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合理的捨棄,才能得到更好的幸福,這才是學佛法的最基本的心態,你有嗎?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有一只狐狸,看到圍牆裡有一株葡萄樹,枝上結滿了誘人的葡萄。

  狐狸饞涎欲滴,它四處尋找出口,終於發現了一個小洞,可是洞太小了,它的身體無法進入。

  於是,它在圍牆外絕食六天,餓瘦了自己,終於穿過了小洞,幸福地吃上了葡萄。可是後來它發現吃得飽飽的身體,讓它無法鑽到牆外,於是,又絕食六天,再次餓瘦了身體。當然,回到圍牆外的狐狸依舊是那只狐狸。

  在生活當中,人們常因得到而失去,因為得與失是辯證的,你得到多少,也會相應地失去多少。不要太羨慕那些生活過於富足和奢侈的人們。表面上,他們很幸福,實際上他們也很苦。就如同狐狸吃到了葡萄,可它得有一個絕食六天的過程,這六天可不是一般人能耐得住的。說到底,吃到了與沒吃到都發生在那只狐狸身上。人也是如此,享受到與沒享受到都是你自己。

  得失相隨,苦樂相伴,就在於一方之中原本就蘊含著另一方的因子,但是人們在追求幸福的同時,往往忽略痛苦因素的存在。當這種因素生長到一定程度,事物就會發生轉化,得就成為失,樂中就會有苦。因此,人生有失也有得,合理地放棄一些東西,才能得到更珍貴的東西。

  這才是學佛法的最基本的心態,你有嗎?

  世間上面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依共存的,都是緣起法。本期推出“心的世界”系列之《大乘百法明門論》第三講,探討如何體會和把握大乘佛法的根本的宗旨——“一切法無我”?如何進入大乘之門?

  佛言祖語:若斷於色界,不住無色界,滅界心解脫,永離於生死。——《雜阿含經》卷十七

  學誠法師法語:實際上,善惡都在這裡頭。就是說:好的,你能不能分享給大家?你的功德、善法能不能與大家分享、共享?這是很重要的。別人的麻煩、別人的問題、別人的痛苦,我們能不能替他一起去承擔?能不能給他幫忙?能不能給他幫助?這是我們學佛法的一個最基本的心態。

  什麼是學佛法的最基本的心態?

  修行就是如此。所以對所有的法我們都需要去觀察:心法、色法,有漏法、無漏法,自己、別人,眾人、依報、正報都是有原因的。我們學數學——加、減、乘、除,大家都知道,我們可以用“加減乘除”來認識世界。

  比如這兩天,我們好多同學弄這個網絡,網絡“一即一切”,對不對?我們在這裡開示,網絡上,全面都能夠看到。反過來說,如果沒有用這些網絡的一些設備,只給一個人講,一就是一,你講的只能一個人聽到,這個是不一樣的。

  再反過來,我們做一件事情,本來不需要付出那麼多、那麼大的代價,但是我們就是付出了很多、很高昂的代價,這就是一種冤枉,就是不需要的。

  比如說切菜,切菜的話,你拿刀,這個拿刀的時候要保持一個怎麼樣的力度,要保持怎麼樣的一個速度,對不對?不是說你這個力氣越大越好,你看力氣越大,砍下去的話,可能下面的墊板都給砍壞掉,對不對?砍不動了,如果說你力氣很輕,這菜就切不動了。那還要看你切什麼菜,它就是我們人的一種掌握。我要切什麼菜,我要用多大的力剛好?太大也不行,太小也不行,所以這個就是要掌握到一種的平衡啦。

  我們以什麼眼光來認識世界,來認識、對待人、對待事是很關鍵的。我們通常的情況下,說:“有個好的東西,盡量不要讓人家知道,只有我們自己個人知道”。

  那你這個就不是一個放大,不是一個乘法,都是一種除法。就是把別人都除去,最後剩下我們一個人,這個是不行的。或者說,我們有的一個想法,就是說:生怕別人超過自己,生怕別人跑到我們自己的前面,生怕好事情被別人搶走等等。這種的用心和出發點,都是普通人的一個基本的心態。

