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人間天:佛為什麼講善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老師,世尊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包括各種佛經也是提倡斷惡行善。我理解佛法是成佛的法,是回歸自性的法,自性裡有善惡分別嗎?

  為何要執著於行善?行善和做惡對回歸自性的幫助或者阻礙有何不同?執著於行善是否也是一種迷惑顛倒?

  首先,我們來說一說聖谛和俗谛。

  谛,真理的意思,也就是存在聖、俗兩大范疇的真理。

  在理解佛法時,常常會遇到這種問題:

  既然佛已經是毫無分別,為什麼又要說分別法?

  粗暴地說,分別法算俗谛法,也就是在俗世間這個道理是正確的。

  但在俗谛是對的事情,在聖谛角度來解釋可能就不對了,有可能是明顯錯誤的。

  因此,面對佛法的時候,要善於擇法,並要借此把聖俗谛厘清。

  當我們看到無差別、無染著、無相、離念等等的概念,感覺高高在上,因為這些都是要向聖谛去理解,也就是在更純粹的聖人高度的真理。

  這類的佛法現在我們也經常能看得到,往往那些心靈雞湯裡都能看到聖谛的影子。

  因為入聖的高度不同,對應聖谛也會有深度、程度的不同。

  阿羅漢也算聖人,聲聞乘的聖谛和緣覺乘的聖谛就有差別,而菩薩乘、一佛乘對應的聖谛也會有不同,所以才有那樣一句話叫做:“一地不知二地事。”同是登地的菩薩,二地菩薩的聖谛和一地菩薩的聖谛就會有差異,也可能是一地菩薩完全不能理解的。

  按圓教,菩薩乘可分為五十二個階位。

  這就相當於,在菩薩乘所面對的聖谛和能理解的聖谛上,可能會有非常大的距離感。

  如《地藏經》開篇文殊菩薩的那句話:以我的神力,千劫測度尤不能知,但是佛陀你這樣說了,我即當信受,這個“即當信受”,就是我馬上應該信受的意思。

  這裡強調的是:文殊菩薩對佛陀宣講的內容,雖然不能證知,雖然這個事情不在自己能證明的范圍裡,但他選擇相信。

  佛教講唯證方知,而這個“即當信受”好像是有點迷信,好像是有點不那麼理智,畢竟千劫都證明不了的事情,可能其中還有疑惑尚未解決,理論上、理智上應該選擇置疑,怎麼能選擇相信呢?

  由此,就完全展現出作為大菩薩對佛陀的那種信心!

  這信心從哪裡來?

  因為文殊菩薩久修善根,證得了無礙智慧!

  他選擇相信的原因並非是這個事情的本身可信、能信、值得信,而是因為自己久遠劫來都在修持善根,從而才證得了無礙的智慧。以此無礙的智慧,在面對佛陀宣講超越自己證明能力的事情時,文殊菩薩能做出對的選擇,也就是選擇相信佛陀,這是很不容易的!

  還有一個隱藏其中的原因:也就應了“久修”二字。

  因為他久修久行,對聖谛的逐層深入、次第進步、移步換景的變化,有明顯的感受體會,所以他懂得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聖谛。因此,他選擇在沒能力證知的情況下,相信佛所說。

  所以,在聖谛層面出現不同的解讀,完全沒什麼不可以的。

  這就需要我們學習聖谛的道理,知道對應聖人能做什麼事情、能理解什麼事情、能辦什麼事情,從而可以理解某法是對應什麼層面的聖谛。

  以前我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層境界一層天”,意思是差出一層境界,可能就會有天差地別。

  因此我鼓勵大家闡述自己的理解,鼓勵大家表述自己真實的體驗,但不支持生搬硬套,不支持隨便拿什麼來一頓顯擺,這是不行的。

  在俗谛上,也就是在凡夫層面的真理,也有很多不同。

  其中善惡法在這個層面落腳更多些,因緣法也是在俗谛的范疇,但因緣法可以說是俗谛的天棚,應該是俗谛中最高的法、最接近聖谛的法。

  《楞嚴經》中出現了一個“因緣自然二俱排摒”的情況,用因緣法摒棄自然法,這沒什麼問題,但如果站在足夠高的聖谛,因緣法也是要摒棄的。

  對凡夫大眾來說,在俗谛裡的種種法中,因緣法是絕對真理了,是在俗谛層面不能撼動和觸碰的,是絕對不能違背的,而聖人又因為要度世的緣故,也要遵循世間的規則,行事也不破壞世間規則。

  這就給了我們一種錯覺,好像佛菩薩常常當和事佬、當老好人,這也行,那也對,這樣也可以,那樣也沒錯,這就是由聖俗谛的差異而形成的。

  作為我這個角色是較為雞肋的一種狀態:

  我是學佛人,所以我應該向聖谛學習,體會、運用、推廣聖人的境界、知見、知量;但我又要安住在俗谛去講解道理,因為我還是俗人。做老師和做學生,因為角色不同,在這點上會有分裂,當有一天你們處在這個狀態,就會體會到這感覺了。

  其次,談一談佛為什麼講善法。

  聖俗谛的部分理解了,再來說這個問題就簡單了許多。

  因為出輪回不是一時、一刻、一念的事情,並不是我們理解的:一學佛,馬上這也順利、那也好了。

  這完全是迷信、顛倒!

  出輪回是要有過程的,要有棄惡的過程,你不棄惡,怎麼接觸善緣?

  沒有善緣,你怎麼接觸到師緣?

  沒有師緣,怎麼成就法緣的接觸?

  沒有法緣,怎麼學佛?

