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問答

 

學誠法師: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1、網友:請師父慈悲開示,我的心總是靜不下來該怎麼辦呀?

  學誠法師:佛法說,我們的心就像猴子一樣,在叢林間攀蕩,沒有一刻靜下來;又像不受控制的野馬,肆意狂奔。修行就是為了讓我們學會調伏、控制自己的心。這是一個過程,有因,才會有果。

  2、網友:法師,請問人要怎樣才能控制自己呢?

  學誠法師:佛經上說,人的心就像一匹未馴化的野馬,隨性狂奔。必須要有熟練的馴馬師,使用種種工具,加以反復練習、調養,才能馴服。所以,我們要去修行,才能慢慢控制自己的心,令它不起煩惱,令它既柔軟又堅強。

  3、網友:有些事情我知道應該放下不去想,但是有時候自己還會去鑽牛角尖,導致自己有些神經衰弱,我應該怎麼辦呢?

  學誠法師:因為缺乏控制心馬的缰繩,這顆心怎麼跑,自己根本控制不了。這根缰繩,就是正知正念。換句話說,要在智慧上多下功夫,才能改變妄想的習慣。多聞、多思、多學習。

  4、網友:法師,怎麼樣看破?心猿意馬實在是一種苦,只是該如何擺脫?怎樣調伏自己的心?

  學誠法師:以正念索,栓心狂象。

  5、網友:法師,吾之心緒為何老是散亂不定呢?

  學誠法師:俗話說“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我們總是心浮氣躁、心猿意馬、散亂不定,就是因為心中沒有強有力的正念做主,才被各種胡思亂想擠滿了。再加上現在社會的環境也非常嘈雜,各種染污的境界隨時隨地侵擾著我們的六根,由於內心無主,我們攝取回來的這些境界又變成了心中的塵埃。

  6、網友:每時每刻都在胡思亂想,工作、走路都會,每天還都做好幾個夢,真的覺得神經衰弱!可還停不下來,收不住,是不是每個人腦子裡每時每刻都有想法?

  學誠法師:人的念頭很多,有的自己能察覺,有的自己察覺不了。佛經中說“心如猿猴",游五欲樹,沒有休息的時候。修行就是為了降伏亂心,令它有序、有力。從哪裡開始呢?從聽聞佛法、改變生活習慣開始。

  7、網友:法師,弟子老是雜念叢生不得安寧,咋辦呀?

  學誠法師:沒有經過刻意的修行,人的內心都是散亂沒有定力的,控制不住妄想的產生。佛法中說,人的妄想就像瀑布一樣,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從無停息。佛法的修行,就是教我們如何去控制心念,如何把心安住在清淨、善良的念頭上。有機會可以去附近的寺廟走走,在修行的環境中,比較容易令心靜下來。

  8、網友:怎麼樣才能讓內心寧靜?

  學誠法師:平常我們面對的種種色聲香味觸的刺激太多了,心一直在向外馳逐,輕躁如猕猴。多到三寶地待一待,或靜坐、誦經等,減少散亂的外緣,接觸清淨的外緣,比較容易讓心沉靜下來。只有靜下來,許許多多的問題才能認識清楚,否則心就如一團亂麻,越理越亂。

  9、網友:法師,如何區分思維與妄念?

  學誠法師:“思維”和“妄念”都是心理活動,區別在於:一個是需要的,一個是不需要的;一個是依照規則有序的,一個是野馬脫缰散漫的。我們要努力訓練自己,抓緊心馬的缰繩。

  10、網友:如何“在當下一念返觀自心”呢?

  學誠法師:內心持警策之念,遇到境界時多想一想,以佛法的正知見為缰繩,時時注意調伏自己內心的野馬。

  11、網友:為什麼人會遇事則迷,抵擋不了誘惑?

  學誠法師:覺與迷,就是佛與眾生的區別。佛明證自心,故成就真淨;眾生迷昧自心,故流轉生死。眾生長久以來被無明習氣所染,追逐五欲六塵,萬念紛馳,心猶如狂暴的野馬。修行就是要給野馬套上辔頭,將它馴服為一匹千裡馬,可以載著我們得至涅槃之城。

  12、網友:如何才能將內心平靜下來呢?如我等凡夫俗子豈會沒有妄念、染念?又該如何去面對這些妄念或染念?

  學誠法師:佛法中說:我們的心如狂象、野馬、猕猴,輕狂躁動,只有用戒才能制服。戒在外相上是對身心的規范,在內涵上是對惡業及粗猛煩惱的降伏。對於在家居士而言,保持生活健康規律、斷除粗猛惡業、力行善業、聞思佛法乃至發心承擔,都是隨順於戒的內涵,只有這樣,才能一點一點減少妄念。

  13、網友:偶然看到您的介紹,很敬仰!我是個很迷茫的人,以前有段時間抄過《心經》,可是老是分神,要怎麼才可以集中精神呢?

  學誠法師:散亂是因為攝心的力量不夠,內心的妄念很多,心就好像一匹不受控制的野馬。如何才能降伏這匹烈馬呢?要靠馬缰、馬刺等工具,這就是“戒”。廣義來說,就是身心的約束,讓我們的身語意三業隨順於健康、清淨的規范,內心慢慢就能清明有力,增加定力。這需要聞思、學習,逐漸改善。

 

上一篇:印光大師:苦樂吉凶,皆自己罪福所感
下一篇:人的四大福相,你占幾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