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現觀莊嚴論》可以說是彌勒菩薩所著,也可以說是無著菩薩所著。原因是,無著菩薩到兜率天親近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給他傳授了慈氏五論等很多佛法;然後無著菩薩回到人間,弘揚了這些法,二人是這樣的關系。
《現觀莊嚴論》全論分四:一、論名之義;二、譯禮;三、論義;四、末義。
甲一、論名之義。分三:一、翻譯論名;二、宣說論名;三、論名之必要。
論典的名稱是有意義的。通過這三個角度講論典的名稱。論典名稱最初是梵文,後來翻譯成藏文、漢文。
本論全稱之梵文音譯,為“阿毗三昧耶阿朗迦那摩占佳波羅蜜多邬拔提夏俠扎”。其中:阿毗三昧耶——現觀;阿朗迦羅——莊嚴;那摩——所謂;占佳波羅密多——到彼岸;波羅蜜多是指“智慧到達彼岸。”邬拔提夏——竅訣;俠扎——論。連貫起來即為《現觀莊嚴智度竅訣論》。
智度就是般若波羅蜜多的意思。很多人認為“般若波羅蜜多”指彼岸,是究竟的佛果。還有些論師認為,“般若波羅蜜多”不完全指彼岸,指佛的果位,包括能到達彼岸的“道般若”也是真正的般若波羅蜜多。
乙二、宣說論名;
為什麼叫《現觀莊嚴智度竅訣論》?
現觀莊嚴:“現觀”主要指的是般若經之內容道現觀隱晦之義,也就是佛菩薩所證悟的境界。“莊嚴”是說明甚深的法義,超越的境界。比如說一個人本來長得很莊嚴、很美麗,再給她穿上華麗的衣服,打扮一下,會顯得更莊嚴美麗。道般若、果般若——佛菩薩的境界本來很精華,再通過《現觀莊嚴論》文字般若一說明,就會顯得更精華。通過八事、七十義這些說明般若經的內容。“竅訣”意為般若經之隱晦義不是普通凡夫的行徑,一般很難了知,但是通過《現觀莊嚴論》這部論典可以輕而易舉地通達。
般若經直接宣講的是諸法的究竟實相、空性,同時也間接隱晦地宣講了有境——佛菩薩的境界。般若經的內容非常廣泛,但這部論典僅用四百多個偈頌,就已經說得很明白,陳述得很完整,讓追求真理的人心生歡喜。
在般若的經教之義,也即宣講空性精華的直接之義,與作為道現觀隱晦之義二者當中,此論所闡釋的內容應屬於後者。通過真實般若之義在內心現前,就能如實無謬地證達其義。至於隱晦之義,則是指八事。
智度竅訣:般若有道般若、果般若、文字般若,這裡主要講的是文字般若,它有廣、中、略三種般若波羅蜜多經典。廣的是《般若十萬頌》等,中等的是《般若二萬五千頌》等,略的是《般若八千頌》等。
其實佛宣講了很多般若法門。般若經典有很多,文字般若也為數不少,有的被迎請到天界,有的被迎請到龍宮。在人間留下的只是一小部分,雖然也有很多,不計其數,但也是有限的,只是部分文字般若,全部的文字般若是海量的。廣般若、中般若、略般若這三者可以做文字般若的代表。
文字般若屬於能诠,所陳述的內容是道般若、果般若。道般若指的是菩薩的境界,尤其是一地到十地的菩薩所證悟的境界。果般若是佛的境界,佛所獲得的果位、境界。
從文字般若——能诠的角度來講,是非常廣泛的,但是我們通過《現觀莊嚴論》這部僅有四百多個偈頌的論典,可以輕而易舉地掌握、通達,故稱為“竅訣”。從道般若和果般若——所诠的角度來講,一般凡夫很難衡量、了知佛菩薩的境界,但通過《現觀莊嚴論》這部論典,就能輕而易舉地了知。以此論典去修行,即可證得,故稱竅訣。
論:造論是很難的,想造論需具備條件,上等的最好現證諸法的究竟實相,是位證悟的人,至少也是到一地,這樣的人就有造論的資格。證悟有現量和比量,親證是親身證悟諸法的究竟實相。中等的造論資格是親見本尊。親見,像見朋友一樣見到了自己的本尊,在本尊的允許、加持下,可以造論。下等的是精通五明。不但精通佛法,還要精通其他的學識,這樣的人才可以造論。
內道、佛教的論典必須要具備兩個作用、兩個功德。第一,能對治眾生相續中的煩惱。第二,解救眾生,起碼是不讓眾生墮落,甚至還能讓接觸論典的有緣眾生走向解脫之道。有這樣的功德,起到這樣作用的,才是我們內道——佛教承許的論典。佛經也具備這樣的功德和作用。《現觀莊嚴論》是十地自在尊所造之論。
