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必須有利益眾人之佛心。佛心者,即是慈心。即是純善之心。是無上智慧之心。
智慧之人就會為世間作出貢獻,去利益眾人。關心人世間之苦楚,關心人世間眾生之所需,這就是大乘的佛心,慈心也。
有詩曰:
衙齋臥聽蕭蕭竹,
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
一枝一葉總關情。
古今中外無數有識之士,智慧之士,無非一心為民間疾苦而奮斗。雖不處於高位,而心在眾人。如是這些有智慧之人,都是值得我們非常尊敬的。我們必須學習模仿這些大乘菩薩精神的人。一心去為眾生服務,一心去利益眾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就是這首詩描寫了人臥在衙役的書齋中,聽到窗外的竹聲,都聯想到人世間此刻有好多的疾苦,我們必須去幫助之。雖然我們處於低位,只是一個小小職位而己。但是,我們這份對大眾的關注,真是一枝一葉總關情。
如是關切的去關懷著大眾,此情景中,實屬難得。雖然每一個人各自能力不同,能力也是有限,但是有此一份心,已經是非常了不起了,值得我們學習了。
當然諸佛菩薩有大能力法力來廣度無量眾生。但是我們雖為凡夫,雖能力有限,但能作一些些小的為人民服務,為眾生之利益去蒙福力,去為眾生提供方便。我們這些些小的行動盡力的去做,也能表達我們的一顆心。
《占察善惡業報經》曰:深知一切法,本來寂靜。無生無滅,一味平等。離念清淨圓滿。當我們知道一切法本來是寂靜,沒有生滅之相,是平等的。當離開了這種種念頭,即證得清淨,就能夠究竟圓滿。
眾生只因念頭太多,而產生分別,種種分別眾生,不清淨的念頭,種種邪惡的念頭,周而復始,常常起念。因此必須離掉所有的念頭,所有邪惡的念頭。就是沒能做到離一切念,離一切妄想,就是起心動念,都必須是慈心的念頭,愛護眾生的念頭。非傷害故。
當唯有心去利益、慈悲、平等、愛護眾生,才能進入一種清淨的心。當善的念頭生起,而且換成純善,而且再捨掉了我有善之心,我清淨之心。捨掉了這個念,而達到了念而無念,才能真正空相,就能夠畢竟圓滿。
因此看到世界上有人做好事,修供養。供養父母,親朋,乃至供養弱小群體,我今隨喜。我看著非常歡喜,我就是要這樣去做。而且我隨喜發願。願我和一切眾生,畢竟永捨嫉妒之心。希望我和所有一切眾生捨離一個嫉妒的心,妒忌之心,永遠捨掉,不再復存。
而且忏悔掉我過去種種不足,種種不好的事,應當先忏悔,種種的業障,從心的忏悔,從今而後不再去犯,就是真心的忏悔。所以千萬我們不要執著的心,妄想的心,不清淨的心。千萬不要用這心。真正的常住真心,心名如來藏,是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漏清淨功德之業的,這才是真正真如實性的心,是如來的心。我等必須開發如來藏,開發智慧,用此清淨之心,捨離煩惱濁穢之心。
娑婆世界上所有五濁惡世,一切我們不好去追隨。一切眾生造惡,而我造善。只有用這個猛利的心,長信解力,才能執入空義,得發無上大菩提心。
世間上所有一切眾生,其它人所有的造惡濁穢的心,與我等無關。我等學佛只向好而學,只向善而學,只向慈悲喜捨而學,才是真正的淨土。
《維摩诘所說經》曰: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是菩薩淨土。四攝法是菩薩淨土。方便的度眾生是菩薩淨土。三十七座道品是菩薩淨土。四回向心是菩薩淨土。說除八難是菩薩淨土。自己修戒行,不譏謗其它人之不是是菩薩淨土。十善業是菩薩淨土。得證菩薩淨土,就唯有如法而修,如佛所講而修。所以古人有,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之說法。如何去利益眾生,如何我能生佛之國土才是最切要的。
龍山禅師說:
三間茅屋從來住,
一道神光萬境閒。
莫把是非來辯我,
浮生穿鑿不相關。
一池荷葉衣無數,
滿地松花食有余。
剛被世人知住處,
有移茅屋入深居。
禅師說到自我心態坦然,得其所安,食的雖然是粗糙食物,住的是簡陋茅屋。但是心如果會安,住的雖然簡陋,食的粗衣淡飯,但是勝過了很多的亭台樓閣,錦繡山珍。而心不安樂,禅師這樣說,莫作是非來辯我。無必要在世間上是是非非來辯我對我錯。因為什麼呢,浮世上所有一切的事與我不相關。因為我淡泊了名利與人生,一池的荷葉我可以作衣,滿地的松花我便食有余。對於功名利祿,對於榮華富貴,錦衣玉食都捨離了。只有用一個虔誠的心來修行。當世人知道我的住處時候,而我又再移茅屋入深居。
也說明了禅師的修行,對實修實證的無量追求。被世人知住處,而不是不願意去度世間的人,而移茅屋再入深居。也是示現教導眾生必須放下,必須令我這一顆心能安樂才是最切要的。所以不是吃好吃差的問題,不是住好住差的問題,是心能安才是最關鍵的。
所有一切的利益眾生,所有一切自我安心的修行,都是為了使我心安理得,證悟無生,令這一顆久以極度驿動的心靈閒下來,靜下來。
龍山禅師也稱為隱山和尚,他對我們訴說了萬境閒,一切境放下,我們的心閒,莫辯是非,以及浮生穿鑿與我都不相關,說出了這種境界。唯有進入這樣的境界,無盡的煩惱才與我不相關。才能茅屋入深居。深居即是深心,即是常住真心之所在,才稱為深居。因而心境做到了萬境閒,莫辯我,不相關。而內心有無限的滿足,衣無數,食有余,才真正契入佛的境界。因為好多人得到了錦衣玉食,得到了別墅豪宅。而心永遠不會滿足,在不會滿足的情況下,心哪裡會清涼。總是感覺衣不足,食無余,有極度的追求。
而祖師輕而易舉的進入了衣無數,食有余的境界。因為都是從自性中流露出來的,這就是智慧,是明心見性的智慧。才能深深地感覺所有世間上一切,我不需要太多,我己經滿足了。此情此景歡樂無比,願所有一切眾生,都能像祖師這樣契入佛心,同證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