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人間天:修行得力的一個簡單自判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什麼是修行?就是你的第一反應,你的第一反應就是你所有修行的完全體現。我過去常常說考試、考試、考試,為什麼我們常常零分交卷?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建立起第一反應,左想想右猜猜,到了第二念了,就已經不再屬於是大修行的范疇了。也就是你只要通過思維、計較、推算得到的答案,是可能會及格的,但不可能是滿分的,想滿分作答,就必須是第一反應如此。  

於是當我們難受了,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你的第一反應還是我要看醫生、我要去吃藥、我要去按摩、量個體溫、測個血壓,抱歉,你的第一反應已經決定這個考試不可能滿分作答了。還在圍繞著色身層面在計較,以這種水平作答,可能在學佛裡得滿分嗎?

當我們難受了,從兩個方面找原因,如須菩提遭遇違害鬼,他是被夜叉擂了一拳,出定後就頭疼,然後他怎麼想的?我難道退失了?我已經成阿羅漢了,久證無生了,怎麼可能得病?遇事先要自查:我是否心行有失?如果沒有再向外找,這就靠譜了,對不對?小乘說“以苦為師”,這些痛苦承受都是提醒自己的考題。

對我們而言,如果出點事情就外找,是誰怎麼干擾我了?是誰怎麼害我?是誰怎麼報復我?這種心向外求的第一念,就把我們所謂學佛卻沒在落實學佛的本質揭露無疑。所以我們常常說要培養敏感度,如果敏感度都起不來,怎麼可能形成第一反應?遇到事情都要在那合計一個小時,黃瓜菜都涼了。大菩薩遇到事情,瞬間就到場了,瞬間的解決方案就出來了;我們還得合計,這就是差距。

就像行善是一樣的,當我們看到某個人很可憐,於是就想去布施點給他,但是一想:他是騙子呢?靠要飯扮可憐為職業呢?或者他下班也會開某輛豪車回他的別墅呢?這可能是現實存在的事情,但是你這樣一想,你行善的第一反應就丟了,沒有及時把握住。當我們升起第一反應的心念了,善惡呈現出來,這就是我們的本質狀態了,也就完全的體現了我們的境界、狀態、修為、福德、善根等等一切的信息。

所以四正勤是說:升起的善,要保持維護;沒升起的善,要讓他升起來;升起的惡,要滅掉;沒升起的惡,不讓他升起來。所謂的精進修持就是在這四個點上,其實不是只糾纏善惡的事情,而是要通過這些可落實的善惡為表象,鍛煉我們的第一反應,鍛煉我們的第一念,培養我們的敏感度。我們的第一反應在惡裡,多快能從惡轉換到善呢?如果三十分鐘、兩個小時都轉不過來,這就是凡夫的表現,對不對?在惡念裡盤亘不去,自己不想著解決,這也不是學佛人的標准作風。

學佛所謂滅諸有苦,你的所有煩惱痛苦煎熬,你得想辦法解決他,而不是你要等著觀音菩薩來提著滅火器給你消災、延壽、長福德。佛法裡提供了那麼多的方法,具體的、可調整的、可拆卸、組裝的方法非常多,我們要用才行。沒效果就是沒會用,可能我們沒學會;可能我們沒想著用;可能我們不知道還可以解決這些。

第一念、第一願,這些過去沒少說過,這都是第一反應的表現。我們遇到什麼事情了,本能的那個反應就是本質體現。你畏手畏腳的,你就是膽小怕事,就是害怕擔責任,你就是沒勇氣,沒擔當,沒肚量。對不對?當他人需要幫助了,我們不伸手,當吃瓜群眾,從因果角度來說,當我們身處牢獄,也依然沒有援手;從第一念的角度來說,我們落實善的心念不徹底;從第一反應來看,這個袖手旁觀很難展現出有修為的基礎素質。所以經文裡常常出現“偏袒右肩”的情況,這是代表肯承擔,佛陀有什麼交代旨意我馬上去辦。

 

上一篇:嘎瑪仁波切:人的貴族氣質、高貴的力量,就是這樣產生出來的
下一篇:淨空法師: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