按麥彭仁波切的觀點,《現觀莊嚴論》是彌勒菩薩所著,為什麼稱呼彌勒菩薩為十地自在尊呢?他還沒有示現成佛,是賢劫第五佛,等到第四佛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徹底結束之後,他才示現成佛、轉法輪。
實際上,他先是於密嚴剎土,在自性的清淨剎土中成佛。彌勒菩薩在密嚴剎土中早就成佛了,但還沒有示現成佛,所以說他是十地末,已經修到十地,即將成佛了。為什麼說他處於十地?即將要示現成佛了。示現成佛是即將要轉法輪了。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結束後,他要出世,要轉法輪,所以叫十地自在尊。
對於論的概念,小乘大乘有不同的觀點。小乘行人將其承許為名、詞、文字三者聚合的自性,屬於無情法的本體,還是物質。而依照大乘的觀點,會有所不同。所謂的“論典”,則是顯現為名、詞、文字相的覺識。覺識是內在的,屬於精神的。大乘裡,尤其是這次我們用的是屬於麥彭仁波切的注釋。
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論大疏》也講過,勝義谛遵循應成派的觀點,世俗谛承許唯識宗的抉擇。此處,以唯識宗的觀點,一切都唯心所現,所以論典顯現名詞、文字的覺識,是內在的,也是精神。這是大乘和小乘之間的區別。
所有般若經典也叫文字般若,它的所诠有兩種:一個是明顯、直接講諸法的究竟實相——大空性;另一個是以隱晦的方式講道現觀,即境界和智慧之意,佛菩薩的境界,佛菩薩的智慧。
《現觀莊嚴智度竅訣論》是這部論典完整的名稱,簡稱為《現觀莊嚴論》。 “智度”是般若波羅蜜多的意思。“專加巴RA門達”不是藏語,用藏語來念梵語就是這個發音,用漢語念就是般若波羅蜜多。這兩個都是音譯。
這部論典具足兩個功德。無論誰學修這部論典,都可以不墮落地獄、餓鬼、旁生三惡趣。甚至不僅不墮落,還可以引導人走向解脫之道。學修這部論典,可以對治人內在的煩惱,趨向解脫。即不墮落惡趣,又能超脫輪回,獲得究竟涅槃。今天我們有學修、聽聞這部論典的機緣,是宿世修來的福報,應該好好珍惜。
乙三、論名之必要。
給論典取名字是有必要的。
第一,可以串習。這裡為什麼會有梵語?因為賢劫千佛都用梵語宣講佛法、轉法輪,將來自己成佛時也要以這種語言,宣講佛法,轉法輪。論典前面安置梵語的名稱,我們現在就可以念,可以學,可以串習,將來以這種語言傳法、轉法輪。
第二,梵語是佛語,是有加持力的。即使有些人會認為不如直接念翻譯過來的念得順口,我們也應該重視梵語的名稱,念一遍、翻譯一遍,能獲得佛語的加持,有這樣的必要。
藏傳佛教裡有很多論典,都是將印度論師的著作翻譯成藏語的。所有的論典翻譯過來都有梵文的名稱。譯師們安置梵語名稱,是為了向後學者說明,這是來自於印度,發源是非常清淨的。印度以前很嚴格,不是誰都可以造論的。若要造論,要通過辯論,你勝利了,所有的論師都認可,才可以流通,在此之前是不可以流通的。
印度以前的論典是非常清淨的,造論要求很嚴格,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前面安置一句論典的梵語名字,也方便與藏人造的論典分別開,有這樣的必要。
此科判是麥彭仁波切所寫,主要解釋藏文版的《現觀莊嚴論》,為了與藏人造的論典區分開,所以前面保留了梵文論典的名稱,有這樣的必要。
對任何事物取名都是有必要的,有名字有利於表達。論典也要取名稱。取名方式有很多,比如《現觀莊嚴論》,是以意義來取名的,若是上等根基者,看到《現觀莊嚴論》的名稱,就能通達全文所含攝的義理;若是中等根基者,看到名稱就能大概知道這部論典的內容,並了知是以竅訣的方式講的;若是下等根基者,想到圖書館去找這本書,以此名稱便可以輕而易舉地找到,最起碼有這樣的作用。這是論名之必要。
論典的名稱是通過以上三個角度講解的,也可以說通過三方面诠釋的。
甲二、譯禮。
敬禮一切諸佛菩薩!
