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大虛法師:《楞嚴經》講記(45) 一顆真心無處藏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顆真心無處藏

  今天是我們《楞嚴經》的第十五講,第十五節課。上節課我們講到了第二次征心,講到了佛陀對“心在身外”的否定,然後順便還給大家安了一把“了不可得”的賊心。

  下面大家繼續看經文,翻到經文。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內故。不居身內。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處。」這是講,阿難尊者就對佛陀說:世尊,就像您所說的,這個心不能了知身體內部的緣故,所以不在身內;但是這個身和心又是能夠同步互相了知的,比如眼見佛手,心即分別,說明這兩者並不是互相分離的,所以這個心也不能說是在身外。我現在認真的思維,終於知道這個心到底在哪兒了!

  阿難尊者這回很自信,其實他老人家每次都很自信,因為他每次都能通過很淺薄的邏輯思維來說服自己,這是所有頭腦簡單人的通病,阿難尊者這回給我們大家示現了一把“笨蛋”,太入戲了。這世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自欺欺人被人欺”,那個過程、套路基本都類似於這樣,都是這麼來的。

  下面,「佛言。處今何在。」我估計佛陀一聽就笑了,就問阿難:那麼你說說看,這個心現在所處的地方是在哪裡?

  「阿難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如我思忖。潛伏根裡。猶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兩眼。雖有物合。而不留礙。彼根隨見。隨即分別。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內者。為在根故。分明矚外。無障礙者。潛根內故。」你們要對比經文,然後再聽師父的講解,這樣會比較容易聽得懂,比較容易明白。這裡阿難尊者的推理一如既往的強悍,很強悍。他說:這個明明了了知見一切的心,它既然不能夠知內,但卻能夠了知外在的境界,所以我仔細思考推理了一下,這個心應該就潛伏在“六根”裡,就潛藏在“眼耳鼻舌身意”這幾個有形無形的部位裡、器官裡。

  然後阿難還繞彎子打了個比方,他說:這個“心在根裡”是種什麼情況呢?他拿眼根來舉例做了個比喻,就好像有人拿兩個透明的琉璃碗扣在自己的眼睛上(有點像戴眼鏡),因為琉璃是透明的,所以並不會妨礙我們的眼睛看東西。“心在眼中”也是如此,眼睛就像是透明的琉璃碗,一接觸色塵、一看見東西,那個潛藏在眼睛裡的心立刻就會分辨明白,了知得清清楚楚。其它五根,基本也可以如是類推,也是一樣的“神邏輯”。

  這個心之所以不能看見身體的內部,只能了知外部,那是因為這個心就是潛藏在“諸根”裡的,因為六根收集信息的“朝向”一般都是“向外”的,“分明矚外”,所以這個心的朝向也就很自然的隨順六根,知外而不知內了;六根一旦接觸“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那麼這個“心”當下就會同步明了,沒有絲毫的障礙,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心”就潛藏在六根之內,是與六根和合的——這就是阿難尊者的認知。

  他認為既然佛說了心不在身內,也不在身外,那麼這個“心”也就只能在六根裡了,否則一顆真心無處安放,那怎麼可能?那還了得?阿難似乎不敢去想象“無我無心”、“心不可得”的那種可能性、那種境界,這其實也反映了人類對“自我”、對“自心”的一種本能的認同和堅固執著,是不是這樣?很微妙。

  那麼很顯然,阿難尊者在這裡的邏輯思維是有很大漏洞的,他舉出的比喻也是錯誤的,經不起一點推敲,經不起任何的推敲。

  下面,「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潛根內者。猶如琉璃。彼人當以琉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琉璃籠眼。實見琉璃。」這是說,佛陀順著阿難的比喻就開始破斥了,他問阿難:如你所說,這個心潛藏在眼根之內,就像是琉璃合眼,琉璃不會障礙眼睛的視線;這個心潛藏在眼中,而眼睛就像琉璃類似的,同樣也不會障礙心的“能見”,所以此心能夠隨眼所見,眼睛看到什麼,這個心當下就能了知分明。既然如此,那麼當人以琉璃蓋在眼睛上的時候,因為琉璃是通明透徹的,所以眼睛能夠看見外面的山河景色,那麼當眼睛看見山河景色的時候,它是不是還能同時看見琉璃呢?

