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感應 不昧因果
善惡之報 如影隨形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孝是中華文化根,敬是中華文化本。」中華傳統文化是愛的文化、傳統文化的教育,是愛的教育。孝與敬就是一個具有愛心的人的生活態度、生活方式。所以,中華文明從孝、敬這個根本出發,老樹新枝、枝繁葉茂、萬古長青。
上一集我們談到蘭陵蕭氏孝養父母、仁民愛物的家風,這一集就讓我們看看蕭氏一家在中古時期充滿恭敬與誠意的家教。
蘭陵蕭氏:誠敬立身、傳承文明
蘭陵蕭氏在南北朝時期成為重要的門閥家族,人才濟濟。梁武帝蕭衍就是其中之一。蕭衍的弟弟蕭秀以及蕭家在唐朝的後代蕭德言,都是以誠敬立身而名垂青史。
蕭秀出生於公元475年,在他十二歲的時候,生母吳太妃就去世了,他和弟弟蕭憺難過得許多天都不吃飯也不喝粥。蕭秀雖然小,但是很有威儀,即使面對服務他的僕人,也必定要穿戴整齊、端正帽子。所以,當時親友鄰居對這位少年很是敬重。
蕭秀二十七歲那年,哥哥蕭衍建立了梁朝。兄弟倆在小的時候,玩得很好,所以梁武帝蕭衍對這位七弟很是看重,禮請他擔當重要的官職。此時,身居要職的蕭秀,對兄長比少時更加敬畏了,武帝因而更加尊重這位賢弟。
蕭秀不僅對兄長蕭衍很恭敬,對弟弟蕭憺也很是愛護。而蕭憺也對兩位兄長十分愛敬。凡是有好的東西,蕭憺就送給哥哥享用,蕭秀則欣然笑納,兄弟之間其樂融融,讓世人都覺得很是羨慕。
隨著蕭家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許多有才學的人都紛紛前來拜訪、參學,南方的文化發展,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局面,這讓北方的有識之士非常向往。顏回的後代、《顏氏家訓》的作者顏之推,都曾殷切期望能夠遷居南朝,與南方的學者們一起,成就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梁朝成立之後,蕭秀以康王的身份,大力搜集書籍、發展傳統學術。他禮請著名的學者劉孝標在傳世典籍中節錄於當世有參考價值的內容,編輯成《類苑》一百二十卷,成為當時學術集大成之書。這種匯集、整理傳統學術的方式、方法被梁武帝所看重,他便運用舉國之力,編成七百多卷《華林徧略》。一千二百年後,乾隆皇帝下令編纂《四庫全書》,其思路、方法都可以說是繼承和發揚了蕭秀以及梁武帝蕭衍所創立的傳統。
公元518年,蕭秀去世。他生前曾治理過的四個州,那裡的老百姓聞訊紛紛自發戴起白色的帽子,流淚為他送葬,場面十分感人。
蕭秀去世一個世紀之後,唐朝建立了。此時,蘭陵蕭氏的後代蕭德言被唐太宗禮請為弘文館學士。唐高祖和唐太宗父子打天下的時候,常常向房玄齡、蕭德言等來自南朝的重臣請教古聖先賢治理天下的大道。君臣協力將傳統治國安邦的大道運用於新朝。讓剛剛走出戰亂的國家,迅速得以恢復發展,迎來了太平盛世,顯示出傳統文化治國安邦的智慧,的確真實不虛。
蕭德言以至誠恭敬而名重一時。他以精通《春秋左氏傳》而聞名,到了晚年,對於學問益發誠敬。他每天讀書,從早到晚都不知疲倦。每當他要讀五經的時候,一定會整理好衣冠,清潔好雙手,坐直坐正才會打開書本。妻子覺得他年事已高,終日這樣正襟危坐,實在太辛苦,就問他說:「您這樣危坐一整天,難道不覺得勞累嗎?」德言先生回答說:「恭敬古聖先賢所說的話,怎麼可以害怕勞累呢?」
太宗即位,就立即下诏請魏征、虞世南、褚亮和蕭德言編纂《群書治要》,將經史中關於治理國家、世事興衰規律的內容匯集成冊。書成之後,太宗手不釋卷,贊歎這部書讓他「了解古人的經驗與教誨,能用智慧應對國家大事」。唐朝初年的君臣際會、上下協力成就盛世,《群書治要》功不可沒。而這部書的成就,並非偶然,其編纂體例、思路,皆與當年蕭秀編輯《類苑》異曲同工。後來的歷史學家認為《群書治要》實際是成於蕭德言之手,可見其家學淵源之深廣。正是蕭家等大家族的家學傳承,於亂世中保存文化,才得以在大時代來臨之時,因君臣際遇而得以將祖宗心法、文明核心和盤托出!
唐太宗十分敬佩蕭德言的道德學問,請他為當時還是太子的唐高宗講授五經,期待他能夠像當年濟南伏生、關西孔子那樣,以其道德、家學,成就太平。而蕭德言不辱使命,輔佐兩代君主,傳統學術由此發揚光大。
印祖有言: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對於個人修學、提升靈性方面是如此,對於國家繼往開來、成就文明發展而言,也是如此。培養誠敬的精神,離不開傳統家風、家道的傳承。蘭陵蕭氏在中古時期對於整個中華文明的繼承和發揚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總結起來,還是孝、敬二德的培養、家道家學的繼承。
自古以來,國人對於書香世家充滿了敬佩與感恩,正是源於這些家族的家風、家道以及家學,為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帶來持久的繁榮與安定。由此可見,復興傳統的家風、家道、家學,成就當今的世界和諧、國豐民安,或許是擺在現代中國人面前的歷史使命、歷史重任。
學歷史、說感應;知善惡,明因果
親愛的聽眾朋友,今天我們就談到這裡,感謝您的聆聽!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