這一句不屬於論典的內容,是譯者後來加的。翻譯論典,無論是祈禱本尊,祈禱佛菩薩,祈禱文殊菩薩,還是祈禱其他上師,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一,可以遣除翻譯過程中的違緣障礙。我們做任何事情,若是祈禱後再去做,就能善始善終。以前我在皈依中講過,皈依三寶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應該祈禱三寶,然後再去做才是如法的。自己能獲得加持,事情也能順利圓滿。翻譯是很有意義、很嚴謹的一件事情,所以先要祈禱,就可以遣除一切違緣障礙。
第二,容易讓後學者對作者生起信心,進而接受此論典。後學者看到作者在翻譯論典之前,先祈禱諸佛菩薩,以此類推,可以了知他做其他任何事情之前都會這樣做,由此可衡量他是個有德行的好人,是心存感恩、恭敬的人。因為祈禱是對佛菩薩的一種恭敬,後學者因此對他生起信心,容易接受他翻譯的論典。
他頂禮的是一切諸佛菩薩,而不是佛和文殊菩薩,這源於國王法律規定用於辨別三藏的頂禮句。藏王赤熱巴堅規定,如果翻譯的屬於經藏,應該頂禮佛菩薩,因為經藏大部分是佛菩薩之間以問答的方式抉擇的。如果是翻譯論藏,講五蘊、十八界、十二處等法相,只有文殊菩薩的智慧才能了達,所以要頂禮文殊菩薩。律藏是戒律,細微的因果,除了佛誰也無法了知,所以應該頂禮佛。
國王赤熱巴堅執政期間,出現了很多譯師,翻譯了很多論典,所以他作了這些規定。那麼後學者看了,就能輕而易舉地區分經藏、律藏以及論藏。此論屬於經藏,所以頂禮佛菩薩。此處的譯禮,符合國王的規定。
“頂禮一切諸佛菩薩!”什麼叫佛?從無明沉睡中覺醒,並徹底通達了真實智慧,徹底覺悟。菩薩是淨除了二障,並在精通諸等智慧與功德的遍智以及他利方面具有勇猛的膽識。
“勇猛的膽識”指菩薩有度化眾生的願望和發心。菩薩不是誰都可以當的,很多人最初發心很好,後來在做事情的過程中遇到了各種違緣障礙、不如意之事,就心灰意冷了。
據佛經中記載:捨利子先前也發了菩提心,後來遇到了一件事情,就退失了道心,進入了小乘。有這樣的說法,但也許事實並非如此。這個公案是說菩薩難做,連捨利子都無法勝任。
作為菩薩不能心灰意冷,否則就不是菩薩,因為沒有發菩提心。若真發菩提心了,那麼無論遇到何種事情,出現何種障礙,都會堅持,縱遇命難也不捨棄這種心,這才是勇猛的膽識。菩薩的心力大,即使遇到了再大的魔力也不會屈服,遇到了再大的障礙也不會捨棄菩提心。
我們都已經發了菩提心,進入了大乘妙道,都應該有這種勇猛的膽識。有違緣障礙是正常的,若是有智慧,能夠很好地運用佛法,根本沒有違緣障礙,都是成就的助緣,是修行的過程,如同旅行者需要翻山越嶺一樣。
認為有違緣障礙,無法堅持,說明沒有智慧,沒有很好地運用佛法。所以,如果真正想當菩薩,就要發菩提心,必須要有這種勇猛的膽識,在菩提道上勇猛精進,無論遇到何種對境都不能退失道心,不能捨棄眾生。
我發心“寧可捨棄生命,也不捨棄任何一個眾生”,有人驚歎,覺得這太偉大了,這個發心很了不起。其實不然,這是作為一個大乘修行人最起碼要具備的。假如連這樣的心願都沒有,怎麼做菩薩?在學菩提心的學處時我講過,菩提心的根本戒律是不捨眾生,這是一個發菩提心的人應有的心態和功德,無有“偉大”可言。
甲三、(論義)可分為二:一、造論分支;二、所造正論。
乙一、(造論分支)可分為二:一、令所調諸眾生信之支分——書首禮贊;二、令智者趨入論典之支分——必要關聯。
丙一、(令所調諸眾生信之支分——書首禮贊):
