他人你所擁有的能力、愛心和財富,那你的善心和善意都已經圓滿地表達出去了,就不必去在意別人的回應是怎樣的,你只管享受那種助人為樂的幸福感就好了,因為“施比受更有福。”

  你不能希望只靠祈禱就能得到快樂,只有努力和運用智慧才能得到快樂和幸福。從前有一位信仰神的土司,他每天燒香拜神,有一年他和另一位土司打起仗來,當地酋長說:“誰能打贏敵人,將軍的位子就給誰。”拜神的土司一聽就跑到廟裡燒香禮拜神,對神說:“我明天去打仗,你要幫助我,如果我贏了,我永遠拜你。”第二天拜神的人一到陣地,看到敵人很多,嚇壞了,就跑到山洞裡躲起來,結果他們的軍隊輸了,拜神的人就開始埋怨神,神現身來說:“你自己躲在山洞裡,又不敢出手,叫我怎麼幫你?明天你到陣地時,閉上眼睛,揮舞長刀,騎著良馬沖到前頭,我幫助你,你肯定勝利。”第二天他相信神的幫助,信心十足,按照神的授意去打仗,他揮舞長刀,勇往直前,所有的敵軍都被嚇跑了,結果真戰勝了敵人,酋長就封他為將軍。後來他的朋友問他:“你本來是個膽小鬼,打仗的時候,你哪裡來的虎膽?”他對別人說:“自己的誠心和神的力量融合在一起的時候就什麼都有了。”

  我們對佛菩薩的信仰和祈禱也一定是有作用的,但還要你自己也去做才行,只要你自己肯去努力付出,你才能有成功的機會。同樣,我們也不能只閉著眼睛等待佛菩薩來賜予幸福,還要靠我們去努力修善、積福,多為自己增添智慧和福報,多用你的慈悲心和愛心去為社會大眾謀福利,多去關心和關愛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群,那麼,你仁慈的磁場所回饋回來的信息一定就是幸福和快樂!

 

上一篇:怎樣轉窮苦為積福
下一篇:耕雲導師:打破無明與觀心的究竟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