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尊者法救 維只難
前言:
《法句經》尊者法救(撰)維只難(譯)
《法句經》是從佛經中錄出的偈頌集。法救尊者是公元一世紀的北印度人,他重新整理古來傳誦的佛祖法句,編集出新的《法句經》。
《法句經》塵垢品第二十六
十有九章。塵垢品者。分別清濁學當潔白無行污辱。
生無善行 死墮惡道 住疾無間
到無資用 當求智慧 以然意定
去垢勿污 可離苦形 慧人以漸
安徐稍進 洗除心垢 如工煉金
惡生於心 還自壞形 如鐵生垢
反食其身
不誦為言垢 不勤為家垢
不嚴為色垢 放逸為事垢
悭為惠施垢 不善為行垢
今世亦後世 惡法為常垢
垢中之垢 莫甚於癡 學當捨惡
比丘無垢 苟生無恥 如鳥長喙
強顏耐辱 名曰穢生 廉恥雖苦
義取清白 避辱不妄 名曰潔生
愚人好殺 言無誠實 不與而取
好犯人婦 逞心犯戒 迷惑於酒
斯人世世 自掘身本 人如覺是
不當念惡 愚近非法 久自燒沒
若信布施 欲揚名譽 會人虛飾
非入淨定 一切斷欲 截意根原
晝夜守一 必入定意 著垢為塵
從染塵漏 不染不行 淨而離愚
見彼自侵 常內自省 行漏自欺
漏盡無垢
火莫熱於YIN 捷莫疾於怒
網莫密於癡 愛流駛乎河
虛空無轍跡 沙門無外意
眾人盡樂惡 唯佛淨無穢
虛空無轍跡 沙門無外意
世間皆無常 佛無我所有
《法句經》譯文及解讀--26塵垢品
【譯文】
鹿垢品的大意是公開分別清(行)與濁(行)的不同,學習(佛法)應當與白無瑕,不要做出一些污辱之事。
活著時沒做一件好事,死後就會墮入惡道(之中);(生命)迅速地向地獄靠近,一旦墮入地獄就只有受苦受刑。 ㈠
應當追求智慧,以正確的意(念)安定晝(心):除去污垢勿要污染,可以遠離諸種苦相。㈡
智慧之人漸次地修行,安穩徐緩精進助善;洗除心(念)中污垢,猶如工匠鍛鏈金子一樣(使之純淨)。㈢
惡(念)生於心中,結果還是自壞其身:猶如白鐵生銹,反而自己吞食自身。(四)
不誦(佛經)便是言語污垢(不淨),不勤勞(持家)便是家庭污垢(不淨)不嚴格守戒便是身處污垢之中,放縱自己行為便是眾多污垢事件之一。(五)
怪吝便是惠施(品德)之污垢,不善之行便是(人的)品行之污垢:當今之世及後來之世,惡法總為恆常的污垢。 ㈥
污垢之中的污垢,沒有超過癡(意)之污垢了:學習(佛法)應當捨棄惡(念),比丘是沒有(任何)污垢的人。(七)
苟且(偷生)就會沒有廉恥,就像鳥兒長了張長嘴(隨意诋毀他人);強作(歡)顏忍受屈辱,(這樣的人生)可以稱之為污穢的人生。(八)
廉正有恥即使(清)苦,(但於)道義而言則清清白白:避開屈辱不生虛妄(之言),(這樣的人生)便可稱之為乾淨的人生。(九)
愚合之人喜歡殺生,沒有一點誠實品德:不去施與卻要妄取,喜歡騷擾他人之婦。(十)
放縱心意違犯戒律,迷惑於酒(醉)之中:這等人世世代代,都在自我挖掘毀滅生命之根本。(十一)
人們若能覺悟這種道理,不當再去以惡為念:愚合就十分靠近非法之境,久而久之就自然焚燒毀滅。(十二)
假如相信布施(行為),是要宣揚自己的名譽:貪婪之人(就會)虛飾其行,並不能夠進入清淨安定之境。(十三)
斬斷一切欲念,截斷妄意之根源,盡夜持守一心,必然進入禅定(的意念)。(十四)
粘著於欲望便是塵世心態,順從世俗之習便會生出煩惱:不被世俗所染不為世俗之行,(心意)清淨從而遠離愚闇。(十五)