令所調化的眾生對般若生起信心,先作禮贊。
這是當時彌勒菩薩、無著菩薩造論時做的頂禮。以前都是如此,做任何事情,尤其是翻譯論典或撰著論典,首先都要做頂禮。其必要性在前面已經講過了,大致相同。是為了自己,但主要是為了他人,為了調化諸眾生,令所調化的眾生對般若生起信心而做的敬禮。
求寂聲聞由遍智,引導令趣最寂滅。
諸樂饒益眾生者,道智令成世間利。
諸佛由具種相智,宣此種種眾相法。
具為聲緣菩薩佛,四聖眾母我敬禮。
在此處主要是頂禮,頂禮的對境是般若波羅蜜多,以宣講其功德的方式頂禮。
我們平時做頂禮也應如此,比如給佛或菩薩頂禮,先憶念其功德,生起信心再去頂禮,才是如法的。
頂禮有身語意的頂禮,身頂禮是磕頭,語頂禮是念贊歎文,意頂禮是信心,尤其是清淨信心、歡喜心,即對他們的功德生歡喜。有了歡喜心,再念贊歎文、磕頭才有功德。
此處也是先宣講、憶念般若波羅蜜多的功德,生起信心後,再做頂禮。
“四聖眾母我敬禮”。四聖指阿羅漢、獨覺佛、菩薩、佛,他們都是從般若波羅蜜多中產生。若是想獲得四聖的果位,比如想獲得阿羅漢的果位,要靠般若波羅蜜多;想獲得獨覺佛的果位,要靠般若波羅蜜多;想成為菩薩,要靠般若波羅蜜多;想成佛,也要依靠般若波羅蜜多。
佛法裡講十法界,十法界是十種不同的境界。六道是輪回,只有痛苦沒有安樂。我們講輪回過患的時候講過,知道六道苦,不想留在六道裡,想超脫輪回,將會有四個境界:阿羅漢的果位、獨覺佛的果位、菩薩的果位、佛的果位。這是四個不同的境界,但都是超脫輪回的,都沒有煩惱、痛苦,只有永恆的安樂。如果想獲得四聖的果位的任何一個,都要依靠般若波羅蜜多。
現在有些人即使發了菩提心,心量也不夠大,還有很多想不開——很多事情無法釋懷。這就說明沒有智慧,即沒有般若波羅蜜多。如果想成為真正的菩薩,就要靠般若波羅蜜多。四聖者的果位都要靠般若波羅蜜多,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多的功德。
我們憶念般若波羅蜜多的功德,明白此理後,就能對般若波羅蜜多生起信心,並依此修行,最後能獲得自己欲求的果位——阿羅漢、獨覺佛、菩薩、佛。
“求寂聲聞由遍智,引導令趣最寂滅”。智慧有三個,第一個遍智也叫基智。此處講的是阿羅漢和獨覺佛,他們想獲得寂滅的果位,這是超脫輪回的,但是墮入了寂滅邊,因為他們沒有慈悲心。他們追求的是阿羅漢、獨覺佛的身份,想獲得這樣的果位,目的是寂滅,也叫涅槃,但這個涅槃是小乘的涅槃。以遍智(基智)獲得這樣的果位。
為什麼說基智呢?基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在這些上面照見無我,即證悟無我的境界。阿羅漢在一切法上面證悟人無我。獨覺佛比阿羅漢的境界高,因為他不僅證悟了人無我,即在一切法中,不存在人我、自我,在這個基礎上,還證悟了一部分法無我。
了知比較粗大的、一部分法不存在,也不是實有,這叫基智,即無我的智慧。最後獲得的果位是寂滅,寂滅即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
對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大乘小乘有不同的觀點。小乘的觀點是,即使成為阿羅漢了,在還沒有離開世界,五蘊還存在——五蘊屬於苦谛,所以叫有余涅槃。當他離開這個世界時,五蘊都息滅在法界當中,這時什麼也沒有了,叫無余涅槃。