  阿難只好根據事實來回答,他說:是的,世尊!當人把琉璃放在眼前的時候,眼睛其實是能看見琉璃的。就像我們戴眼鏡,這個玻璃鏡片再怎麼透明,我們的眼睛也是能夠看見的,這個事實不容否認。

  既然這是事實,那麼阿難的破綻和錯誤就暴露出來了,都不用去找別的漏洞,僅僅是抓住他這個比喻的問題,就可以把阿難的認知給破斥掉了。因為錯誤的邏輯、錯誤的比喻,是不可能推導出正確答案的,只能得出謬誤的邪見——這個道理能明白嗎?能清晰嗎?

  我們大家在聞思佛經,尤其是在聞思這種大乘了義經典的時候,是不是會經常覺得那個文字表達非常的深邃、難懂、很枯燥,有時會有挫敗感、很有挫敗感,有沒有?會經常覺得自己的智商不太夠用,有沒有覺得這樣?博士後都覺得嗎?但其實這個正是需要我們沉下心來,正是提升我們心智的關鍵之處!

  誰能始終保持信心,耐得住枯燥,透得過文字,那麼誰就會得到佛菩薩聖言量的加持,甚至得到佛菩薩的智慧灌頂,然後開啟我們自心本具的寶藏,從此以後,法眼清明,慧眼獨具,就算只能擁有佛菩薩少分的智慧辯才,那麼也足以讓我們在這個三界輪回的大夢裡,縱橫自在,再也不會上什麼“自我”和“邪魔外道”的大當了。聽得清楚嗎?

  這份心智洞達、超越解脫的好處有多大?可以說,它是一切福德智慧之所以成就的根柢,它可以讓我們在每一次輪回的歷程中,永不迷失,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永遠懂得如何正確的“回家”,所以這是任何財富都比擬不了的。

  所謂“財富帶不走,無常皆敗壞,唯有解脫智,隨心不捨離”,因此佛經中把“生死解脫”的境界稱之為“無上大利”,不是說你成為世界首富叫“無上大利”,那真是一點都沒誇張的。所以希望大家能夠把這個心沉潛下來,要以更仔細、更耐心、更安靜的狀態來深入聞思,這其實也是一次非常好的訓練過程,訓練我們這顆心的“觀察力、覺照力、思辨力、理解力和敏銳力”等等,如此難得的機會,大家萬一錯過那就太可惜了。

  下面我們回到經文。

  「佛告阿難。汝心若同琉璃合者。當見山河。何不見眼。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隨。若不能見。雲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如琉璃合。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裡。如琉璃合。無有是處。」這是佛陀順勢而為的破斥,他說:你的心如果真像你說的比喻那樣,潛藏在眼根之內,同於琉璃合眼,那麼問題就來了。

  在比喻裡,眼睛透過琉璃看見山河景色的時候,還能同時看見琉璃;但是在現實中,當心透過眼睛看見山河景色的時候,按道理應該能夠同時看見眼睛,但事實上我們在透過眼睛向外看的時候是看不到眼睛的,誰能看到自己的眼睛啊?又不是照鏡子,對不對?所以阿難說的比喻和事實嚴重不符。

  再來,如果在現實中,我們的心能夠看見自己眼睛的話,那麼這個眼睛就變成了一個和心相對的外在的境界,變成了“所見”,那就和“能見”的心是分離的,了解這意思嗎?那這時就不能說是“心潛藏在眼根裡”了,這個說法就不成立了。而且當眼睛成為外境,和心分離,那心又怎麼能夠通過眼睛看到外在的境界呢?這時心和眼睛就“不得成隨”了,佛陀用詞非常精准。眼睛本身只是一個工具,它本身並沒有“能見”的功能——我們說過的還記得嗎?所以它這時就應該像是瞎的,不可能看到任何東西,但事實上它偏偏就能看到,目光所及的一切,心馬上就能隨之分別。所以這是很自相矛盾、很不合理的,這種情況在現實中不可能存在。

  現實中唯一存在的真實情況,那就是當我們的心透過眼睛向外看的時候,是看不見自己這雙眼睛的,但是這和阿難說的琉璃合眼的比喻就完全不同了,比喻和事實脫節,所以阿難是怎麼推導出“此了知心,潛在根內,如琉璃合”的這個結論的?因此綜上所述,我們就可以知道、也應該知道,阿難所說的這一切,統統都是錯誤的,“無有是處”,沒有任何一點可以稱道的地方。

  哦,好慘!阿難尊者被佛陀K得好慘!這是第三次“征心”,佛陀再一次很“殘忍”的,三言兩語就把阿難尊者給徹底拍死了。

  (待續)

 

上一篇:大虛法師:《楞嚴經》講記(44) 為眾生安心
下一篇:人間天:如何鞭策自己,以佛陀為榜樣?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