  實際上,善惡都在這裡頭。就是說:好的,你能不能分享給大家?你的功德、善法能不能與大家分享、共享?這是很重要的。別人的麻煩、別人的問題、別人的痛苦,我們能不能替他一起去承擔?能不能給他幫忙?能不能給他幫助?這是我們學佛法的一個最基本的心態。

  地獄未為苦,不了自心最苦!

  文 / 虛雲老和尚

  白天應緣,遇事要作得主;

  白日能作主,夢中才作得主。

  夢中作得主,以至病中作得主,

  則臨命終時才做得主。

  古人說:“勿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人到年老時,百般痛苦,耳不聰,眼不明,四肢無力;吃不得,睡不得,行不得;這種苦處,年輕人是不曉得的。我年輕時和你們一樣,看見老來呆,總不願意,說話他聽不到,眼淚水和鼻涕,看見就惡心,怕和老人一塊住。

  現在我老了,才知道老的苦。人老了就一天不如一天,我從雲門鬧事後,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久已是一朝臥疾在床,眾苦萦纏逼迫,朝夕思忖,前路茫茫,道業未成,生死不了,一口氣不來,又要投生。“萬般將不去,惟有業隨身!”少年不修,晚年就會如此。你我現在都是堂堂僧相,容貌可觀,皆是宿植善根,感斯異報,就不要把這善根種子打失了。

  洞山問僧:“世間什麼物最苦?”僧雲:“地獄最苦!”山雲:“不然!向此衣線下不明大事始是苦!”能明大事,即無地獄因,故地獄未為苦,而不了自心最為苦也。想明大事,就要努力精進,不要悠悠忽忽,兀兀度時。白天應緣,遇事要作得主;白日能作主,夢中才作得主。夢中作得主,以至病中作得主,則臨命終時才做得主。

  這幾樣作得主,是由平常能強作主宰而來的;能強作主宰,就易悟道了生死。不悟道,生死不能了;悟道不難,總要生死心切。具長遠堅固向道之心,至死不退,今生能不退,雖未悟,來生再努力,何有不悟之理!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位位都是經過久遠劫來,長期修習才成功的。我們生死心不切,不發長遠心,病來知念生死,病好道念就退了。所以《楞嚴經》說:“凡夫修行,如隔日瘧!”病時有道,病退無道;無明起時如瘧,退則好人。故要努力精進,生忏悔心,堅固心,不要今日三明日四。

  修行要一門深入,以一門為正,諸門為助,各修一門,彼此不互謗。謗法、輕法、慢法都不對。欲想佛法興,除非僧贊僧;互謗,是佛法的衰相。佛子專心向道,痛念生死,衣不足,食不足,睡不足。

  昔裴休丞相,送子出家。子是翰林,拜沩山祐祖,名法海。訓以警策箴雲:“衣食難,非容易,何必千般求細膩;清齋薄粥但尋常,粗布麻衣隨分際;別人睡時你休睡,三更宿盡五更初,好向釋迦金殿內!”

  沩山老人要他每天挑水供養大眾。有一天,他挑水挑得太累了,心裡說:“和尚吃水翰林挑,縱然吃了也難消!”回來時,沩山老人問他:“你今天說了什麼話?”法海答曰:“沒有說什麼!”後來沩山老人揭穿他心裡的話。並說:“老僧一打坐,能消萬擔糧!”所以出家人不管你出身怎樣富貴,到了佛門,就要放下一切,專心向道,才算是本色禅和!

  雲居山方便開示 六月初三日(1955年7月21日)

 

上一篇:大安法師:覺得自己小心眼兒佛法中有沒有擴大心量的好辦法?
下一篇:修行佛法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金剛經持驗錄)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