看見人們相互攻伐,常常應當自我反省:意根煩惱就會自我侵伐,煩惱除盡就沒有世俗污垢。(十六)
(即使是)火也比不上YIN欲(之火)躁熱,再快的速度比不上怒意(迅速地引發)出橫禍:所有的羅網比不上癡意之細密,愛意流淌的速度甚於流淌的河流。(十七)
(心靈)虛空門外就沒有(送往迎來)的大車印痕,沙門之輩(心中)就會除卻各種妄念:庸凡眾生都以惡(行)為樂,只有佛清淨沒有污穢。(十八)
(心靈)虛空門外就沒有(送往迎來)的大車印痕,沙門之輩(心中)就會除卻各種妄念:世間一切都是無常不定,佛已破除了對我之所有的執著。 (十九)
【原典】
塵垢品第二十六十有九章
塵垢品者,公別①清濁;學當潔白,無行汙辱②。
生③無善行,死墮惡道;往疾無問④,到無資用。㈠
當求智慧,以然意定;去垢勿污,可離苦形⑤。 ㈡
慧人以漸⑥,安徐精進,洗除心垢,如工鏈金。 ㈢
惡生於心,還自壞形,如鐵生垢,反食其身。(四)
不誦為言垢,不勤為家垢,不嚴為色垢⑦,放逸為事垢。(五)
悭為惠施垢,不善為行垢,今世亦⑧後世,惡法為常垢。 ㈥
垢中之垢,莫甚於癡;學當捨惡,比丘無垢。(七)
苟⑨生無恥,如鳥長喙;強顏耐辱,名曰穢生。(八)
廉恥雖苦,義取清白,避辱不妄,名日潔生(九)
愚人好殺,信無誠實,不與而取,好犯人婦。(十)
逞心犯戒,迷惑於酒;斯人世世,自掘身本。(十一)
人如覺是⑩,不當念惡;愚近非法,久自燒沒。(十二)
若信布施,欲揚名譽;貪人虛篩,非入淨定。(十三)
一切斷欲,截意根源,盡夜守一,必入定意!(十四)
著欲為塵⑾,從染壟漏⑿;不染不行,淨而離愚。(十五)
見彼自侵⒀,常內自省;行漏自欺,漏盡無垢。(十六)
火莫熟於侄,捷莫疑⒁於怒;網莫密於癡⒂,愛流駚⒃於河。(十七)
虛空無轍跡,沙門無外意;眾人盡樂惡⒄,唯佛淨無穢。(十八)
虛空無轍跡,沙門無外意;世間皆無常,佛無我所有⒅。(十九)
【注釋】
①公別,《中華大藏經》,宋本《法句經》均寫作分別。依文意當作「分別」。
②汙辱:即污辱、污穢恥辱。
③生:活著的時候。
④往疾無間:無間,指犯有五逆罪者,其所作之業導致無間地獄之苦果。墮入地獄稱為無間業。
⑤苦形:苦態,如老苦、病苦、離別苦、愛不得苦等等形態,簡稱苦形。
⑥漸:慢慢地浸染、熏陶。
⑦色垢:指身體處於污穢之中。
⑧亦:和;連詞。
⑨苟:苟且。
⑩覺是:對這些有所醒悟。是,這些,指上文所說的道理。
⑾著欲為塵:執著於欲望便是塵俗生活。
⑿從染塵漏:順從世俗的各種影響便會有塵世之煩惱。
⒀自侵:各自互相殘害。與「自寇」意相同。《莊子·人間世》:「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⒁疑,《中華大藏經》,宋本《法句經》均寫作疾。今依「疾」,全句意通。捷莫疾於怒,意謂憤怒情緒來勢敏捷,速度最快,沒有什麼東西能比得上這種心理變化的速度。
⒂癡:是意識高度密集,集中關注某一對象,故以綱喻。
⒃駃:「快」之異體字。
⒄樂惡:以惡為樂。
⒅我所有:全稱「我所有之觀念」,簡稱我所有。即是我之所有,我之所屬意。佛教把自身看著我,自身以外之物皆為我所有。而我與我所則被認為是與一切世俗分別的基本分別,所以為破除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