大乘,尤其是中觀認為,佛的果位有法身、色身,有余涅槃是色身佛(報身和化身),無余涅槃是法身佛。這是小乘和大乘對有余涅槃、無余涅槃不同的說法與觀點。
這裡講的寂滅,是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也是小乘裡講的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阿羅漢、獨覺佛種姓者,以基智,主要是人無我和法無我的一部分智慧。在這個基礎上,以這種智慧,但都是不究竟的,都可以歸納到般若波羅蜜多中。那它是不是真正的般若波羅蜜多?這只是相似的般若波羅蜜多,不是真正的,但也是般若波羅蜜多。
“諸樂饒益眾生者,道智令成世間利”。這句講的是菩薩。菩薩有度化眾生、想幫助他人的意樂,最終目的,最後要獲得的果位,就是能利益眾生,即讓眾生獲得增上生和決定勝。增上生是暫時的利益,即神通、世間的福報;決定勝是究竟的利益,讓他們超脫輪回,獲得佛的果位。他是以道智利益眾生。
智有三種,即基智、道智、果智(遍智)。對於諸大菩薩補特伽羅——(樂此不疲地)饒益盡輪回際的一切所調化眾生者而言,其方法就是以通達聲聞、緣覺、菩薩三道在勝義中自性無生,即空性之意,在名言中的因和果及它的本體之道智。以這種智慧,最後可令其成辦作為其追尋目標,世間所有眾生之利益——增上生及三菩提之決定勝。
“諸佛由具種相智,宣此種種眾相法”。對於將補特伽羅身語意之一切過患徹底清除的至尊能仁正等覺諸佛陀而言,其方法就是由徹底無余地通達一切所知並照見無生的,具有真實之義的一切種相智(遍智),從而實現其追尋目標——宣說此等一切所诠之二谛具眾相之法,與能诠之了義不了義之種種法輪。
佛陀證悟了人無我、法無我,覺性已經圓滿了,以這種智慧——遍智、究竟的智慧三次法輪,針對眾生根基宣講很多了義不了義的佛法。了義與不了義也是針對眾生而講的,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對某些眾生來說是了義的,但是對某些眾生來說,先前的了義就變成了不了義。所以佛講了了義和不了義等很多法。
法輪和輪子有相似的地方,所以叫法輪。關於法輪,小乘大乘,有很多不同觀點。小乘認為見道才是真正的法輪,其他都不是真正的法輪。對此大乘並不承許,佛法有教法和證法,教法可以稱為法輪,證法更可以稱為法輪。
教法是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來傳的,這也是法輪。一個傳一個,接連不斷,傳承也不間斷。佛出現到現在至少有兩千多年(有不同的算法,還有說三千年、四千年的,共同承認的是兩千多年),在此期間都是這樣傳下來的。傳承沒有間斷,這也是相似輪子,所以叫法輪。
教法分經藏、律藏、論藏三藏,證法是戒定慧三學,這都是眾生相續裡的功德。但這些功德也是可以傳的,當時佛也是這樣給弟子們傳的。現在也是,當弟子的相續成熟時,上師也會以持明表示、如來密意的方式,主要是以持明表示的方式傳達境界。
當弟子的相續成熟時,上師可以通過持明表示這種傳承方式,傳達給弟子,弟子的相續中也會產生跟上師戒定慧三學一樣的功德。這也是法脈相傳,以此傳下來。所以教法和證法都可以稱為法輪。
現在已經到佛法即將隱沒的時候了,所以現在要傳承下去很難。聞法的人少,真正精通三藏的人很少。即使有人傳也沒有人聽,有人講也沒有人學。這樣傳承就會間斷,法輪就轉不起來,這樣教法可能就要結束了。
