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一念因果一念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因果理論是佛法的根本思想之一,每一位學佛人對此都不陌生。可是,說到是否真正理解因果,很多人卻是模糊不清的。比如我,一直自诩為信因果之人,如果不信因果,怎麼會學佛呢?然而,自從與“上海周六學佛放生群”的師兄們一起深入學習《印光法師文鈔》,尤其是學習了《與衛錦洲居士書》後,再對照我平日的實際修行,才發現自己一直抱著淺薄的知見來認識因果,其實對於佛法的道理尚未真明,意識到距離真信因果、深信因果的程度,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此書信緣起於衛錦洲居士因為鄰居失火延燒,致使財物房屋全部燒光,妻子亦驚嚇病故,他因此心神迷亂苦悶,如酒醉顛狂,不能清醒。印祖知道後,作《與衛錦洲居士書》,為他講述三世因果的道理,勸慰他要以正確的態度來面對人生的逆境。現實常常不盡如人意,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會經歷人生的低谷,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相信很多修行人也會像他一樣萬念俱灰、一蹶不振。

  印祖的這篇開示告訴我們,世道本就起伏跌宕,命運原本聚散無常,呼天搶地沒有任何意義,我們始終要保持一顆深信因果、信願念佛的平靜之心。

  在開篇中, 印祖一上來就闡明如何面對人生的種種逆境,正確的態度是“樂天知命,不尤不怨”。他說:“天之所以成就人者,有苦有樂,有逆有順,有禍有福,本無一定。唯在當人具通方眼,善體天心,則無苦非樂、無逆非順、無禍非福矣。是以君子樂天知命,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隨遇而安,無往而不自在逍遙也。所以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

  作為一位君子, 要素位而行,就應該無論在任何地位、任何環境,都能隨遇而安、悠然自得,不會作任何非分之想。緊接著,印祖列舉了孔子等聖賢的事例來說明“ 天地無常,聖賢也會受厄” 的道理:“古今最道高德備者,莫過孔子。而且絕糧於陳,被圍於匡。周游列國,卒無所遇。只有一子,年才五十,即便死亡。幸有一孫,得綿世系。降此而下,顏淵短命,冉伯牛亦短命。子夏喪明,左丘明亦喪明。屈原沉江,子路作醢。”即使像孔子這樣的大聖大賢之人,上天都不能讓他只有順境,沒有逆境,更何況我們這些罪惡凡夫呢?對此,很多人都無法理解,為何連古往今來的聖賢之人都落得如此不得善終的下場呢?於是大家開始懷疑善惡因果報應規律是否真的存在。就連司馬遷也曾在《史記·伯夷列傳》中發出質疑:你看伯夷、叔齊這麼仁義的人,竟然餓死在首陽山。顏回這般安貧守道的人,竟然早早就死了。像比干這樣的忠臣,被剖心了。然而像莊子所講的惡盜盜跖,貪婪暴戾,荼毒天下,曾率領九千人攻城越貨,可這樣的惡人竟然得享高壽。這有什麼善報可言呀?

  同樣, 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為善得惡果、作惡得善報”的事,這種現象見多了,很多人便由此開始否認因果的真實性,認為因果報應只是一種空幻的理論。即使是學佛的人,因為未能做到深信佛言,也對此疑惑不明,故稍見異相,便生驚疑。

  因此,印祖在文中為我們揭示了俗世因果觀與佛門因果觀的異同。世俗人雖也相信一定的因果,但因不明了六道輪回、三世相續的道理,故只著眼於現世現報,世間的典籍也只以人的一生作為界限,然而只談一生就無法闡明前生和後世,也就無從了解這一生之外的事。而佛門中的因果觀則是報通三世。“經雲,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由是罪障消滅,功德圓滿,直至成佛而後已。眾生常作惡因,欲免惡果。譬如當日避影,徒勞奔馳。每見無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謂作善獲殃,無有因果。從茲退悔初心,反謗佛法。豈知報通三世,轉變由心之奧旨乎。報通三世者,現生作善作惡,現生獲福獲殃,謂之現報。今生作善作惡,來生獲福獲殃,謂之生報。今生作善作惡, 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萬生、或至無量無邊劫後, 方受福受殃者, 謂之後報。後報則遲早不定。凡所作業,決無不報者。”