  棄惡,是需要勇氣、需要方法、需要手段、需要過程、需要認識、需要忍受反復的。

  就像我們明白一個道理:“哦,不能做這個事情了,這是惡事,我要戒掉它。”

  有的人是一下就戒了,但我說:因為那是對你影響不深刻、不久遠的事情,才能一下戒了,如果是對你影響非常深的事情,想一下就戒了,就不那麼現實了!

  比如,我從小不吃肉,雖然長大了略微吃了一點,但戒掉肉食對我而言就毫無難度!

  而對有的人來說,就戒得風生水起,各種困難都出來了。因為對他而言,吃肉的影響更深,不是輕易能戒掉的!所以他要學習:

  為什麼不能吃肉啊?

  為什麼吃肉不好啊?

  為什麼必須戒掉啊?

  為什麼一定不能再觸碰了?

  這些需要次第學習,才能在理論上明白,然後需要在事上不斷敦促自己去落實,在落實過程中還可能出現反復、出現波折、出現走回頭路的局面。

  用《地藏經》的道理,馬上就能把這種粘連不清的狀態撇清:殺生食肉者,必落惡道!

  《楞嚴經》如此說:“是食肉人,斷菩提路。” 你的菩提大道已經被自己吃斷了,還吃啊?!

  善法在俗谛裡算是中層干部了,因為下面還有知惡、識惡、改惡的一系列可以歸屬於俗谛戒的范疇。

  你想在俗間混得好,俗谛的這些惡事要戒得掉才行,這就有敦促向上、向善、向光明的層面了。

  如果對惡不能清晰了知,斷惡就沒什麼理論支持,也沒什麼動力,斷惡就不是必須的。

  如果知道了殺生吃肉者必落惡道,並真正地相信,那麼面對肉食會是什麼心情?只是不知道的時候,才會大快朵頤,吃得溝滿壕平了。

  可是世間的善惡之報饒得了誰呢?

  你沒戒除惡,想避免惡道、避免惡果,這是不現實的,只能為未來埋下無盡的苦難、煩惱和血淚!

  當這個人還在忙於和各種債主打交道時,如果想把他帶離向壞的走向,債主也不答應啊!所以,這個時候他能改變的空間很小,雖然能接納的機會會因為痛苦煩惱而生成,但因為條件很不好,這個機會稍縱即逝、很難把握,也很難在合適的時候就引導進佛門的。

  學佛是六道眾生的剛需!

  並非所有眾生都能意識到這個剛需!

  等他真實感受到這是剛需了,往往也就一腳門裡、一腳門外,在鬼門關前面晃悠了。

  這時如果沒有極其猛力善巧的方法,這個局面就是無法改變的!

  誰不想要那樣的方法啊?

  但是,你有福報能遇到嗎?

  有遇到了就能信的善根嗎?

  有那份因緣在合適的時候遇到合適的人,告訴你合適的方法,給你合適的指導嗎?

  這就要拼福報了!

  我常說:“學佛是拼福報的”。

  你想學下去,就要有足夠的福報做支撐,這也是斷惡行善對後續解脫的支撐。

  你想獲得解脫,就必須斷惡!

  惡因不斷,你就會被惡事糾纏,在惡事的糾纏中,你能有心情學佛嗎?你能有足夠的狀態學好佛法嗎?你能有足夠的狀態和時間支撐你獲得對應的體驗嗎?

  斷惡的“斷”,並不一定是一刀二斷的那層意思,當然也有這層意思,這裡應該是更基礎的理解——

  包含分別判斷、決斷、解決的意思在其中。

  如果延續下去,就是斷各種惡、行各種善,這是世間人能學佛的基礎,雖然不是直接輸出解脫效果,但這些是能提供基礎的求解脫的欲望和資糧。

  福報太大也並非什麼好事,富貴學佛難!

  沒什麼波折,沒什麼大的刺激,他學佛的動力可能會出現問題。

  很多人都是好了傷疤忘了疼的貨色,沒有壓迫了,沒有逼迫了,沒有煩惱住臨了,學佛的動力也就沒了!

  這種人很多,可能我們也是。

  這就是需要轉化了,用那種轉凡入聖的套路,用那種把惡逆轉化為優勢的方法。

  過去,佛教界是以禅宗路線為主,禅宗解讀占據了幾乎全部佛教理論界的統治地位,以禅宗解讀為准、為主、為標、為指。

  但是這條路現在再這樣走下去就會是死路一條!

  不是因為禅宗的路線走不通了,而是相比過去,大眾的根性更差了,能走通的人太少了,已經不是一件普羅大眾都可以親近、得利的事情了。

  在這種局面條件下,急需一套更新的、更貼合大眾根性的,更能滿足大眾需求的,更能激發大眾動力的系統解讀。

  因此,淨土更加契合末法學佛人狀態!

  隋朝時期廬山淨土初祖出現了,至今時間也不短了,可是很久以來,淨土的解讀權依然在禅宗手裡,一直以來淨土發展得並不好,度眾效果也不理想。

  然而用淨土來解讀淨土,會發現對善惡的要求並不應該如傳統模式那麼嚴格苛刻,淨土的門檻更低,但是也依然要遵循善惡有報的原則。

  既然大眾希望離苦得樂,那麼必然要遵循善惡有報的因果規律,如果善惡沒報,自然可以隨便造作、毫無忌憚。

  這樣講法雖然貼合了聖谛,但壞了俗谛,壞了世間救度的機緣。

  因此,在這個問題中,以聖谛解讀俗谛的方向是錯誤的,要認清善惡在俗間的價值意義和對契入善法的支撐作用。

 

上一篇:人間天:以恆順破煩惱糾纏
下一篇:秦東魁: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不可不知!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