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和佛取決於心理狀態,平等是佛,分別是凡夫。我們有許多的取捨,也許有些人認為達至超越了,就不再有取捨了,不是的。但這個“取捨”是什麼?你超越了,就達至一個明了的狀態,在此狀態下所做的取捨,是無有障礙的,是自在的。在這之前是有分別的,凡夫取捨都是障礙。我們做取捨有障礙,不自在。
有時候我們也要做一些因果善惡取捨,心裡會很不自在。你現在還是分別,一個凡夫的心理狀態而已,此狀態中的取捨都是障礙,都是不自在。當你真正開悟、成就之時,你處於一個明了的狀態或者在一個覺悟的狀態,然後再做取捨,這個取捨就是無有障礙,是自在的,二者區別很大,所以佛講萬法唯心。
密宗裡心稱為“普作王”(普遍),輪涅一切都是它所造的。顯宗講萬法唯心,二者是同一個道理。不同的心理狀態,有不同的現象,不同的結果。所以大家不要著急,也許你們現在做起來太難了,不做取捨不對,做取捨就有障礙,不自在。但是沒關系,當你真正超越時,就不是這樣了。那時是不是不必取捨了?是不是能為所欲為了?可以變成一個無惡不作的人了?不是!那時是在明了、覺悟的狀態下做取捨,是沒有障礙,完全自在的。
還可以這樣理解,佛法裡講的戒律、取捨是活的,不是死的。跟其他宗教相比有很大的差別,其他宗教裡講的戒律,做任何的取捨,都是死的——不分年代、不分人、不分時間、不分地點,任何時候都要這樣!為什麼是死的?因為他只局限於信仰的歸宿,沒有理智的追求。按佛教的說法,他們只有信仰沒有智慧!而佛法不僅有信仰,還有智慧。信仰的來源是智慧,信仰源自智慧的攝持,由智慧栽培!所以是活的。
現在可能很多人不會明白,不可能做得到,所以肯定有很多的艱難困苦,剛開始學佛修行是很艱難的,但是沒有關系,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呢?
學佛不但要了知如何做人,還要在做人的基礎上做菩薩、做佛。學佛的人喜歡做好人、做好事,但這還只停留在做人的階段,不是做菩薩,做菩薩是無怨無悔、平等、清淨地去做,這是有區別的。
——摘自達真堪布《修心七要》講記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