  世間確實有行善積德的人遭受各種橫禍災殃,這是因為他今生雖然作了善業,但果報還沒有體現出來,那是要在來生、或者後生才能顯發出來的,而今生所遭受的不如意境遇,則是他前世或者前若干世的惡因成熟了。所以說,一個行善之人反而遭受禍殃,一個十惡不赦之人反而得到福報,遇到這種現象,如果你站在三世的層面去看,就不會再產生懷疑,若不了解三世因果的理論,懷疑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世人稍遇災殃,不是怨天, 便是尤人,絕無有作償債想,生悔罪心者。須知種瓜得瓜, 種豆得豆。種稂莠則不能得嘉谷。種荊棘則勿望收稻粱。作惡獲福者,宿世之栽培深也。若不作惡, 則福更大矣。譬如富家子弟, 吃喝嫖賭,揮金如土,而不即凍餒者,以其金多也。倘日日如是,縱有百萬之富,不幾年即便家敗人亡,掃地而盡矣。作善遇殃者,宿世之罪業深也。若不作善,則殃更大矣。譬如犯重罪人,未及行刑,復立小功。以功小故,未能全赦,改重為輕。倘能日日立功,以功多且大故,罪盡赦免,又復封侯拜相,世襲爵位,與國同休。”

  故世間善人遭遇災殃,也正說明了佛法中因果報應的真實不虛,即使是學佛人也依然在因果之中,逃離不了因果規律的約束,所以過去很多大修行人也會承受常人難以理解的一些惡果。因為,無論是何人,都得為自己過去的行為承擔後果,這才真正體現了因果規律的平等性。

  理解了佛門報通三世的因果理論後,印祖最後告訴我們,今生除了要積德行善、種善因得善果外,最終極的目標則是要超越三世因果,那就要靠深信切願持念阿彌陀佛名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念佛、往生、成佛也離不開因果,但這是妙因妙果—不可思議的因,不可思議的果。

  “ 大丈夫生於世間,當具超格知見。豈可使身外之物,累壞自身。譬如金珠滿屋,強盜來搶,只宜捨之速逃,豈可守財待死。良以金珠雖貴,若比身命,猶然輕賤。既不能兩全,只可捨金珠而全身命耳。且汝財物已燒,空憂何益。惟宜隨緣度日,竭力念佛, 求生西方,則盡未來際,永離眾苦,但受諸樂。如是,則由此火災,成無上道。當感恩報德之不暇,何怨恨迷悶之若是耶。祈以予言詳審忖度,當即釋然解脫,如撥雲霧以見天日。從茲即災殃翻為善導,轉熱惱直下清涼矣。倘猶執迷不悟,勢必發顛發狂。則本心已喪,邪魔附體。縱令千佛出世,亦不能奈汝何矣。”

  印祖在此不僅為我們揭示了“ 因果報應貫通三世,轉變完全由心”的高深妙理, 更重要的是告訴我們修行人在面對人生中的種種不如意時,要做到“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心甘情願地去承受果報,決不能心存怨恨和報復,更不能因此而懷疑因果和佛經祖語。

  印祖在《復楊宗慎居士書》中說:“修行之人,須具決烈之心。任彼诮謗,我總了無疑慮。若聞人诮謗,便生退心,此種人亦是前生善根浮淺所致。不以佛所說者為依歸,而以愚夫愚婦所說者為根據。固當長在生死輪回中,永受三途之苦。而欲得人天之身尚難,況了生死超凡入聖,以至成佛之大利益乎。”

  顛沛流離的人生,充滿了起起落落;命運的疾風驟雨,經常不期而遇。真正的學佛人,要能平靜地接受生活給予的得失和喜悲,驟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不管外界如何變化,內心永遠安於淨土,以彌陀為恃怙,以極樂為家鄉。如此一來,我們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已是極樂之嘉賓矣!

 

上一篇:印光大師:三途一報百千劫,復生人天了無期
下一篇:淨空法師:君子不重則不威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