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中國人向來講究“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吃完苦中苦,真能成為“人上人”嗎?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

  “小地方工廠招人,月薪4000元沒人應聘,高檔咖啡店月薪3000元就能輕松招到人,是不是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意吃苦了?”

  回答中一片附和:一代不如一代,現在能吃苦的不多了;

  現在的年輕人嬌氣著呢,要吃苦的工作給再多錢都不想干……

  中國人向來講究“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可是,人生中有些沒必要的“苦”,實在是不值得經歷。

  1 錯誤的吃苦觀,誤人誤己

  90後的父輩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我們當初就是這麼苦過來的……”

  在他們看來,吃苦是成功的必修課,“要想取得真經,必先經歷九九八十一難”。

  “孩子的生活若是甜過了頭,就會全亂套。”

  於是,有的父母明明能給孩子提供優渥的生活條件,依然生怕孩子“享了福”。

  一位網友分享了自己的經歷,他的父母靠批發水果白手起家,經歷過苦日子,終於有了現在的富足生活。

  父母總是告誡他:“不要把福享到前面去了”。

  他上大學後,暑期同學們去名企、大廠實習,他被父母叫回去賣西紅柿。

  他抗爭了幾次,父母堅持認為:“天天坐在辦公室裡吹空調有什麼用,年輕人還是要多吃點苦好。”

  為了“鍛煉”他,父親專門讓他自己開車從所在的小縣城到100公裡外的市區裡去擺攤,30多筐的西紅柿要他一個人搬上搬下。

  他回憶起那段日子:“每天被城管追著跑,受盡了白眼。”

  但這種街頭奔波和小本買賣對他所學的專業沒有任何幫助,他和同學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

  畢業後,同學憑借豐富的實習經歷,或名企轉正,或拿下心儀的offer。

  他的簡歷“空空如也”,最後去了一個保險公司做最底層的業務員,有時候連生計都難以維持。

  在父母的鍛煉下,他算是吃足了苦,可是畢業三年,仍然“沒有長進”。

  與家裡人談起這些事,家人總是安慰說:“人生就是先苦後甜”。

  他後來怎樣無從得知,但吃苦的這段日子不僅沒有價值,反而讓他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崔永元說:“我最討厭那種說教,什麼‘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仿佛青春的全部價值就在於為將來的成功苦苦奮斗。”

  “在所有人生模式中,為了未來犧牲現在是最壞的一種,它把幸福永遠向後推延,實際上是取消了幸福。”

  這位網友又何嘗不是如此,明明比別人有著更高的起點,卻折損在了沒必要的彎路上。

  生活中常常看見一些家長,把好的東西都收藏起來,新衣服要放到舊衣服穿爛了再拿出來、好吃的要放到快過期了再給孩子……

  有家長堅信,吃苦要從娃娃吃起,於是他們將孩子送去各種“魔鬼訓練營”。

  在高溫的夏天,孩子們要在兩天內步行70多公裡;寒冬天氣裡,孩子們被要求穿短袖短褲在雪地裡打滾......

  去年,主持人樂嘉帶著四歲半的女兒去沙漠徒步,4天走了76公裡,遭到網友們的炮轟。

  這些事情,普通成年人也很難承受,孩子們卻必須做到。

  似乎這樣的身體之苦就能使孩子們悟明白人生的意義。

  結果常常是,孩子們平白無故遭受了皮肉之苦,卻少有其他收獲。

  2 你所謂的吃苦,只是自我感動

  王小波在《人性的逆轉》一文裡寫到:

  “人是一種會騙自己的動物,我們吃了很多無益的苦,虛擲了不少年華,所以有人就想說,這種經歷是崇高的。”

  一位北漂網友在回顧自己剛剛去到北京時的經歷,追悔莫及:

  為了省錢,她租了幾百塊一個月的狹小房間,房間裡只有一張沒有樓梯的上下鋪,她睡上鋪,每天光上下床都要費好大勁。

  又因為房子離公司遠,她每天不得不提前兩個半小時去擠地鐵。

  每天的奔波讓她疲憊不堪,時常抱怨生活好艱難。

  其實她的工資完全夠她租離公司更近條件更好的房子。

  那樣她每天至少能節省4個小時,她卻覺得:“北京人才濟濟,不多吃點苦我怎麼追趕得上別人。”

