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精華小語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修行篇)

  1.修行即是修正行為,愈修要愈圓滿,這樣人生才能充滿光采,不是愈修愈孤僻、愈孤單,要努力修掉過去世的習性。

  2.吃虧才是真正的占便宜。

  3.所有的人都是菩薩,佛雲:「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現前。」

  4.改變不了別人,就先改變自己;自己改變了,對方也會跟著改變。

  5.平時就要努力修行,若自身不好相處、心高氣傲,就更要修行;若不修行,會很難與人相處,且眾生無法親近你,所以先從利益眾生、持善布施著手,圓融自性,進而渡眾。

  6.自性自渡、佛助自助者,要自己修,靈性才會提升,不是靠別人給。遇難事,但知求人不如求己,困境中能渡你的,唯有你自己。你吃飯別人不會飽,別人吃飯你也是不會飽。

  7.念經不是只有口誦就好,要多念,還要了解經義,智慧才會慢慢提升。

  8.佛法是世間最殊勝的妙法。

  9.人來投胎轉世就是要來修行和消累世業障;修行則要修到自性清淨、放空一切、看淡一切。

  10.肉體會滅,但靈識是不滅的;緣滅亦是另一個緣起。

  11.口才是可以訓練的,可從念經開始訓練起。經越念,被塵障蔽塞住的腦竅,會漸漸開啟,心識思維會漸轉靈敏。

  12.每個人都有過去世的因果和習性,若無修行,會變成本世的習性負擔,故要修行,將心高氣傲及不良的習性修掉。

  (業障篇)

  今生所遇的人、事、物,都是過去世造下的因緣;有善緣、有惡緣、有助緣、有牽制緣。因果若解開(消完),很多事會迎刃而解,故要去突破,勤奮地誦經消業。

  (福報/補功德/祖德篇)

  1.做生意或創業,要有福報才能雇到得力助手,而福是修來的,不是求來的,許多大企業家,都是過去世做了很多善事所致。

  2.每個人都有一本無形的儲金簿,誦經、行善、布施等,就像把錢寄在銀行,累積無形財富。平時有積蓄,用時不用愁;平日無積蓄,用時就發愁;這本儲金簿,生生世世跟你走。

  3.祖德不佳者,難出孝子賢孫,且兄弟常阋牆,家道會中落。

  4.嫖賭YIN不要做,會敗祖德,天理難容。

  (家庭/感情篇)

  1.人會出生無非是因討債、還債、報恩、報仇,這就是「一合相」。

  2.離婚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制造更多的問題;事出必有因,有許多是過去世的因果及習性牽引,故本世因果相循。夫妻彼此都要修行,修掉不好的個性,讓彼此有機會化解因果冤結,重新締造新善緣。

  3.經營家庭跟經營公司一樣,公司經營不好會倒,家庭經營不好也會支離破碎、分崩離析,故都要用心經營。

  4.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每個家庭都有每個家庭要念的經,所以每個人都要圓融自家的這本經。

  5.學歷高和德行好,是兩回事,選另外一半需要找品性好的,不要只看學歷和身家背景。

  6.每個人都有良知,夫妻雙方若另一半會往外發展,是因彼此有相欠債、傷害過對方,造成對方潛意識地想向外發展。

  7.人要走大運之前,上天會考驗,大部分會考財和色,選擇財則無色,選擇色則財不來,不會兩樣均得。

  (嬰靈篇)

  只要有一位嬰靈干擾,家裡就會雞犬不寧,會影響身體健康,子女工作、運途和婚姻。

  (外靈/沖犯/魔性篇)

  熱鬧的地方,人最多、靈也最多,體質敏感者盡量避免到人多的地方。

  (社會環境篇)

  1.凡事都要摸著自己的良心,上天都看得一清二楚。

  2.所有的事業,都要靠自己;就算有貴人,也是要靠自己。凡事要靠自己,不要冀望有貴人,別人能幫得不多。

  3.盡量不要做日夜顛倒的工作,年紀輕輕把身體搞壞,年紀大了要補回來不容易。

  4.不管是讀普通高中,還是職業學校,都要有一技之長。

  5.找工作,先求有,有空再學一技之長;累積實力後,找到好的工作,才能承擔得住。

  6.人因執著而困擾,只要心神不定就容易招來干擾;意念要純、不要雜、不要亂想,網路不要亂看,尤其是情色網站千萬不能碰,不然只會徒增煩惱。

  7.凡事若坐這山望那山,到老來還是一事無成。

  8.當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對時,一動不如一靜,靜觀其變。

  9.溝通時要透過技巧,兩個硬物相撞容易兩敗俱傷。

  10.心性不轉,換個地方換個工作也不一定會更好,是須先調整心性,這才是根本之道。

  11.過去若耗時與人溝通,均成效不彰時,可透過佛法補善緣後,再去與人溝通,或許能有意想不到的改善。

 

上一篇:一念相應一念生,寶池蓮華已標名
下一篇:佛教五明是哪五明?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