現在學佛的人多,出家的人也多,但是真正有戒定慧的人很少。尤其是上師苦口婆心,師父良苦用心,但是弟子相續中始終無法產生戒定慧三學的功德,這樣下去,證法也轉不起來,那麼教法和證法就都隱沒了。
在歷史上出現過很多滅佛的活動,比如說藏地,以前藏王郎達瑪期間也滅佛,很嚴重。但是只毀滅了教法,沒有毀滅證法,很多人相續中戒定慧三學還是存在的,所以法脈沒有斷。雖然暫時沒有教法了,但是還有證法,這樣佛法也不會隱沒的。
現在即使有教法,但是也沒有證法了。雖然有人講有人聽,但是,講法的人比如我這樣的人和聞法的人,相續中沒有戒定慧三學的功德,這樣盡管教法在轉,但是證法已經不轉了。實際上法輪就不轉了,這樣佛法即將隱沒。
所以佛教裡有個像法時期,將來佛法快隱沒的時候會出現像法時期,像法時期會持續五百年,時間也是很漫長的。但這是不一定的,一般情況下是這樣的,但是特殊情況下不一定。
像法時期,即表面上有寺院,表面上看很興盛,有講法的人,也有聽法的人,但實際上沒有了,因為這些人的相續中沒有戒定慧三學的功德了。這樣證法就隱沒了,證法隱沒,教法存在,也沒有意義。如果教法暫時不轉了,但是證法還繼續轉,也是有意義的,佛法不會隱沒,不可能斷滅。
滅佛的時候也是,雖然就是幾十年,比如藏地,幾十年沒有人講法,沒有人聽法,也沒有道場,但是很多人相續中有戒定慧三學的功德,所以佛法、法脈沒有間斷,法輪沒有停下來,還是在轉。
所以大家應該努力,學佛、修行的目的是在自己的相續中產生戒定慧三學的功德,這是我們聞思、學習三藏的真實意義。
“具為聲緣菩薩佛,四聖眾母我敬禮”。因為四聖者都是從般若波羅蜜多產生的,所以般若波羅蜜多是他們的母親。
因此,對於作為[具為]聲聞、緣覺、諸大菩薩諸眾,以及佛陀(等四聖眾)之佛母(的般若之義),至尊彌勒菩薩[我]以各別自證之智,與無二無別、一味一體的方式向其表示恭敬頂禮!
頂禮有對境,在對境面前以身口意做頂禮。境界高的人,頂禮的對境和頂禮者都是一體的,即佛和我是一體的,一個自性,心安住在自性光明、自性空性中,這是最殊勝、最究竟的頂禮。這樣,即使身口意不頂禮都可以,主要是有這樣的見解。
彌勒菩薩也以這種方式做頂禮,頂禮的對境是般若波羅蜜多。他是以憶念般若波羅蜜多的功德進行頂禮的。四聖者都是從般若波羅蜜多中產生。無論想解脫還是想成佛,都要依靠般若波羅蜜多,即依靠究竟的智慧。
沒有智慧是不行的。現在很多學佛人很困惑,念佛了、持咒了,也做了很多善事,但都沒有得到如是的功德和利益,然後開始退失信心,這都是錯誤的。因為這都是自己的問題,自己沒有智慧,沒有般若波羅蜜多,所以無法成為阿羅漢、獨覺佛、菩薩、佛。若想獲得這些果位,必須依靠般若波羅蜜多。
除了般若波羅蜜多——究竟的智慧之外,沒有其他辦法讓你超脫輪回,也無法讓你獲得四聖者的果位,比如世間的錢、權、神通等。即使有再多的錢,甚至全世界的財富都歸你一個人,即使你成為了世界的領袖,全世界的人都聽你的指揮、安排,都對你畢恭畢敬;即使有神通,可以如天上的鳥一樣飛,像水裡的魚一樣游,具足天眼通、神足通、宿命通等各種各樣的神通,你也無法解決煩惱和痛苦,無法超脫輪回,獲得四聖者的果位。只有依靠般若波羅蜜多——究竟的智慧,才能獲得四聖者的果位,才可以超脫輪回。超脫輪回即徹底解決煩惱痛苦,獲得究竟的安樂。這是般若波羅蜜多的特點。彌勒菩薩也是憶念其獨有的功德的方式來做頂禮。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師仁波切宣講於2018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