  半年以後,原本圓潤有活力的她變得十分憔悴。

  她說,“我看不到希望,這個世界真不公平,為什麼我吃了這麼多苦,生活卻沒給我半點回報”。

  她最終離開了北京,自以為的付出沒有幫助她成長,更讓她浪費了許多時間。

  這是典型的無意義吃苦,做著對自我提升非常有限的事情,深陷在自我感動中。

  讓你超越別人的,從來不是不必要的節省,不是帶著“努力”面具的自我感動,更不是不必要的吃苦。

  真正能提升自己的方法,是將時間花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

  苦難從來不是通往成功的捷徑。

  無法避免的苦難,你要去戰勝。

  當命運分明給了你平坦寬闊的捷徑,你非要選擇一條彎彎繞繞布滿坎坷的路,那就是“自討苦吃”。

  這樣的人沒有資格去抱怨命運的不公、生活的艱難,因為將他們逼入絕境的,正是他們自己。

  讓自己過得舒服,從來就是人的本性。

  沒有人天生喜歡吃苦,但當苦難被冠上了各種各樣的花帽子,反倒讓許多人趨之若鹜。

  《圓桌派》裡有一期,梁文道提到,成功者總是會犯一種歸因錯誤,很少將他們的成功歸於運氣,而總是說他們多麼努力。

  同樣的,一些成功者總喜歡回味自己吃過多少苦,走過多少彎路。

  他們賦予苦難積極的意義,誤以為吃苦就是他們成功的法寶。

  他們忽略了天賦、運氣的作用。

  也許沒有那些無謂的苦,他們早就迎來了成功。

  從來不是苦難鑄就了成功,而是本身就足夠強。

  我們宣揚苦難的“力量”,無非是渴望成功,可別忘了,吃苦只是達成目的的途徑之一,決不是最終目的。

  把無價值的吃苦看作崇高,其實是一種本末倒置。

  弗洛伊德解釋過人們為何會對苦難癡迷:

  “假如人生活在一種無力改變的痛苦之中,就會轉頭愛上這種痛苦,把它視為一種快樂,以便使自己好過一點。”

  而這,只是一種自欺欺人。

  3 要吃有價值的苦

  馬雲說:“不吃苦,不奮斗,你拿青春來干什麼?”

  許多人將這句話奉為經典,時常用此來激勵自己。

  但很少有人去思考,什麼樣的苦才值得去吃。

  就像文章開頭的問題:“4000塊工資的小工廠和3000塊工資的高檔咖啡店要怎麼選?”

  小地方的工廠上升空間小,福利保障也未必完備。

  後者工資低,然而工作環境、成長體系都大大高於小工廠。

  答案似乎很明白。

  不去小工廠不是因為年輕人吃不得苦,而是吃了同樣的苦,不能獲得想要的回報。

  寧吃奮斗的苦,別去吃生活的苦。

  有網友講述了自己的經歷:大學時,自習室的環境很差,板凳硬空調冷。

  同學小A是個會生活的人,她用心布置自己的學習環境,坐墊、零食、午睡枕、小毯子應有盡有。

  另外一位同學小B對這些從來不上心,她能坐著硬板凳坐到腰疼,穿著單薄的衣服被空調吹感冒。

  每次勸她多穿點衣服,她總不屑一顧:“我才不像你們這麼嬌氣,吃不得苦。”

  可她去了幾天就不想去了。

  “嬌氣”的小A堅持了下來,因為在她看來,在舒適的環境中學習是一件享受的事。

  生活中也有小A這樣的人,很少讓自己在生活上受委屈。

  但只要環境舒適,他們能堅持高強度工作和學習。

  足球巨星C羅在生活上從來不會讓自己吃苦,穿大牌住豪宅、各種豪車換著開,聘請了專門的營養師、醫生、理療師和廚師。

  可他訓練起來,比誰都能吃苦。

  長期的鍛煉、自律讓33歲的他,身體機能依然維持在23歲的水平。

  享受生活,同樣享受奮斗和吃苦。

  陳虻曾對柴靜說:痛苦是財富,這話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

  有選擇地承受,洞察苦難的價值,這才是吃苦應有的姿態。

  臥薪嘗膽從來只是下下之選。

  文章來自拾文化。

 

上一篇:命中有多少錢是個定數,貪污受賄是愚蠢至極的行為
下一篇:希阿榮博堪布:辨析七種關於放生的錯誤言論,莫讓錯誤言語阻斷了千萬生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